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一、作者简介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1930年参加“左联”,并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左联”党团书记。1986年2月被美国文学艺术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其著作主要有中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水》《韦护》《母亲》《我在霞村的时候》,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等。
二、解析
(一)《莎菲女士的日记》原刊于1928年2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上,最初收入由上海开明书店于1928年10月出版的小说集《在黑暗中》。
(二)内容梗概
小说由34则日记构成,是主人公莎菲灵魂的自白。前3则写莎菲单调的生活和孤寂的心境,从第4则起主要写莎菲与凌吉士邂逅相遇后的狂热、矛盾和痛苦。莎菲是一个走出家庭、漂流异地的青年女性。去年,与她相伴相依的蕴姊和一个苍白脸色的青年结婚,她便一个人到了北京,住在旅馆里养病。虽与几位关心她的朋友常相往来,但与社会格格不入而带来的心灵寂寞和痛苦不时地煎熬她的心。生活既单调又空虚,以至于有时一天把牛奶煮几次来消磨时光,把报纸一字不漏地读遍以打发日子。四堵粉垩的墙,一块白垩的天花板,使她感到非常压抑,住客、伙计、饭菜等都使她感到十分嫌厌。没有人来看望她,她便感到恼恨;有人来探访她,她又觉得很厌烦,给人一些难堪。蕴姊透露婚后并不幸福的来信,引起她无限的人生感喟,于是,便以酗酒来作践自己的生命,以至于吐血住院。她渴望获得一种“真的爱情”,但当比她大四岁的苇弟真诚热烈地爱她时,她又不接受,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怯懦、没有男性应具的阳刚之美的男人。一个偶然机会,她认识了新加坡大学生凌吉士,便立即为其外貌、丰仪所倾倒。她虽只有20岁,但于男女间事所知不少,并颇为自负地说:“不是我自夸,我所受的训练,至少也有我几个朋友的相加或相乘。”为了征服凌吉士,她用了许多心计,如找借口搬到凌的住所附近,请凌补习英语等,有时还大胆主动进攻,有时欲擒故纵,把凌吉士诱引过来。但凌吉士美丽、高雅的躯壳中包藏着一个卑劣的灵魂——他所追求的是金钱、肉欲和享受;既是一个资产阶级纨绔子弟,也是一个情场老手——家里已有妻室,还在外面拈花惹草,追逐女学生,甚至女娼。莎菲在理智上鄙视他、拒斥他,但又经不起美色的诱惑,内心充满矛盾,有时肉战胜灵,不顾一切地爱,为有凌这个“传奇中的情人”感到快乐,甚至癫狂地接受凌的拥抱和亲吻;但在关键时刻,灵又战胜肉——她用力推开凌,恢复了理智,为自己的堕落自责和痛苦,决计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去消磨生命的余剩。
(三)人物分析:莎菲
莎菲是一个“五四”退潮后,“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茅盾《女作家丁玲》);一个有进步思想、不甘庸俗的知识青年;一个20世纪20年代充满感情苦恼、性格矛盾甚至变态的时代女性的典型形象。她具有叛逆性,在“五四”浪潮冲击下,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迈出了个性解放的第一步。虽漂泊数年,但并未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所追求的目标也只是个性解放和理想爱情。在理想不断幻灭的打击下,她身心俱伤,于是,带着一颗痛苦的心和一具肺病之身,来到“五四”的策源地北京。在百无聊赖的旅馆养病生活中,她又燃起了追求之火。她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痛恨、厌恶周围的一切,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勇敢的叛逆者,强烈地追求个性解放;另一方面不明白主要应反抗什么和如何反抗,沉湎于个人主义的狭小圈子之中不能自拔,也找不到摆脱困境的出路。她追求一种灵与肉统一的爱情,要求所爱的对象既有美的外表,又有纯真的感情。因此,她虽喜欢苇弟,但又看不起他的软弱与幼稚,并认为他不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加以蔑视,并尽情地嘲笑他、捉弄他,但又为此感到自愧与内疚。遇到凌吉士,她便自以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伴侣,并狂热地爱上他,但当她发现他是一个灵魂卑琐的男子后,便陷于性爱的泥淖之中难以安宁。最后,在经受了痛苦的感情与理智的考验之后,她悄然出走,远避人世以摆脱凌吉士。在她的身上颇为鲜明地体现出了中国现代知识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幻灭,反映出了特定历史时代投射于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印痕。
