当代英国小说中的都市文化困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当代英国小说研究概述

第一节
当代英国小说概况

当代英国小说的界定根据不同的衡量依据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小说创作被归入当代英国小说的范畴。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小说创作形式多样,主题极为丰富。从文学史的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英国当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四代小说家。

第一代小说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成名的文坛元老。代表作家为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安东尼·鲍威尔(Anthony Powell,1905—2000)。格雷厄姆·格林是一个天主教徒,宗教是他最擅长的创作主题,他的作品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伦理困境以及令人无所适从的政治矛盾。由于其作品普遍有着通俗文学的样式,因此极具可读性,然而通俗的形式背后却表达了严肃深刻的问题,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使他赢得了广泛好评,成为当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安东尼·鲍威尔则以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与思想为其创作基点。其第一部小说《午后的人们》(AfternoonMen)就运用了极具特色的写作形式,例如将名词当作形容词来使用的独创风格,这种大胆创新的手法使得一些批评家视他为先锋派,对他的具有反叛特点的创作风格侧目而视。此后他接连发表了以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小说作品。

第二代小说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挑起文坛重任的作家群体,代表作家有: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艾丽斯·默多克(Iris(Murdoch,1919—1999)、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1922—1995)、V。S。奈保尔(V。S。Naipaul,1932— )等。这些作家创作的作品中既有讽刺社会现象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锐意创新的实验性作品。威廉·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或者说,他的作品是一种现代神话,他运用象征、比喻等文学话语,表达人性本恶的哲学观念。其作品如《蝇王》本质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以及核战争威胁人类等历史事实在文学领域中的反映,既表现出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密切关注与深入思考,又表现出其对人类未来的关切。艾丽斯·默多克是战后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同时她还是一位伦理道德哲学家,拥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在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她共发表小说、剧本和哲学著作近四十部,其中小说就有《在网下》《黑王子》和《海、海》等,她的哲学思想深刻地渗透于她的每一部作品中。尽管默多克笔下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小说的情节荒诞离奇,但其传承了像托尔斯泰、乔治·艾略特等的写作传统,在荒诞离奇的情节中表达阐述了其哲学观念和道德伦理思想。多丽丝·莱辛1919年出生于伊朗。她青年时期热衷于参加激进的政治运动,对社会改革充满热情,其创作生涯也深受其激进思想的影响。例如,在其创作中,她更多地将主人公设定为婚姻破裂的女人。这些女人因为失去丈夫,生活变得破碎而焦虑。在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女主人公因为种种原因离异,生活中既有危机也有坚守,同时精神世界充满惶惑与矛盾。金斯利·艾米斯创作的小说主要有:《我喜欢在这儿办》《英国胖子》《翘辫子》《杰依克的东西》和《俄罗斯迷藏》。他的这一类小说大多是揭露现实矛盾之作。比如《翘辫子》尖锐揭露了英国社会老人的凄凉晚境,《杰依克的东西》描写了中年人的庸碌无能,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幸运的吉姆》则描写了出身中产阶级下层的大学讲师吉姆·狄克逊的遭遇。吉姆思想激进,对现存制度持尖锐的抨击态度,甚至主张把它推翻;对于假冒伪善、装腔作势、玩弄权术都极其反感。这个性格很受当时读者的欢迎,被称为“愤怒的青年”(AngryYoungMan),成了当代英国文学里的“反英雄”典型。V。S。奈保尔是集游记作者和社会评论家于一身的印度作家。他的小说描写各种文化中那些疏离于社会、一生都在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个体。奈保尔作品的常见主题涉及当代政治生活对旧日的传统和习惯的无情冲击。

第三代小说家则是更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作品不再集中于对战争影响的体现,而是将视角转向成熟的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有的作家热衷于反映大学校园生活和学术界现状,如戴维·洛奇(DavidLodge,1935— )和他的代表作《小世界》,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1932—2000)与他的《向西行》;有的则热衷于女性题材,如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1940—1992)与她的代表作《魔幻玩具铺》,A。S。拜雅特(A。S。Byatt,1936— )与其代表作《隐之书》和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 Drabble,1939— )的代表作《夏日鸟笼》等。这些小说家的创作与传统的沉重严肃大不相同,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当代西方的生存危机。

