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李庄文化抗战的港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伟大壮举

1940年初夏,昆明物价飞涨。六七月份,日机不断侵扰,打乱了同济大学的教学秩序,威胁师生安全。

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周均时,考虑到昆明地区早有云南大学,又有从北方迁来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新组合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再将同济大学办在昆明也无必要。经全校各部门负责人会商研究,决定迁校入川。

因此,同济大学“迁建委员会”,已向在川的多名校友发出公函,请求协助寻找校址,寻找适合的落脚点。

与此同时,中央研究院下属的各科研机构,也在四方打听,寻找搬迁的地方。傅斯年正在筹划,把史语所等单位,搬迁到四川等地一个“地图上也找不到的地方”。

1940年8月的一天,四川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钱子宁,像往常一样匆匆赶到工厂,他一到办公室,就看到办公室桌上有一封书信。他立即打开一看,却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母校寄给他的求助公函。公函称因战事紧迫,同济大学在昆明已经无法正常开学,校方请其协助,在四川寻找适合学校教学读书的环境……

四川宜宾中元造纸厂,也是抗战爆发后迁移到宜宾的。当时的厂长钱子宁,是从同济大学毕业的学生。他深知母校遇到困境,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钱厂长饱含校友赤子之心,也想为母校搬迁四川、重庆尽些微薄之力。

钱厂长收到母校的求助公函信后,立即安排好手中的工作,马不停蹄地开始为同济大学选址,外出八方考察,四处托人寻找。

那时,宜宾的公路运输状况不好,交通大多依靠水路。钱子宁的首选目标是大城市。他首先从宜宾乘船到重庆,在重庆找了几个地方,问了一些人士,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地址,更无法得到重庆方面的帮助,没有地方答应接收同济大学。

在重庆时,钱子宁遇到了日机的轰炸,他在心里想,哪里才能找到教学、读书的清静之地?他在重庆忙碌几天无果后,带着沮丧的心情,遗憾地离开了重庆。

钱子宁乘船而上,到了江津、泸州等地联系寻找,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于是,他就回到宜宾。

回到宜宾后,钱子宁牢记母校的吩咐,迈开双腿,四处考察寻访。一天,他来到距离宜宾50公里的南溪县考察。他看到县城里有一些闲置的房屋,足够安置同济大学,而且此处交通相对便利,适合同济大学迁入。

钱子宁就走进县政府的大门,找到南溪县时任县长叶书麟,请求帮助同济大学,接纳他们搬迁来南溪。

叶县长听了钱子宁的请求后,对钱子宁说:“钱厂长,你作为同济大学的校友,来我们南溪为他们寻找地方,搬迁校址。我很感谢钱厂长,看得起我们这个小县城。在这国难当头,人人都应该为抗日出力。其实,上峰也发来公函,要求各地协助接纳全国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搬迁四川。同济大学能搬迁到南溪,对我们县今后的发展,肯定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钱厂长听到叶县长讲这些话时,以为南溪县有诚意。他就说:“谢谢叶县长,你能从大局观出发,能有这样的觉悟,真是令我感动。请问叶县长,你的意思是可以接纳同济大学来南溪?”

“这是一件大事,我一个人做不了主。你没有来之前,我们县政府还专门召开了会议,大家一致研究认为,接纳外地单位,来我们南溪本来是一件好事。国家有难,我们这些地方政府,理当效劳的。然而……”

钱子宁在认真听叶县长讲话,当听到县长的“然而”时,也就钱就基本明白了县长的意思,只好耐心地听县长讲下去:“钱厂长,你也知道我们南溪县城小,如要接纳外迁机构,或同济大学,他们的人马多,师生多,我们就面临重重困难。没有那么多的教室,腾给同济大学教学,更没有那么多空房子,腾给他们的师生住宿。还有,我们在开会时,大家都纷纷发言,如接收同意外来人迁入,势必导致我们这里的物价上涨,异地人来了,他们也许还会破坏本地纯朴的乡风民俗,打乱本地固有的生活秩序。所以,请钱厂长谅解,我们这里手长衣袖短呀,请你找别的地方吧!”

