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约化与立场表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规约化

在立场表达的语言手段中,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的较多的是不同的立场标记或构式是怎么形成的[词汇化,语法化还是语用化(pragmaticalization)]。它们形成的条件、机制、动因和后果是什么(比如结构成分的邻近、高频使用、重新分析、语用推理、交互主观化等等)。这是以往研究涉及较多的方面。其实,不管是哪种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机制和动因诱发的,最后立场标记或构式的形成都有其形式和立场意义一体两面的性质,这是语言结构规约化的表现。

语用现象的规约化(conventionalization)又叫习惯化。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有许多言语的意义不能从语言信息的字面含义即语表意义去理解,而需要对言语信息从认知上进行判断、预测、推理,通过它的语用含义即“隐含义”来理解。在历时过程中,这样的推理反复进行并且扩散开来,从而不需要靠语境和逐步的推理就可以直接得出相关的“隐含义”,这种“隐含义”再进一步固化,最终就被语言使用者自觉规约成比较固定的语言意义。

这种语用现象的规约化实际上是语言使用者在言语交际中对言语信息含义的“认知—推理—固化”的过程,即由原先的“形式和意义”或“形式和功能”关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固化或规约化的过程,此时语言使用者之间(或者整个言语社团)对这种规约关系已达成某种程度上的默契。比如:当外面下雨了,发话人说出“能把窗户关上吗?”时,受话人可以不假思索的把言语信息的内容理解为“对方对自己提出一种委婉的请求”并反应到言语行为上——上前把窗户关好。而受话人绝不会回应对方说“能,我有能力把窗户关上。”因为在这种场合,这种疑问句型已不再单单表疑问了,而是已经逐渐规约化成“委婉请求”的含义了。本书中的很多个案研究都反映了立场表达式的规约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