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
原文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释义
南、北、西、东是地理的四个主要方位,它们是与中央或中间方位相对应而言的。(古人用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四种动物代表南、北、西、东四个方位)
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伏羲女娲像帛画
故事
女娲补天
上古时期,颛顼(zhuān xū)帝统治天下,水神共工不服,就与他打了起来。这场战争异常激烈,从天上打到人间,最后打到西方一座叫不周山的山下。共工脾气暴躁,见战局僵持不下,就一头撞向不周山。这样一来,灾祸发生了。原来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柱子一倒,天就向西北倾斜,大地的东南因此震动而陷了下去,洪水开始泛滥。女娲(wā)为了拯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熬成膏,把塌了的天补了起来。但倾斜的天难以恢复,凹陷的地也难以平复,这就是太阳每天在西方降落,而江河往东南流动的原因。
清任伯年绘《女娲炼石图》
原文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释义
水、火、木、金、土被称为五行,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来自自然之理。
清人绘董仲舒画像。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观念发挥到极致,建立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解说
世界上的物质数不胜数,但古人按其本质,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称作“五行”,中国古代思想家就以五行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他们认为,五行间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斗争,这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是我们祖先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贡献,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因素。
《尚书·洪范》最早提出五行观念,此为清末《钦定书经图说·洪范》一章中的《建立卜筮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五行学说中的合理因素被保留了下来,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医学等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原文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清康涛绘《贤母图》
释义
仁、义、礼、智、信被称作五常,它是指导人们举止行为的常理,不可以违背和搞乱。
解说
仁、义、礼、智、信是古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规范,简称“五常”。对人宽厚有爱心,是仁;为人正派,爱憎分明,是义;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是礼;处事果断周密,是智;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是信。按照这“五常”去做,就可以成为正人君子;反之,则可能成为遭人唾骂的坏人。由此看来,“五常”虽是古代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但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
东汉玉“宜子孙”纹璧
清焦秉贞绘《历朝贤后故事图》之《麟趾贻休》,赞美周文王后妃太姒的仁厚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