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的智能产品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一

《数据驱动的智能产品设计》一书是余从刚博士论文的改编版。博士论文改编后出版书是一种学术惯例,其意义并不在于“著书立说”,而是“探究”和“交流”。探究未知的事物,交流学习的心得,促进更加深入的批评和讨论,才是出版学术书的意义。

探究数据驱动的设计,首先有一个研究范式的问题,即研究的领域性。这本书的研究范式是“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范畴的。所谓设计研究,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研究。然而,我们对于这种“结合”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科学问题存在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艺术问题存在审美与体验的异同,二者是不同范畴的问题。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科学与艺术是否可以结合?在哪个层面上结合?方法还是方法论?《数据驱动的智能产品设计》应该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设计的不确定性源于设计问题的模糊性、设计的多解性(多方案备选)和设计的多目标性(多方利益权衡)。然而,设计问题求解的最大变量是“人”,尤其是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属于概念设计范畴,是从分析需求到生成方案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的无限丰富和精彩恰恰也是因为人,因为感性(审美),因为“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是设计的自然属性,而不是设计的“问题”。真正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有效地处理和控制这种不确定性,数据驱动设计应该是一种途径,是一种方法论。

今天人类具有了惊人的采集和积累数据的技术能力,人类活动的一切痕迹都被迅速数据化和结构化,这是人类历史所不曾经历的。例如,我们积累的围棋数据被用来“战胜”我们自己。数据无疑是未来设计的强大驱动力。那么,探究数据驱动的设计就是当务之急。

数据如何驱动设计?《数据驱动的智能产品设计》探讨了一种路径。首先,确定“产品—数据—产品”和“数据—产品—数据”两种基本的设计模式。然后,以语义作为数据与场景的“中介”,通过语义驱动设计场景来实现数据驱动的设计。语义分析获得的是数据的“意义”,“场景”构建的是设计问题的求解过程,其中也包括语义链接的算法工具等。这样一个复杂而且定性定量转换的设计过程,也许是未来设计的基本范式,是一种基于“有限理性”的研究范式提炼出的“有限感性”的设计方法。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关于设计的研究是交叉的学科。而交叉学科研究,要人们抛弃现成的思维方式,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围墙”,去面对实践和理论中提出的来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是极其不容易的。因此,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赵江洪
于长沙岳麓山
2017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