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社会行为模式
社会生活会给动物带来很多好处(尚玉昌,2005),例如减少环境或气候因素造成的损害、防御捕食者、较独居动物更易找到配偶和繁殖机会、觅食成功率较高等。由于适应社会生活会对个体产生相应的演化压力,对于社会生活的适应就会以一套特有的行为模式所体现出来,我们称这套特有的行为模式为社会行为模式。
由于社会行为模式是在社会生活的自然选择压力下演化而来的,那么这些行为模式就会有相应的作用和意义(任仁眉等,2000)。在研究各种动物行为模式社会含义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需要了解行为的发起者。研究社会关系,就是了解各种不同类别个体之间的关系,故而要明确辨认行为的发起者。如果是笼养被试研究,必须清楚辨认出每一个个体,知道其年龄和性别,甚至可以给它们取一个名字以加深印象;如果是野外研究,群内的个体在40只左右,清楚辨别个体也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像金丝猴群有200~300只个体,很难清楚的辨别出群内的每一个个体,这时就需要辨别清楚所记录个体的年龄和性别,不然记录的数据是无用的。
(2)要清楚行为的接受者。社会行为是指,A个体针对B个体或其它个体发出了一个行为,如A个体给B个体理毛,或A个体追赶B个体和C个体等。而如果A个体做一个行为只是针对自己,如自我理毛、自我挠痒等,这些都不属于社会行为。因此对行为的接受者也必须辨别清楚,这是了解社会关系的必要条件,因为不同个体之间的行为含义,会随着其关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A个体和B个体是母女关系,它们之间发生的理毛行为的社会含义,与A个体不是B个体的母亲而互相理毛的社会含义是大大不同的。
(3)清楚记录行为发起者和行为接受者所做的各种行为的模式:如肌肉的动作、身体各部的姿势、面部表情以及声音等;这各个方面组成统一的一种模式;个体使用同一种行为模式来表达同一种社会含义,这是个体间传递信息的关键部分,从而也表达了个体间的社会关系。
(4)清楚了解行为发生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把所发生的行为,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考察。另外,还要记录行为发生的时间长短。大多数行为发生的时间很短暂,约在1~3秒左右,开始和结束很明确,很容易和另一个行为相区分,如威胁、屈服等;然而有些行为持续的时间较长,如理毛、挨坐、拥抱等,有时会有十几分钟,甚至延续1小时以上。为了便于表明时间因素,我们常常规定时间的最长时长,超出最长时长则不计为一次行为。比如确定3分钟为一个时间段,如一次行为超过3分钟就以另一次行为计算。
川金丝猴社会行为模式丰富,表1-1和表1-2分别列出笼养被试各类社会行为节目的情况和野外观察各类社会行为的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