钱子宁从叶县长办公室里走出来后,心里像之前找其他地方一样,失落扫兴。他也理解南溪县的确有难处。知道他们“庙小菩萨大”,心有余而力不足。钱能体谅,当官的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们心里拨打小算盘,担心如接收了众多的“外乡人”,他们的日子会不好过,油盐柴米会涨价……

但母校的嘱咐,钱子宁仍然牢记于心,也许还是能寻找到别的地方接纳。因此,他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寻找。他相信总有地方接纳自己的母校……


南溪县城逢三六九赶场。这天是八月初六,李庄的绅士罗伯希、王云伯就邀约到南溪县城赶场。他们办完事后,都爱到茶馆喝茶。

这天,罗伯希、王云伯正好在长江边的崇文门附近的一家茶馆里喝茶。那天正逢南溪赶场,卖完了东西的人们,都爱到茶馆里泡上一杯茶,一喝就半天,边喝边摆龙门阵,天南地北,神聊吹牛。

罗伯希、王云伯听到几位茶客,正在摆谈抗日局势。他们就一边喝茶,一边听茶客们摆龙门阵。其中,有人说日本人占领了湘、鄂、桂,云南也开始吃紧,逃难到昆明的中央科研机构、高等学府,不得安生,听说要转移到我们四川,前几天一个先遣人员,还来南溪为同济大学选校址。

罗伯希听到有人讲“为同济大学选校址”的话后,立即刺激他的耳膜。他对这个话题很敏感,罗就对王云伯说:“走,我们加入那桌人一起喝茶。”罗王就主动加入话题的摆谈之中。“老哥,请问你咋知道有人来南溪,为同济大学选校址?”罗伯希问。

“这个嘛,我当然知道的,消息来源绝对可靠。”那个人见有人好奇地问他,感觉自己“消息灵通”,自然就摆摆谱,把话说了一半就收后了。

见状,罗伯希立即给在座的人,每个发了一支烟,还为他们热情点起。烟抽起了,话题就从那个人的嘴里,像烟雾一样吐了出来:

“这事是我儿子讲的。我儿子在县政府给叶县长当秘书。几天前,同济大学的校友,宜宾中元造纸厂厂长钱子宁,来到叶县长的办公里,为同济大学寻找落脚的校址,请求南溪县协助接收。”

“请问叶县长同意没有?”罗伯希好奇地问。

“叶县长没有答应。因为,我们南溪县城小,供不了那么多的大菩萨。”

“这是一件好事啊,县长咋没有同意呢?”王云伯感叹地说。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你去问县长哈。”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罗伯希、王云伯俩人悄悄私议:有大学迁入,也许会对一个地方带来新气象。他们马上嗅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也许引入了“外乡人”,不但不会过“紧日子”,也许还会得到发展繁荣。凡是都有两个方面,有不利的因素,一定会有积极的方面。

特别是罗伯希是个都见过大世面的人。他曾是一个军阀的副官,还在成都当过26集团军办事处参谋,见多识广,又是一个开明绅士。罗解甲归田后,在南溪一带,甚至宜宾尚有余威。

罗伯希放下茶碗,站起说:“王兄,今天的茶就到此为止,我们回李庄,把听说的消息,向罗书记汇报。”

“好!”王云伯话语一落,站起身来,用手弹了几下身着的蓝色长衫,甩手走起,同罗伯希马不停蹄赶回李庄。

一回到李庄,罗伯希、王云伯来不及进自家的门,俩人就直奔罗南陔的住家羊街8号。

他们急匆匆地来到罗南陔的家,立即禀告,把在南溪听说钱子宁正在为同济大学,寻找校址的消息,一口气就讲了出来。

罗南陔时任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人称罗老表,是个儒雅又有威仪的人物。当他听了罗伯希、王云伯二人的情况报告后,先是沉默不语,拿出自己的好烟,递给二位,然后划燃火柴,亲自为他们点烟。

