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晚期的认知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1】

我们的西方哲学史对一段本应大书特书的时期缄默不语。中世纪晚期,特别是十三四世纪,见证了富有原创性的哲学活动的大繁荣。正是在这个时期,西方欧洲才在真正意义上从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重新发现了哲学;对亚氏作品的重新发现更新了哲学思想系统。从这场巨变中产生的作品在深度和原创性上都可与后世任何作品相媲美。然而,我们从来无法从哲学史中了解到这一点;它们总是以一两句扭捏的只言片语跳过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17世纪这两千多年。而我们大学的哲学课程和教授们的研究兴趣也如出一辙。

这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了:倒不是我有没有夸大我们对这一时期的忽视——这种忽视是很难被夸大的;而是我是否夸大了中世纪晚期哲学的价值。但事实上,我们尚不能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展开关于中世纪哲学功绩的辩论。这不仅是,甚至不主要是我们没有拉丁文本的问题(尽管大量重要的文本还处于手稿状态,未经编辑),也不是我们没有那些文本的英文翻译(尽管只有很少一部分最为重要的经院作品译成英文出版)。阻碍我们领会晚期中世纪哲学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缺乏对这一时期哲学作品的精细评注传统。我们一代又一代最优秀的哲学家阐释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英国经验主义者,不辞辛劳地证明了那看上去过时的实际上仍然有趣,看上去混乱的实际上却有理有据。经院哲学则没有得到这样的关注,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它那本不逊色于其他任何时期的光彩却仍旧未见天日。写作本书正希冀于对中世纪晚期哲学之重放光彩有所裨益。以下各章将研究经院学者关于心灵哲学和知识论的争论中相互密切联系的诸方面。这些领域的问题属于十三四世纪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最为广泛争论的主题。这几个世纪间最为繁复精细的作品出自于1250至1350年这一百年间,而这正是我所关注的。但即使在这一百年中,其作家与主题之繁多也不是任何单独一部著作能令人满意地加以总结的,更不要说加以分析了。使得中世纪研究更为困难、但也更令人兴奋和更具挑战性的是,先前并不知名的哲学家的作品正不断地得到编辑和出版,它们来自先前从未有人读过、甚至从未有人听闻的手稿。在过去十年间,托马斯·阿奎那、邓斯·司各脱、威廉·奥康、根特的亨利、里米尼的格里高利(Gregory of Rimini)、沃尔特·查顿(Walter Chatton)、亚当·沃德汉姆(Adam Wodeham),以及威廉·克拉索恩等人的作品的新版本刊行于世。其中后三位作家得到编辑的作品先前只以手稿形式存在。面对如此丰富却很少得到哲学性关注的材料,本书这种体例的作品无法对经院哲学认知理论进行彻底全面的阐释。相反,我拣选了我认为这一时期哲学上最重要的发展。【2】

我这些研究的出发点是阿奎那(1225—1274),我的主题是中世纪晚期经院哲学家,特别是彼得·约翰·奥利维(1247/48—1298)和威廉·奥康(约1285—1347)如何挑战阿奎那的亚里士多德认知理论。我将透过稍晚于阿奎那的作家的眼光,来更清晰地认识阿奎那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我尝试阐明奥利维和奥康给出的关于心灵的新理论。这两位相差一代人的方济会修士对阿奎那和传统认知理论给出了相似的挑战。两人都拒斥这样一种对思维和感知的分析,这种分析假设有某种内部表征介于我们的认知活动和这些活动的外部对象之间。他们给出的新方案则取消了这种中介。

在阐明他们给出的解释的各种细节的过程中,我将涉及到心灵哲学和知识论中许多在那时和当下都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第一、二章将关注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本质以及非物质性(immateriality)与认知的关系。第三章讨论关于心灵表征的各种理论,特别是相似性和因果性的作用。第四章探讨在阿奎那和其他人的理论中,认知如何被视作一种被动的过程。这些章节构成本书的第一部分,它们为后边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在第二部分,我将进入本书的主题,即奥利维和奥康对标准经院式认知模型提出的批判。第五章将给出奥利维和奥康提出的感知觉中的直接实在论(direct realism),而第六章则考察在多大程度上阿奎那应该被认为是一个直接实在论者。第七章探讨一些知识论上的问题,而第八章则涉及一些理智(intellect)层面的争论。【3】

在第二部分,读者将遇到本书中最主要的诠释难题。我的分析看起来要被迫在两种对立的解读间选择一种。根据第一种解读,我们可以认为阿奎那有一套复杂精密的感知觉和心灵表征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认为奥利维和奥康对这些领域的争论贡献较少。根据第二种解读,我们可以认为奥利维和奥康对认知理论有深刻的洞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认为阿奎那的认知理论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简单。这两个选项之间似乎没有过渡地带。我选择第二条路:论证奥利维和奥康的原创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批判阿奎那的理论。

奥利维和奥康对标准经院理论提出的挑战衍生出关于心灵和知识本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着持久的魅力;他们对这些问题给出的答案对当今的哲学家来说应该仍有重要的意义。这并不是说,读者在下文中将发现关于认知的全新解释(至少在我们看来不新)。许多读者将惊讶地发现,如此高深的哲学争论会发生在中世纪晚期的这样一些主题上。然而,尽管人们并不习惯于将如下的一些讨论置于13、14世纪这个时代,现代读者对很多类似讨论还是非常熟悉的,至少对其大体轮廓是熟悉的。例如,我们习惯于怀疑那些认为在外部对象与我们对它们的认知中间存在中介过程的理论。我们对那些只有依赖于更深一层的内部观者(inner audience)才能得到解释的心灵表征持谨慎态度。但如果这些论点的大体轮廓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么我们将从考察其细节中受益良多。一般来说,我们只有把自己沉浸在这些细节中才能从哲学史中有所学:我们的哲学思维常常是在某个论点或理论的具体细节中得到锻炼和升华的,而不是通过发现某个全新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引言中,我将给出中世纪语境以及阿奎那、奥利维和奥康观点的框架。这将为此后对细节的考察铺平道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