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约化与立场表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位置游移

2.1 分布

助动词典型的句法位置是紧邻主句谓语动词(main verb),在谓语动词前面。但是,在自然口语中,部分助动词可以离开主句谓语动词前的位置、出现在句首或句末。在我们观察的口语材料中,高频使用的词有“可能”“可以”“应该”。下面分别举例。

1)句首主语前

(1)应该这个白色的贵一些吧,新款啊。

(2)嗯,可能他们也会知道这场比赛他们肩负的使命吧。

(3)可以一部分同学先去打前站,摸摸情况。

例(1)的“应该”表达说话人的判断,例(2)的“可能”表达说话人的推测,例(3)的“可以”表达说话人建议做某事。

2)句末

(4)也不能怪沈祥福的能力不行。沈祥福有他的能力,可能。但是体制摆在那,限制了他的作为,他也没办法。

(5)十天以后就拿到驾照了,就是考完了以后就拿到驾照了,可以

用在句末的“可能”和“可以”完全可以删除而不影响命题表达和语气表达。

不过,“可能”“可以”和“应该”三者用法分布并不是均等的。表现为:

第一,“可能”位置外移的用例比例远远高于“可以”“应该”[1]

第二,“可能”“可以”可以用于句首和句末,“应该”相对保守,偶有用于句首,但未见用于句末。

“可能”“可以”和“应该”句法位置的游移差异归纳如表5.1所示:

表5.1 助动词句法位置的游移差异

从表5.1不难看出,能前置的助动词未必都能后置。“可能”和“可以”可前置可后置;而“应该”只能前置,不后置。值得注意的是,凡是能出现在句末的,也能出现在句首;但是,能出现在句首的,却不一定能出现在句末,如“应该”。而“能够”和“能”则既不能前置也不能后置。造成上述分布差异的原因我们将在下文中阐述。

2.2 限制

我们发现,是否能够游移出助动词的典型位置,受制于该助动词本身的情态意义,即是否具有主观情态意义表达功能[2]

客观情态意义的助动词,表达施事/主事所具有的能力、义务、条件、意愿。这类助动词不能用在句首主语前,也不能用在句末,比如“能够”。下面通过“可能、可以、应该”与“能、能够”的对比来看一下情态意义的差别与位移之间的关系。

已经有几位学者(如马庆株,1988、1992;王伟,2000;郭昭军,2003;徐晶凝,2005)注意到,“能”主要表示“客观条件的可能”(条件类)。在陈述性肯定句里,“能”只表达客观条件意义。只有在反问句[3]中才有可能表达“主观推测的可能”(认识类),有句类语气限制。例如:

(6)你们有什么正经事?

(7)你一个娘们家,去过那地方?

(8)没错,我还冤您吗?

“能”表达认识情态意义需要以反问句这类有标记句为条件,而表示客观条件意义没有这个限制。

再来看“可能”“可以”和“应该”。“可能”“可以”和“应该”在情态表现方面是多功能的,既可以表达客观情态意义也可以表达主观认识情态意义。

下例(9)中的“可以”表示符合某种条件或者具备某种能力,属于客观情态意义。

(9)现在很合适,全场九折,而且超过五十块钱就可以办一张卡,是会员卡之类的,然后可以打八五折。

用作客观情态义解读的“可以”替换成“能”意思不变。例如:

(9’)现在很合适,全场九折,而且超过五十块钱就办一张卡,是会员卡之类的,打八五折。

再如下面两例,因为都表达客观条件上的可能,用“可以”“能”和“能够”都表示相同的情态意义:

(10)热敷可以/能/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11)这个录音笔可以/能/能够连续录音30小时。

“可以”也能表达义务上的允许,如例(12);或者表达言者对事物的评价(“值得做”),如例(13)。这两种情况属于认识情态。而表达义务允许和言者评价的“可以”不能替换成“能”“能够”。例如:

(12)甲:哦,你可以把它拆开。[*能/*能够]

乙:我看一下跟我原来的一样不。

(13)所有世界名著,比如《红楼梦》《水浒》,都可以看一看。[*能/*能够]

下面来看“可能”。“可能”不表示事件或状态具有发生或实现的客观条件,只表示言者对句子所表达的命题真值的推测,属于认识情态。“可能”能受“很”修饰,但是不能替换成“能”或“能够”。例如:

(14)驾校的政策没有太大变化,就维持现状,我经济上可能

受很多损失,驾校经济可能受很多损失。[很可能/*能/*能够]

(15)民间文学研究啊,都好几年没有招到学生了。博士就根本没有,硕士呢,这可能是三四年以来第一次招到学生。[很可能/*能/*能够]

再看“应该”的情况。“应该”可以表达义务情态,如例(16),表现的是施事的义务,可以被“不”否定:

(16)人多的地方,你应该看管好自己的孩子,不应该让他们乱跑。

“应该”还可以表达言者推测,如下面例(17)和例(18)。而表达言者推测属于认识情态义,否定词“不”不能直接加在表达推测意义的“应该”前,而要放在“应该”后面:

(17)a.按照他这个样子做,这个应该很简单吧。

b.*按照他这个样子做,这个不应该很简单吧。

c.按照他这个样子做,这个应该不简单吧。

(18)a.经济管理现在是热门专业,学生应该很多。

b.*经济管理现在不是热门专业,学生不应该很多。

c.经济管理现在不是热门专业,学生应该不太多。

我们知道,认识情态是关于命题的情态,而能力、条件、意愿等是关于事件的情态(Palmer,1986;Anderson and Fretheim,2000)。前者的作用域是整个句子,后者的作用域只限于谓语。能游移出助动词的句法位置的“可能”“可以”和“应该”具有一个共性,即当它处于谓语主要动词前位置的时候已经具备认识情态意义。而难于发生句法位置游移的“能”和“能够”在助动词的典型句法位置上也只表达客观情态意义。换句话说,一个情态助动词离开助动词的句法位置的条件是,这个助动词在其典型句法位置上本来就具备认识情态意义。

[1]这是对21篇约10小时口语谈话录音转写材料的统计,引自朴惠京(2005):

[2] 于康(1996)把情态分成两类,一是命题内成分,另一个是命题外成分。后者副词性很强。专用于命题外成分的:可能、应该、应当、该、配、值得。专用于命题内成分的:想、愿意、肯。可用于命题内也可用于命题外成分的:能、会、可以、要、敢。我们看到,可以移出典型位置的助动词是那些用于命题外成分的助动词,而既可用于命题内也可用于命题外成分的“能”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情态意义。

[3]反问句中“能”可以表示认识可能。对于这类“能”,吕叔湘(1942/1982)举了两例:“没错,我还能冤您吗?”“我想,他又不是小孩子,又是本地人,那能说丢就丢了呢?”柯理思(2003)举的例子也是反问句。本来是表示“能够”的“能”,反问句的言者强烈的怀疑语气使之有了“可能”的意思。用于反诘而可以理解为“可能”的“能”在古汉语中就有(李明,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