(四)主题
小说通过莎菲不断的追求和幻灭,鞭挞了病态的社会、腐败的教育,揭示出了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但又在爱情问题上充满矛盾痛苦并难以自拔的面影,显示了“五四”后冲出旧家庭,大胆追求爱情的青年女性的辛酸而沉痛的足迹;表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在未能走出个人小圈子投身到时代洪流中去时,很容易陷于“爱”的旋涡而处处碰壁,没有出路,如仅以性爱的满足作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其内心必然是寂寞的、空虚的,要摆脱追求失败后的更深的寂寞与空虚也更为艰难。
(五)艺术特色
1.采用了日记体
小说采用日记体写成,这对坦露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为有利——莎菲的内心痛苦既与时代社会有关,又有个人情感深处的难言之隐;从其感情和性格的内涵和表现来看,既有空虚、寂寞,又有焦急、狂躁;既有情绪的冲动,又有理智的思虑……对这样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的表现,运用日记体的形式来表达是至为合适的,日记体形式的运用与小说的内容相得益彰。
2.心理描写大胆细腻真切
小说通篇采用了心理独白手法。以奔涌的内心独白,直率的性格语言,将人物自身所历之事,所交之人,以及所想所感,包括内心的隐秘,都充分吐露出来,行文流畅自然,从而构成小说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真实而大胆的特色。同时,小说通过心理独白所展示的人物的内心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主人公在叙事、回忆时,时而思索、感慨,时而想象、幻想,时而又出现闪念、欲望等,于是,这位年轻的知识女性细腻、敏感、多愁善感又任性孤傲的复杂个性就被表现得十分真切自然。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一、作者简介(略)
二、解析
(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成于1948年6月,最初由东北书店于1948年8月出版(参见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或由哈尔滨光华书店于1948年9月出版(参见贾植芳等:《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或由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于1948年9月出版(参见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和陈鸣树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典》)。
(二)内容梗概
富裕中农顾涌从八里桥赶着亲家胡泰的胶皮大车回到了暖水屯。村子里很多人都来打听是怎么回事,他不肯把胡泰怕土改没收财产而转移车子的真相告诉给大家,但钱文贵派儿媳妇回娘家打听到了真实情况。村里人议论纷纷,贫苦农民都盼望着土改运动的到来。钱文贵指使小学教员任国忠制造谣言,说要变天,扰乱人心。钱文贵阴险狡猾、诡计多端——八路军解放暖水屯后,他见风使舵,把儿子钱义送去参加八路军,成了光荣的军属;把女儿嫁给村治安委员张正典,找了一堵挡风的墙;又搞假分家,使自己被划成中农成分。村里穷人不敢碰他,村干部们也对他无可奈何。1946年夏,中共中央关于土改的“五四指示”下达不久,土改工作组来到暖水屯。组长文采是一个自以为是、主观任性、作风武断的知识分子,他一到村就决定第二天召开群众大会,关起门来写讲话稿,在会上一讲就是6个钟头,大人听得懒洋洋,加上小孩子哭哭闹闹,结果大会毫无效果;张正典则暗中捣乱,使村干部人心不齐、群众顾虑重重、运动冷冷清清。