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的教育理念有着东方的特色,植根于中国的自然风物、生产方式、人文环境、礼俗伦常和教育制度之中。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代以前。商代,随着甲骨文的成熟,为文化成果的记载和传播创造了条件。西周时期已逐步形成了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的教育体制。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与西方相似,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古典”时代,产生了私学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群体和各家学派的教育思想。不仅《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礼记》《管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资料,而且还出现了像《大学》《学记》《劝学》等教育专著。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形成和奠基时期;秦汉至宋明时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辉煌和僵化时期;清代直至近代,中国传统教育逐渐衰颓;20世纪初以来,教育与政治运动密切联系着,一方面是彻底中止传统教育,另一方面是不断涌现恢复和重建传统教育的努力。
中国传统教育大致包含儒家的传统教育、道家的传统教育、佛教的传统教育以及明朝后期西方科学体系和教育制度逐步传入后的传统教育,也包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众多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创新。儒家教育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道家与佛教的教育起着辅助作用。
中国儒家传统教育认为必须把教育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比如,《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16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因此,无论何朝何代,欲求国运长久,无不重视教育。
在制度方面,古代官学、私学并举,按行政区划设置教育机构,广开办学之路,多渠道多层次办学;博士制度、科举制度、书院制度,蔚为大观;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并行不悖,一度在当时的世界上占领先地位。
在思想方面,古代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举凡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法治的关系,德育与智育、体育的关系,德与才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在宏观和微观的诸多层面,依据朴素的对立统一观提供了对当时时代而言精深的思考。
至于近代,随着西方教育科学的传入与引进,中西教育全面接触、冲突、融合的教育史既有被迫接受,也有主动探索,并往往与民族救亡相联系。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以强烈的承担和改造传统教育重负的责任感,积极求新求变的勇气和敏锐关注、联系教育改革现实的意识,在当前全面铺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走出不输前人的教育变革之路。
本书是《爱与自由——外国十大教育家经典教育理念》的姊妹篇。
全书各章分工为:
孔丘、庄子、慧能、韩愈 武计苓
朱熹、王守仁、王夫之、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 陈锋、叶双双
全书最后由陈锋统稿。
陈锋
草就于2017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