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国小说中的都市文化困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伊恩·麦克尤恩的创作与研究现状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1948— )出身寒微,童年因父母亲的“婚外情关系”而辗转海外,11岁时才被送回英国。回国后的他因语法很差,处处受挫,甚至还在伦敦做过一年的垃圾搬运工。1967年,麦克尤恩终于进入苏塞克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ussex),主修英语和法语。1970年麦克尤恩获得英语文学学士学位,之后有幸得知东英吉利大学进行课程改革的消息。当时开设了”创造性写作课程”,由著名批评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MalcolmBradbury)担任主讲教师,学生们并不需要撰写毕业论文,而是要提交相当数量的文学创作作品。麦克尤恩于1971年在那里获文学创作硕士学位。之后他便开始了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并于197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Love,LastRites)。及至今日,他已经出版了十余部小说。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些短篇小说、影视剧本和批评文章问世。他的小说多次被提名“布克奖”,并最终于1998年凭借长篇小说《阿姆斯特丹》(Amsterdam)荣膺布克奖。麦克尤恩于2001年创作的小说《赎罪》(Atonement)更是风靡世界,2008年以《赎罪》为蓝本拍摄的同名电影也广受喜爱,获得多项大奖。

麦克尤恩如今不仅在英国被誉为“我们的民族小说家”,也在国际范围被公认为健在的英语作家中的佼佼者。与同辈作家,如马丁·艾米斯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试验相比,麦克尤恩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探究和对社会塑形力量的呈现。他的笔触并不凌厉,也不尖锐,初看似乎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气息,但细读之下也会感受到后现代的小说特征。麦克尤恩以生动地描摹现代人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状态见长,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地图绘制者”[1]。国外对麦克尤恩的研究日益升温,研究成果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逐年增加,而麦克尤恩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升。截至目前,有关麦克恩的英文研究专著已多达十几部,硕博士论文更是多达数十篇,研究论文和书评无以计数。

评论界对麦克尤恩的初期创作研究定位在“恐怖伊恩”(Ian“MacAbre”)[2]上,因为这段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早中期,麦克尤恩的作品多涉及怪僻、乱伦、性变态和谋杀等令人震惊的阴暗题材,评论界将其称之为“惊悚文学”(literatureofshock),认为这些作品令人恶心,表现出道德堕落、伦理败坏的恐怖主题,并涉及性变态等令人惊恐的情节。普里奇特(V。S。Pritchett)为代表的批评家对麦克尤恩的创作持负面看法,他在《纽约书评》里指出,麦克尤恩作品的主题“通常道德败坏、令人恶心;他的想象力总是令人不快地迷恋于青少年性变态和性奇想的秘密。”[3]这些作品包括《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Love,LastRites)、《床笫之见》(In Between the Sheets)、《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和《陌生人的安慰》(The Comfort of Strangers)等。

经过了惊悚恐怖的第一时期的写作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以前,麦克尤恩的创作逐渐成熟起来,关注点也摆脱了狭小的个人空间,转而书写社会对人的影响和塑形作用。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包括《时间中的孩子》(TheChildinTime)、《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等,并凭借这些作品在布克奖评选中崭露头角,奠定了麦克尤恩在英国当代文坛中的重要地位。这个时期对麦克尤恩的研究专著也开始问世,早期成果以探讨对其作品中深刻的道德主题为主。例如,1994年评论家瑞恩(KiernanRyan)所著的《伊恩·麦克尤恩》(IanMcEwan)是英语界第一本系统介绍麦克尤恩其人其作的研究专著,该书对截止到1992年麦克尤恩出版的作品都进行了系统评述。瑞恩对麦克尤恩作品中不断呈现和探讨的道德问题的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论述。他认为麦克尤恩将道德寓言根植于叙述,使小说里反复呈现的一种力量“扰乱我们道德的确定性”,“令人不安的艺术”是阐释麦克尤恩作品的关键。[4]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评论家从性别、精神分析等角度研究麦克尤恩的作品,同样有不少高水平的专著问世。伯恩斯(ChristinaByrnes)就是从性别研究和精神分析的视角关注麦克尤恩创作的学者。她于1999年完成博士论文《从精神动力学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作品》(The Work of Ian McEwan:A Psychodynamic Approach)。伯恩斯在其博士论文中以荣格、艾瑞克森等人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对麦克尤恩的小说《阿姆斯特丹》之前的作品进行阐释,从心理分析角度深层次地解读作品人物的意识、无意识进而挖掘其创作的社会、文化意义。

进入21世纪,麦克尤恩的创作步入了更加辉煌的阶段,随着其力作如《赎罪》(Atonement)、《星期六》(Saturday)、《在切瑟尔海滩上》(On Chesil Beach)等作品的相继问世,麦克尤恩在国际文坛的名声也日渐显赫,对其研究成果也进入更加繁荣的阶段。《赎罪》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和各方的热烈讨论。评论家们从互文性、心理分析、叙事虚构的伦理性、文化创伤多种视角对《赎罪》进行解读。除此之外,由于麦克尤恩研究的不断升温,对其之前作品的研究也在持续,并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由此,对麦克尤恩的研究形成体系,各种研究视角不断呈现,研究视野不断扩展。同时,不论是针对单篇小说的深度研究,还是其创作历程的整体梳理,都呈现出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完善的趋势。

国内对麦克尤恩的研究也已经比较全面地展开,到目前为止,发表的对麦克尤恩的小说进行研究的论文有100多篇,硕士博士也有70多篇。而在这些研究中,对《赎罪》的研究文章居首,对其他作品的研究探讨虽然也有成果问世,但显得较为单薄。整体上看,国内的研究界已经注意到麦克尤恩小说的研究价值的巨大的研究空间,但无论是对其重要单篇小说的具体研究,还是对其创作脉络的纵向梳理,都显得力量不足。国外对麦克尤恩的研究的系统化及全面化,已经标志着这种研究从简单走向深刻,这既说明了当代英国小说本身的研究价值,也说明我国对当代英国小说的研究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1] Sebastian Groes,IanMcEwan,London:Continuum,2009,p。1。

[2] Mellors,John,“Animality and Turtledom”,LondonMagazine,15。3,1975。

[3] V。S。Pritchett,“Shredded Novels”,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Vol。26,1980(1)。

[4] Kiernan Ryan,IanMcEwan,Plymouth:Northcote House,1994,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