在19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特点是短暂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展示出对未来和对新疆界的一种强有力的感觉,但同时也有断裂感、代沟冲突与危机,以及对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些大陆先锋运动的怀旧想象,而非对现代主义高潮的留恋。[1]

活跃在这个时期的作家群以风格迥异的作品体现了这些特点。其中戴维·洛奇已出版12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同代作家中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2]。洛奇的作品凭借想象的力量和生动的语言,在精心建构的语言网络中探讨、阐释人类的命运。他通过语言的运用和体系的建构,使作品在文体、修辞、道德、心理、社会和历史等许多方面都呈现出深刻的意蕴。同时他作品的主题也涉及知识分子,作品背景则常以校园为特定空间,因此他又被认为是学院派文学的代表。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作为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曾在东英吉利大学创办了闻名遐迩的创造性写作课程,学生包括伊恩·麦克尤恩和石黑一雄等知名作家。作为文学批评家,他有许多重要的评论作品,但令其名声大震的当属其长篇小说。他在创作中深受18世纪小说家菲尔丁的幽默讽刺风格的影响,传承了社会批判与批判背后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布雷德伯里的创作风格虽然幽默轻松,但是幽默的背后却是对当代西方社会道德堕落,对当代人被物化、被异化的愤怒与批判。安吉拉·卡特是英国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书写风格混杂,魔幻写实、歌德式、女性主义写作均有体现。受20世纪60、70年代性解放运动的影响,卡特的作品充满了令人指摘的“情色”特点,各种色情描写、恋物癖、强奸及乱伦的呈现,甚至是残杀、雌雄同体等被社会“禁忌”的主题充斥了其作品,使其作品成为性解放的先声。不过这种描写也使得她的作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这种有意夸大甚至疯狂的表现方式无疑也是对当代英国社会的一种解读方式,本质上也指向了英国日益堕落、日益扭曲的文化取向。拜雅特的著作主要有长篇小说《太阳的阴影》《游戏》和《庭院少女》等。她的作品既具有严肃作品的深刻,又有大众阅读的平实,每次出版都会在评论界引起关注及争论。1990年,《隐之书》震惊文坛,该书一扫英国文坛一直以来较为沉寂的现象,以恢宏的气魄、奇妙的情节等引发了文学狂潮,一时间好评不断,并最终荣获英文小说最高荣誉布克奖。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在24岁时就发表了处女作《夏日鸟笼》并一举成名。德拉布尔深受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影响,作品中对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生存境遇进行了极为生动的呈现,对女性的勇气和真实情感也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解析。可以说,她的小说都是对现代知识女性的社会发展与社会价值的积极探讨,对女性如何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做出有效的精神突围进行了积极尝试,反映了当代西方女性的真实情感与共同心态。德拉布尔的文风也极具特色,她对文学前辈奥斯丁、贝内特的写实风格都有继承,但同时又对现代派的各种技巧运用娴熟,自成一体,戴维·洛奇称之为“后现实主义”。