三人抽起了烟,烟雾升腾,话才开口:“依你二位的见识来看,这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当然是好事!”罗伯希说,“依我看,南溪不接纳,干脆由我们李庄来接收。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事,如果我们李庄接纳了这所大学,就开创了李庄的先河,也结束了南溪、宜宾没有大学校的历史。”

“文化人,如果能来我们李庄,这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王云伯也抢着表态。

罗南陔认真地听二人说话。他开始没有表态,一言不发。令他们两个看不出罗书记的态度,让其心里发麻。于是,罗伯希忍不住了,用手拍了一下自己的头说:

“罗书记,这种大事,还得靠你拿主意,我们就不好再说了,你看着办吧!”

听了他们的话后,罗南陔端起桌上的一杯茶水,猛喝了一口,咚——把茶盅重重地磕在桌上,说:

“好!请你们两位,立即去通知张区长、杨镇长,把全镇有名望的人士也请来,我们好好合计合计。”

于是,罗伯希、王云伯就走出罗家。他们分头通知区长张官周、镇长杨慧君,李庄镇的有名乡绅宛玉亭、范伯楷、杨明武、邓云陔等人,前往罗南陔家。

罗南陔的堂屋里,摆放一个大圆桌。围坐在大圆桌上共有9个人。他们都是李庄巨头,名门望族、绅士贤达。他们在这张大圆桌上激烈商议,讨论是否接纳同济大学一事。

罗书记是召集人,会议由他主持。他说:“今天,把诸位请来我家,是要向大家商议一件大事。当然,不是叫你们出钱出力,支持抗战。但也是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抗日战争。事情嘛,还是先请带来消息的罗伯希、王云伯二人,向在座的各位讲讲。”

张官周、杨慧君与罗南陔,是李庄镇上儿时的玩伴,如今又搭档执掌李庄的政务。张一听罗说有大事商量,他就站起来吼开了:“罗书记,你就不要卖官腔了,有什么大事,快快讲来,大家好拿个主意。”

李庄镇长杨慧君说:“张区长,请你不要急躁,少安毋躁,罗书记不是说了吗,请他们二位先讲。大家请坐,听他们说是什么事?”

“那我就先说。”罗伯希激动地从圆桌上站了起来,“请大家坐好,听我把话讲来。我们今天在南溪,听说宜宾中原造纸厂厂长钱子宁,正愁为他的母校,就是同济大学。你们知道同济大学吗?”

“听说过,那可是我们中国当今最著名的7所国立大学之一,师生多得很。”杨慧君回答说。

“对头!钱厂长找到南溪县叶县长,请他帮忙,为同济大学找个落脚的校址。可县长大人婉言谢绝了。”罗伯希讲到这里时,王云伯补充说道:

“据说,还有一些中央机构、科研单位,在云南也待不住了,日本鬼子经常来飞机轰炸昆明。他们也想迁移到我们四川后方来,寻找一个安生的地方。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回来,向罗书记报告了。”

“就是这件事,把大家请来商榷商榷,我们这个小地方,能不能站出来,接纳他们,请大家发表意见。”罗南陔提问。

此事一讲,那张围坐的圆桌,像一锅烧开的开水一样,热气腾腾。

“接收同济大学,好事是好事,可县城都在推,我们有能力接收吗?”

“他们人马上千,如果来到我们这个小镇里来,吃住行怎么解决?那么多人涌到我们这里,想必物价一定会涨价,这些都是面临的难题,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呀?怎样解决?”

“如果同意接收外来人,势必会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秩序,打破我们这里的安宁。”

“日本鬼子在我们中国,烧杀掠抢,侵占国土,让大学找不到安静的地方上课,让那些中国的大学者、文化人四处逃难,这些我们都知道。在国难当头之时,我们也应该做出牺牲,为抗战出力。”

“如果我们同意同济大学等文化教育单位迁来李庄,可能会给我们这个小地方增加许多麻烦,学校怎样安置,那么多人怎样安排住宿?还有,人来多了,需要的粮食供给从哪里来?”