而地主们却在暗中加紧活动,钱文贵最猖獗,他施美人计,逼迫侄女黑妮勾引农会主任程仁;他耍手段,企图将群众的斗争锋芒引向地主李子俊。在任国忠的恐吓之下,李子俊逃跑了。农会发动李家佃户上门追索地契,李子俊老婆哭哭啼啼、下跪求请,佃户们被软化,觉得于心不忍,便纷纷离开李家,对李子俊的斗争便失败。工作组组员杨亮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受到农民们的欢迎和信任;他与富有斗争经验的老党员、支书张裕民分别联络干部们,发动群众把全屯地主的果园都看管起来,统一收摘和出售地主园子里的果子,农民便得到了实惠;随后又发动佃户向地主江世荣要回地契,农民郭富贵带头与江世荣算租子账,迫使江世荣交出地契。这些胜利大大鼓舞了农民,他们要求斗争钱文贵,但遭到文采反对。在此重要时刻,县委宣传部长章品来检查工作。他原是第一个进暖水屯的八路军战士,对村里情况较为熟悉,他一进村,农民们都找他反映情况。在他主持的会议上,他支持杨亮、张裕民的意见,决定发动群众,斗争钱文贵。斗争会上,群众有苦诉苦,有冤申冤。最后,大会决定留给钱义25亩地,钱文贵其余的土地和财产全分给穷苦农民。钱文贵是村里“八大尖”的第一个尖,他被斗倒之后,群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并很快被发动起来,从而使这场同地主阶级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农民再接再厉,分得了地主的田地和浮财,一片欢喜。为保卫胜利果实,100多名青壮年组成的民工大队开赴前线。工作组则回县里去汇报工作和接受新的任务。
(三)人物分析
1.张裕民
张裕民是暖水屯的一个雇农,也是暖水屯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后又成为该村党支部书记和土改运动中的主要骨干。他身世困苦,为人踏实、能干、老练、有策略。在明确斗争对象时,他和群众站在一起,主动向土改工作组成员介绍村中的复杂情况,与工作组取得一致的意见。他警觉、机敏,及时发现了地主阻挠破坏土改运动的企图,并果断地采取行动看管果园,从而粉碎了地主打算提早卖果子的阴谋;细心派人站岗放哨,于是,发觉了张正典的异常举动;深入细致地做群众工作,并最终团结了广大群众,斗倒了地主钱文贵。他严于律己、忠于职守——自家无隔夜粮,但仍为土改奔忙。不过,他也不是一个完人,也有些缺点,如在土改之前,生活信念不很坚定,受压抑或冤屈后会去喝酒厮混,土改时也曾有过某些顾虑和失误,怕斗不倒地主自己不好办……但他在与地主斗争的过程中还是成长起来了——经过章品的帮助,在党员大会上真诚而又痛切地检讨了自己。在斗争钱文贵时,既冲锋在前,又掌握政策,成为能正确领导斗争的好干部。
2.程仁
程仁是暖水屯的一个雇农,钱文贵的佃户,土改时当上了农会主任。他对地主阶级有着刻骨仇恨,从心底赞同斗争钱文贵。但由于与钱文贵的侄女黑妮有恋爱关系,因而,其斗争的勇气削弱不少——他怕斗了钱文贵会害了黑妮,而不懂得斗倒钱文贵,正可以使黑妮获解放,于是处于矛盾之中,行动犹豫不决;但在斗争中,经过党的教育,群众积极分子的带动,他终于摆脱了思想顾虑,提高了认识,在斗争钱文贵时,毅然地上台揭露了钱文贵的老婆企图利用他与黑妮的关系收买他的阴谋,坚决地和广大群众站在了一起。
(四)主题
小说通过暖水屯的农民与钱文贵等恶霸地主的斗争,再现了农村中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土改斗争的复杂性,反映了党所领导的伟大土改运动在中国农村所引起的巨大变革,表现了土改在农村各阶层人物心中激起的巨大波澜,刻画了农民如何冲破封建思想束缚,提高民主革命觉悟,勇敢起来斗争的心灵变化过程,从而告诉人们:土改不仅改革了几千年来农村的封建旧秩序,而且给农民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五)艺术特色
1.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以直接的心理描写来描写人物心理,揭示了人物复杂的思想矛盾,着力刻画了农民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勇敢起来斗争的心灵变化过程,从而表现出土改不仅改变了几千年来农村的封建旧秩序,而且也使农民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说中精彩的心理描写片断很多,如在《苹果园里沸腾起来了》一章中对李子俊妻子的心理描写就相当细腻深入——她对来摘果子的农民虽笑脸相迎,但内心却怀着刻骨的复仇情绪,狠狠诅咒那些欢乐的“劫掠者”;这段心理描写把她对贫雇农的阶级仇恨和褊狭、嫉妒、绝望等心理描写得细腻入微而又淋漓尽致,同时也写出了她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2.人物形象性格鲜明而又复杂