本书研究的重点是战后英国第四代小说家。这一代小说家可谓名家众多,根据英国图书营销委员会在1983年发布的“英国最优秀的20位小说家”名单,同时《格兰塔》(Granta)[3]杂志也从1983年开始首次推出了“20位英国最佳小说家”名单,从中可以看到一批无论在写作风格还是市场份额方面都很出色的作家。这些作家的作品主题多样,风格各异,为英国小说界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当平庸的中产阶级影响渐渐消逝后,对于小说,尤其是严肃小说的智性的态度似乎发生了激进的变化。这个变化也许对从品味的扩展、对不同水平的妥协上看出来,或者两者都有一些。”[4]这些小说纷繁多样的品位,都展示出最新一代小说家对传统小说的严肃高大的主题的激进冲击。他们大胆地以新的形式实验、主题阐释和情节谋划等各种方式,力图展现光怪陆离的当代社会。这些作家包括:马丁·艾米斯(MartinAmis,1949— ),帕特·巴克(Pat Barker,1943—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Barnes,1946— ),厄秀拉·本特利(Ursula Bentley,1945—2004),威廉·博艾德(William Boyd,1952— ),波希·埃梅谢塔(Buchi Emecheta,1944—2017),麦琪·玛丽·杰(Maggie Gee,1948—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 ),艾伦·贾德(Alan Judd,1946— ),亚当·马尔斯·琼斯(Adam Mars-Jones,1954—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 ),席瓦·奈波尔(ShivaNaipaul,1945— ),菲利普·诺曼(Philip Norman,1943— ),克里斯托弗·普里斯特(Christopher Priest,1943— ),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1947— ),莉莎·德·特兰(Lisa de Teran,1953— ),克莱夫·辛克莱(Clive Sinclair,1940—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Graham Swift,1949— ),罗斯·特里曼(Rose Tremain,1943— ),A。N。威尔逊(A。N。Wilson,1950— )。[5]《格兰塔》杂志自1983年后,每10年都会推出一次,但由于最新推出的作家的文坛地位尚不确定,而且,“试图界定每段既定文学史的特色与身份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当我们正处在这个时代的时候。”[6]因此,本研究主要集中于1983年推出的最佳作家。“20世纪80年代一,批优秀小说家的优秀的早期作品相继问世……这些小说家对于二战和大英帝国并没有亲身的经历与感受,而是在‘高端’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分越来越淡化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7]。他们是首批完全未身受战争时代影响成长起来的小说家,可以说拥有大致相同的背景,都是在当代社会文化的浸润下成长的一代新生小说家。然而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其作品的主题与风格也不尽相同。

在这些作家中,有一些“异族后裔”因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外来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使他们的小说充满异国情调,显得与众不同。有的作品充斥着各种匪夷所思的奇特构想,代表作家有萨尔曼·拉什迪(代表作《午夜之子》)和石黑一雄(代表作《长日留痕》)等。萨尔曼·拉什迪出生于印度,宗教信仰的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他的作品主题呈现出明显的独特性。他热衷于书写一些关于混杂和移民等边缘化主题,对政治的热切关注和大胆呈现也使他的作品褒贬不一。1981年他曾凭借小说《午夜之子》荣获“布克奖”,同时也因作品的主题激怒了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而被禁在印度发行。他后来创作的小说《羞耻》又因同样的问题在巴基斯坦遭禁,甚至他本人也被指控犯有诽谤罪。1988年,他的作品《撒旦诗篇》出版后引起了更大的争议,甚至导致伊朗政府判处他死刑,并要求对他采取暗杀行动。这场冲突最后竟然导致了英国和伊朗断交。拉什迪因为创作生活受到威胁,他自己也为躲避追杀而逃亡了9年之久。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同样因为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注定了其小说创作的国际化视野和独特的背景与主题。他的小说对于欧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展示地较为深刻,对于如何突破特定的文化藩篱而进行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是他探讨的重要主题。对他而言,小说乃是一个国际化的文学载体,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现代世界中,要如何才能突破地域的疆界,写出一本对于生活在任何一个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都能够产生意义的小说,才是他一向努力的目标。石黑一雄小说的题材看似繁复多样,出入在欧亚文明之间,但到底在这个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现代世界之中,什么东西才足以穿透疆界,激起人们的普遍共鸣呢?石黑一雄其实用相当含蓄、幽微的笔法,在小说中埋藏了一条共同的主旋律,那便是:帝国、阶级、回忆,以及童真的永远失去。威廉·博艾德出生在加纳,曾在加纳和尼日利亚生活。他的小说《非洲好人》以西非为背景。之后的《冰淇淋战争》虽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但同样是以殖民时的东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为主题。席瓦·奈波尔出生于西班牙,他的小说有《萤火虫》《北之南》和《黑与白》等,这些小说涉及的主题大多表达了对英联邦的悲观情绪,攻击了后帝国时代英联邦国家对西方国家的拙劣模仿和严重缺乏自信的现象。波希·埃梅谢塔是位尼日利亚小说家,她创作的小说有20余部,如《二等公民》《新娘的价格》《母亲的乐趣》等,主题涉及孩子、母亲和女性独立等。