“正因为有这些困难,其他地方都没敢接纳他们。如今国难当头,全国积极抗战,支持抗日运动,难道我辈不该尽职尽责吗?难道就不能做出一些自我牺牲吗?”

罗南陔听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后,他也激动地站起来讲话:“李庄,虽然战火的硝烟,还没有燃烧到我们这里。但日本鬼子的狼子野心,想侵占我们中国的全部领土。我们能答应吗?绝对不能。因此,全民抗日,支援抗战,不是一句空话,我辈应当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站出来为国家分忧,敢于担当,接收逃难的科研机构、同济大学。”

罗南陔继续慷慨陈词:“当然,接收外来人,特别是太多的人,肯定有不利的因素。凡是都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我们李庄的现实和未来发展来看,接纳中国顶尖级的文化单位,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比如,同济大学真的迁来了,会给我们这个偏僻的小镇,带来文化的光芒。我们的祖先就崇尚文化,修造的奎星阁,就是为了崇拜天上的文曲星。有大学迁来,对我们李庄的青少年,学习文化,掌握科学知识,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机遇。还有,如外来的单位多了,无疑能为我们的老百姓,创造出更多的商机,提供一些就业的机会。”

罗南陔讲到这里时,张官周、罗伯希、王云伯带头鼓起了巴巴掌。

参加开会的李庄绅士们,他们都传承着祖先尊重文化人、读书人的传统,更明白为中国播种“读书种子”的重大意义。凭着绅士罗南陔在李庄的威望和影响,经过几番的热烈讨论之后,终于说服了与会人员,大家一致认可罗书记的主张,形成统一的意见,决定欢迎同济大学等单位搬迁李庄。

参加开会的李庄政要绅士们,终于形成了一致意见。但当时李庄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还有其他“几股势力”不可小视,必须做好各路“人马”的工作。当然,还要向李庄人民群众通报,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认同,方能实施接收工作。于是,这天的会议作出决定,在李庄召开一次动员大会,说服大家支持抗战,做好准备迎接“外乡人”,进入李庄居住。

李庄是水陆大码头,封建帮会盛行。势力最大的是哥老会(袍哥),罗南陔就是哥老会骨干成员。

哥老会起源于四川和重庆,是近代中国活跃于长江流域,声势和影响都很大的一个秘密结社组织,在宜宾的哥老会影响巨大。舵把子是大蜘蛛,吐丝结网,依次是闲二爷(二排)、当家三爷(三排)、大管事(五排),余下的六、七、八、九、十排位,不过这些排位,是些跑腿送信的小喽喽。

那天,嗨袍哥的舵把子范伯楷,在李庄的四方街亮相:“兄弟们,走起!到禹王宫门前集会,参加李庄区政府召开的大会。”

嗨袍哥今天很庄重,把平时不轻易穿的白绸衫子穿起,蓄着大背头,头发往后一抹,八字脚甩开。身后的两个副首紧跟着,问:“大哥,今天发生了什么大事?你穿戴得这样洋盘。”

“李庄有大事发生,去了就知道了。”嗨袍哥故弄玄虚。

这天,在李庄附近山山岭岭、各乡各保的人,都被通知到禹王宫开会。他们邀邀约约,聚集在禹王宫大门前,参加李庄区召开的“全民支持抗战,欢迎同济大学迁入李庄”动员大会。

大会由李庄区区长张官周主持。他站在主席台上说:

“各位乡绅、各位民众,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民支持抗日战争,欢迎同济大学等文化机构,搬迁李庄动员大会。因为,现在抗日战争形势严峻,在昆明的高等学府、中央的许多科研机构,不能在那里继续安生,盼望搬迁到我们四川大后方。我们经过商量,准备欢迎他们来到李庄。因此,今天在这里举行动员大会,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支援抗战。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区党部书记罗南陔先生讲话。”