小说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而又复杂的人物形象。农民形象个性鲜明,如土改运动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张裕民,先进的农村干部、农会主任程仁,勤奋正直的民兵队长张正国,积极活泼头脑、清晰的村民政干部、支部宣传委员李昌,不声不响、埋头苦干的合作社主任任天华,勇敢坚决而又有点鲁莽的积极分子刘满,干事爽脆的妇联主任董桂花,泼辣能干的羊倌女人周月英,落后软弱“死也不肯翻身”的老贫农侯忠全等;同时,小说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避免了概念化、简单化的倾向,如对农民中先进分子支部书记张裕民、农会主席程仁等,小说并不是把他们写成完美无缺、高大全式的英雄,而是写出他们的民主革命觉悟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着疑虑、矛盾等弱点。村党支书张裕民对党忠诚、为人正派,但在新中国成立前,他的行为上也沾有一些污痕,运动中处事有时还不够果断;农会主任程仁阶级立场坚定,但因怕累及黑妮,所以开始时对斗争钱文贵态度不坚决。此外,有些干部在分土改胜利果实也存有私心。这些反映出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留在农民身上的印痕,说明作为小生产者,农民只有经过改天换地的斗争洗礼,才能逐步冲刷掉自身的种种旧思想、旧观念,农村干部也只有在斗争的锻炼中才能逐步成长。不仅农民形象个性鲜明,地主形象也如此,如江世荣放荡而又善于钻营,李子俊胆小无能,侯殿魁阴险善变,钱文贵狡诈而又有谋略等。
3.不追求情节的集中紧凑,而注重人物形象塑造的完整性
小说往往中断故事的叙述而对主要人物的身世用专门篇幅做集中介绍,这种写法,虽使小说显得有点松散,但读者却既能了解人物的现在,又能了解人物的过去,从而对人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4.注重对复杂生活矛盾的真实展示
小说以宏大繁复的结构,描写农村各阶层人物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农村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土改运动的艰难性与复杂性。小说中的暖水屯,各阶层人们之间的关系犬牙交错而微妙,如钱文贵,他是一个在国民党和日伪统治时期“跟上层有关系”,“连县里的人他也认识”的恶霸地主,同时又与暖水屯的各阶层都有姻亲血缘关系:儿子钱义是八路军战士,媳妇是富裕中农顾涌的女儿,女婿张正典是村治安委员,侄女黑妮和村农会主任程仁有恋情;他依靠这些宗法姻亲关系耍阴谋把水搅浑,蒙骗工作组,一时间内,使土改的主要斗争对象难以确定,几经周折,他才被斗倒。小说在用主要笔墨描写农民与地主之间斗争的同时,还深入地描写了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矛盾和斗争。如:黑妮虽生活在钱文贵家庭中,但也有一种解放的要求;村治安委员张正典原本为佃农,但后来成了农民队伍中的败类。这些都形象地表明,农村的阶级关系极其复杂,因此,农村的土改必将是极其激烈艰难的。
5.场面描写生动
在描写场面时,小说善于将环境介绍和人物描写、故事叙述和心理分析结合起来加以表现,因而,使得场景有动有静充满生活情趣。如地主江世荣的九家佃户在经过土改工作组组长文采的动员并经过一番算账的演习后,蜂拥到江世荣的院子里,一场面对面的斗争眼看就要发生。但出乎意料——江世荣主动拿出52亩地契,还特别逗趣地对17岁的佃户王新田说:“‘你的五亩也在内’”,王拿过地契就昏昏然向农会跑去,其他佃户也随之莽莽撞撞跑出了院子,从而将文采与他们演习的那套台词忘得一干二净。在这里,一场斗争场面被描写得既紧张又富于生活情趣。
6.生活气息浓郁
小说虽主要写的是土改,但围绕这一斗争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而且笔触深入到农村的各个阶层、农民生活的各个角落,既写出了人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关系,又写出了他们在生活上、伦理上的关系,既写了历史纠葛,又写了现实矛盾,从而使小说洋溢着浓重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