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一段关于移民传说的材料说起
这些问题是怎样被另一些问题引发出来的呢?比如说,我一直在关注明清时期华北移民及其传说的问题,也提出过一些并非定论的假设。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一段材料,是这样说的:
何今之族姓,其上世可考者,尚有千百户之裔;其不可考者,每曰迁自洪洞,绝少称旧日土著及明初军士。盖自魏晋以来,取士竞尚门户,谱牒繁兴,不惜互相攀附,故虽徙居南方,其风未泯。而中原大地,则以异类逼处,华族衰微,中更元明末世,播窜流离,族谱俱付兵燹。直至清代中叶,户口渐繁,人始讲敬宗收族之谊,而传世已远,祖宗渊源名字多已湮没,独有洪洞迁民之说,尚熟于人口,遂至上世莫考者,无论为土著,为军籍,概曰迁自洪洞焉。[2]
这个地方志的作者显然是民国年间一个有了一些新思想的人,也是一个难得的明白人。他说,现在在本地,多数家族最早来自于什么地方已经不太说得清楚了,获嘉这个地方的人都说自己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很少有人说自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或者是明初的军士。为什么我说这个读书人是个难得的明白人,甚至比我们后来的学者都明白呢?就是因为他发现有两个问题非常重要:一个是土著的问题,就是世世代代、土生土长,从明初甚至宋、元开始就住在这里的人,为什么没有人关注?另一个就是明朝卫所军户的问题。明朝的军户制度也是继承元朝的,在当时是与州县民户的系统并立而存的,以往的研究也比较薄弱。这些军队的调防在各地人口移动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背后的问题则是为什么人口流动的制度因素没有人关注,而都在讲洪洞的故事?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按我个人的看法,今天关于移民史研究的问题意识,都没有超出,甚至远没有达到县志这段话的作者的程度。这段话又说:“盖自魏晋以来,取士竞尚门户,谱牒繁兴,不惜互相攀附。”即使很多人迁到南方去了,这个攀附的毛病还保留下来。比如说现在的客家人,都说来自中原;福建的几个大姓,也都溯源到中原。按作者的口气,并不是真的相信这些说法就是事实,而是以之为攀附之风的表现。
接下来,这个作者口风一转,说“中原大地,则以异类逼处”。当然这句话里的“异类”这个词有点贬义,我们今天不能这么说,但他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指唐末以来,特别是宋、元以来,很多北方的族群进入到中原,造成了北方历史的一大变局。在这个时期,“华族衰微,中更元明末世,播窜流离,族谱俱付兵燹”,与南方形成对比。他的意思是说,族群变复杂了,战乱又把谱系搞乱了,就是想像南方那样攀附也做不到。直到清代中叶,开始讲究敬宗收族,但关于祖先的事情已经说不清了,于是民间关于洪洞的说法就越来越正式了。
这个作者讲到的所有有关的重要问题的时间,我通常称之为对某一地区来讲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时刻”(historic moment),包括清中叶宗族复兴等等,都非常清楚,非常准确,只是他没有讲具体原因或者背后隐藏的具体故事就是了。他很有历史感,不像今天很多人说到宗族的时候,把它追溯得很久远,好像很早就有很多人在做宗族。他就是讲敬宗收族这一套在社会上是从清代中叶才慢慢多起来的,他没有被少数几个倡导搞宗族的名人士大夫的几段话骗倒。另外他所说的“异类逼处”可能不仅仅指金、元以来的情况,甚至可能包括更早的时段,从十六国以来,至少是唐宋以来。作者暗示,要想理解为何人们选择讲洪洞的故事,为何讲到自己祖先的时候说不清楚,其中就有这个族群的因素。
不管是什么因素,不管这里牵扯族群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这个例子还说明我们做明清史研究没办法回避对宋、元历史的追溯。这样的追溯就是“连续递进”方法的结果,几乎是不得已的、自然而然的。在珠江三角洲也有同样的例子。明末清初广东的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中写了一段话:“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3]这段话说,我们广东人(其实他所说的广东人不是全部广东人,是指珠江三角洲这一带的广东人)的祖先多是从南雄珠玑巷迁过来的。因为北宋首都汴梁的祥符有个地方叫作珠玑巷,靖康南渡的时候,诸朝臣最南走到粤北的南雄,为了不忘祖宗的地方,所以也把他们所到之地叫作珠玑巷。这段话其实说得不清不楚,屈大均提到祥符,表示这个事情的背景应该是北宋灭亡后的靖康南渡,但朝廷到了临安,怎么会“入岭”呢?朝臣“从驾入岭”应该是南宋末躲避元军吧。当然在民间还有很多传说,讲南宋宫廷里的胡妃或者苏妃到南雄珠玑巷避难的故事,后来官兵追来,那里的人就继续逃往珠江三角洲。
对这个写在大批广东族谱里的故事,按现在一些研究华南的学者的解释,实际上是因明初时入籍问题所引起的。一些原本不在国家户籍系统里的人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之后,要取得合法的身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要在这个地方站稳脚跟,并且获得随着入籍而来的一系列利益,便制造出来这么一个关于祖先来源的传说。实际上,很多通过这个祖先故事证明自己有中原血统的人,其实就是本地的疍民,或者是被垛籍为军的人,或者是别的什么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需要对明清以前的历史投放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