在台下一片掌声中,罗南陔走向台上。他讲:

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日本鬼子在我国推行残暴的“三光政策”,在沦陷区烧杀掠抢,猖狂叫嚣“三个月占领整个中国”。我国军队,全国民众,奋起反抗,顽强杀敌,彻底打破了日本鬼子的阴谋。然而,当今抗日战场激烈,战事吃紧,昆明经常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陪都重庆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国难当头之时,我们李庄人民应该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为抗战做出我们的贡献。

我们李庄人,崇尚文化,尊重文化人,懂得文化的价值。而那些在昆明的高等学府、文化单位、知名学者,无法安生。我们应该高瞻远瞩,像长江那样敞开宽阔的胸襟,在这国难当头之时,应该为国家承担一份义务和责任,既是对落难群体的援助,也是我们抓住历史垂青李庄,对我们全面提升发展的机遇。因此,我们区党部、区公所已经召集李庄乡绅,开会进行了研究,决定欢迎在昆明的同济大学、中央的科研机构,搬迁李庄。大家说欢迎他们吗?

欢迎——欢迎——台下喊出了一片和声。

如果一旦他们真的来了,我们李庄能承受得起吗?请问吃住行怎样解决?

支援抗战,这是全国人民的义务,没得说的。可我们要怎样支援?

如那些单位、那些学者来我们李庄,请问我们有什么好处?

罗南陔听清了台下的问话。他说,我就给大家讲讲,他们来了对我们李庄有什么好处?一是支援文化抗战,这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二是那些高等学府搬迁来李庄,让我们这个小地方也有大学校,那么无疑对李庄今后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来我们这里的单位、机构多了,学者们多了,对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影响更大,对我们百姓来说,就业的机会就更多了,对李庄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还有……

罗南陔在台上继续演讲。台下参加会议的人,个个议论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

今天参加开会的人齐聚在一起,商讨李庄将要做的重大事情。他们的身份很复杂,有国民党的区长乡长,有当地的乡绅名流,有民间的哥老会首领,有经商的各路人马,有广大的民众百姓。也许在平时的情形下,他们之间还有种种利益关系冲突,或许还有明争暗斗。

但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危急关头,在中华文化面临着深重的危急时刻,他们聚集在一起,胸怀大局,商讨邀请那些需要庇护的文化人、文化机构来李庄,为保护中国文化,保护“读书种子”,拿出自己的主张。

特别是以罗南陔为首的李庄乡绅们,顾大局、识大体,站得高,看得远,打开胸怀,放眼未来的战略眼光,深深地影响了当地各路人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欢迎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搬迁李庄的工作。


为了引进同济大学等单位到李庄。罗南陔、张官周、杨慧君、罗伯希、王云伯等一批李庄乡绅们,在征得本地大多数人的认可后,他们就积极奔走,大造“支持抗战、欢迎南迁”的声势。

罗南陔亲自同张官周一起,到宜宾中元造纸厂,找到钱子宁商榷,陈述李庄愿意接纳同济大学的想法,并请钱厂长到李庄实地考察。

钱厂长东奔西跑,为同济大学寻找搬迁校址,迟迟没有得到落实,正当焦急万分。他没有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而李庄却主动上门,愿意接收同济大学。这令他十分惊喜,当天就跟随罗南陔、张官周一起,赶到了李庄实地考察。

当晚,罗南陔等李庄绅士,在留芬馆子设宴招待钱子宁。他们在酒桌上,向钱厂长汇报了前期李庄,为了欢迎同济大学搬迁李庄,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向他当面表态,全镇人民热烈欢迎,一切供给李庄解决。

第二天清晨,罗南陔、张官周、杨慧君又亲自陪着钱子宁,参观李庄的古街道、古民居、庙宇楼台;考察了禹王宫、南华宫、文昌宫、东岳庙、慧光寺等李庄的“九宫十八庙”。

钱子宁到李庄考察后,有喜有疑。他对罗南陔他们说:“终于找到你们这个地方,愿意收留我的母校,我很感谢你们。但我也有些疑虑,你们李庄毕竟太小,远离城市,不知同济大学是否中意来到这里,我回宜宾以后,立即同昆明取得联系。”