而另外一些作家,虽然出生与成长的地方都是都市,但其作品的主题却各有特色。莉莎·德·特兰出生在伦敦,有三次婚姻,拥有自己的设立于荷兰的电影公司,并在莫桑比克拥有农场,她的生活往返于荷兰和莫桑比克之间。她的作品多涉及个人情感及乡村生活。亚当·马尔斯·琼斯是位短篇小说家,小说涉及的主题大多是同性恋、艾滋病等,语言滑稽,结构巧妙,并曾荣获毛姆小说奖。克莱夫·辛克莱也是位毛姆奖获奖的小说家,他创作的主题为哥特式小说、侦探小说和大屠杀文学。艾伦·贾德是一名退伍军人,因此他的小说多利用他的军事背景。格雷厄姆·斯威夫特也是位关注历史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水之乡》《糖果店主》《羽毛球》《杯酒留痕》等,都显示出他对历史探究的特点,对于社会史、自然史、民族史、人类史等,他都有很大的热情。罗斯·特里曼也是位历史小说家,她喜欢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关注社会局外人的乏味和无助的生活。A。N。威尔逊被评论界称为“年轻的守旧者”,因为他的主要作品以维多利亚时期和伊丽莎白时代为背景,同时涉及宗教的主题。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知名的传记作家,曾为列夫·托尔斯泰立传。菲利普·诺曼共发表了六部小说,但他最令评论界和读者欢迎的则是他的传记作品。他为披头士们所传,为甲壳虫乐队、滚石乐队写的传记都受到广泛的好评。克里斯托弗·普里斯特则是位科幻小说家。《肯定》关注的是心理受到创伤后沉溺在妄想世界的人。《联手》则表现了我们会在多大程度上相信现实和记忆的问题。该作品后被改编为电影。帕特·巴克作品的主题集中在记忆、创伤、生存和恢复。她早期的作品以被贫困和暴力困扰的女性为重点。其代表作品《再生三部曲》则是巴克为了摆脱早期作品为她留下的标签“北方的、地方的、工人阶层的、女性的小说家”[8]而做的新的尝试。该小说的主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创伤。厄秀拉·本特利的作品也大多以伦敦为背景,但是她以黑色幽默为主要风格。《自然秩序》中描述了住在伦敦西南部、在曼彻斯特男子学校工作的三个朋友的故事。而《特威克纳姆的天使》则讲述的是作者曾经的演员梦。麦琪·玛丽·杰的作品虽然有比较强烈的政治和社会意识,但她更多表现的是以爱的眼光看待人物和世界。同时她的作品更多关注的是生物学、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气候问题、种族问题等,如《白人家庭》关注的就是种族主义的问题。

[1] Bran Nicol,Postmodern and the Contemporary Novel,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p。61。

[2] Peter Childs,Contemporary Novelists:British Fiction Since 1970,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5,p。16。

[3] Granta 是著名的欧美文学杂志,Granta原是流经剑桥大学的一条河流名。最初的Granta杂志只是一本剑桥大学的学生刊物,创办于1889年,曾刊登过泰德·休斯和西尔维娅·普拉斯等作家的早期作品,20世纪70年代后停刊。1979年,Granta杂志以主题书的形式重生,每期设立一个主题——从私密的人类体验到更宽泛的公共及社会话题,从早期的美国新写作(第一期)、自传、革命之后、滚石、肮脏现实主义、为政治的文学……到最近期的芝加哥、工作、性、外星人——围绕这一主题遴选约十篇长文,其撰稿人包括马丁·艾米斯、朱里安·巴恩斯、雷蒙德·卡佛、保罗·奥斯特、米兰·昆德拉、加布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萨尔曼·拉什迪、珍妮特·温特森等。Granta也经常性地推出小说特刊,通过评选英国、美国、西班牙等地35岁以下最佳青年小说家的方式,鼓励青年人的小说创作。

[4] John W。Aldridge,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The Contemporary Novel in Crisis,New York:David McKay Company,INC,1966,p。52。

[5] Peter Childs,Contemporary Novelists:British Fiction Since 1970,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5,p。3。

[6] Ibid。,p。5。

[7] Peter Childs,Contemporary Novelists:British Fiction Since 1970,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5,p。9。

[8] Rob Nixon,“An Interview with Pat Barker”,Contemporary Literature,45(No。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