钱子宁回到宜宾后,当晚就给时任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写信汇报——


母校托我寻找搬迁地址,几经奔波,终于找到了一个地方——李庄古镇。

李庄的官员、人民群众,对同济大学表示了热情的态度。他们提出欢迎搬迁李庄,提供住房,解决供给。李庄虽然是一个川南小镇。但这里是长江上游,是个历史悠久的水陆码头,交通方便。这里的人特别崇尚文化,尊敬文化人。他们的祖先在这里修建了许多的庙宇祠堂,如今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民居很有特色。镇上商贸繁华,店铺林立,适合居住。盼周校长派人来考察……


周校长收到钱子宁的信后,准备派出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王葆仁、事务主任周召南等赴川考察,洽谈筹备同济大学搬迁事宜。

当时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听到周校长说,四川李庄愿意接收在昆明的科研单位,朱院长就把这个消息,通知了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等单位。

傅斯年得到朱院长的通知后,决定派出史语所副研究员芮逸夫、凌纯声,与同济大学的王葆仁等人,一起前往四川李庄考察。

王葆仁、芮逸夫4人来到宜宾,在钱子宁的领路下,他们来到了李庄。

罗南陔、张官周、杨慧君等李庄政要、绅士们出面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又陪同他们到李庄实地考察了一圈。参观了李庄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宫、南华宫、天上宫、祖师殿、文昌宫、张家祠堂、罗家祠堂,散落在李庄镇的客家文化遗存,民居大屋等。

王葆仁一行参观了这些体现明、清时期的川南庙宇、祠堂、民居大院等建筑后,特别对“魁星点斗、旋螺古殿、白鹤奇窗、九龙石碑”李镇四绝,交口称赞。

李庄绅士们摆设的酒席上,让他们品尝了李庄著名的“三白”——白酒、白肉、白糕。

当晚,李庄还专门为他们进行川剧民间表演,让他们领受川南风情。

于是,王葆仁一行人与李庄绅士们围坐在茶馆里,双方友好协商,逐一商榷搬迁来李庄的住、吃等等初步方案。

当王葆仁一行考察了李庄后,真感他乡遇故知,一见钟情。然后,返回昆明……

送走同济大学、史语所的客人之后,罗南陔他们还不满足,还想引进其他的高等学府、科研机构来李庄。于是,他们又向有关部门表态,发出函件,分致同济大学、国民政府行政院、中央研究院等单位。从历史、地理、交通、物产、民俗、民情等方面逐一介绍李庄,表示诚意邀请,欢迎他们搬迁李庄。

以罗南陔为首的李庄绅士们,他们为了引进“外来单位、外来人才”,与当今一些地方“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形成志在必得的态势。李庄的绅士们,又聚集在一起,贡献智慧。推举罗南陔起草了一封“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著名“16字”电文。向昆明的同济大学、史语所等单位,抛出了橄榄枝。

——这16个字,字字代表李庄人心,家国情怀,情谊厚重,胸怀广阔,力贯古今。

——这16个字,无疑是李庄绅士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无疑是罗南陔等人,作出的一个伟大壮举!

短短的“16字”电文,在今天只会被人视为招商引资的一种广告用语,而在70年前,却让无处安身的中国主流文化机构,感到了雪中送炭的温暖。

也就是这短短的16个字,改变了李庄这个小小古镇的历史,让它在抗战期间,竟然成为当时与重庆、昆明和成都的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一个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的行动,悄然开始。至于他们的决定,能给李庄究竟会带来什么?留下什么?也许当初的罗南陔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那么的具体,也没有考虑得那么的周全。但是,他们定夺的这件李庄历史上将要发生的大事,一定关系着李庄百姓当时的生计与期望,关系着李庄空前的负担与繁荣,关系着李庄未来的命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