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理论与决策那些事儿:一本正经的非理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言 前景理论四十年

前景理论前史

决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人们如何进行选择。17世纪诞生了期望值理论。布莱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年)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期望值理论(Expected Value Theory)作为决策的依据。该著作在布莱斯·帕斯卡生前并未出版。在他去世后,该著作于1670年才得以出版。即当面对多种选择方案时,每一种方案都有不同的结果和概率,将各结果与它们的概率相乘并求和,选择那个能够带来最大结果的方案作为决策依据。

当面对圣彼得堡悖论(St. Petersburg Paradox)此类问题时,期望值理论却无法解释。1738年,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1700—1782年)发表了《风险度量的新理论的阐述》[1]。该文指出,人们首先要确定一个效用函数,而不是单纯的财务价值。

随后的200多年间,无数学者围绕效用问题展开了争论。直到1948年,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年)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提出了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才基本结束了这场争论。

由于期望效用理论建立在公理化假设基础之上,在理性人假设大前提下,该理论变得无懈可击,可以说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理性人假设的动摇,对期望效用理论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

传统经济学中,很难解释以下问题:


●为什么你想扔掉的东西,真正要扔的时候又改变了主意?

●为什么你会跑到另一个超市,去购买一个从10元降价到5元的商品;却不愿意跑同样的路,去购买一个从300元降价到295元的商品?

●为什么你和同事都涨了工资,但是你不开心,仅仅因为她比你多涨了5%?

●为什么你计划了一些事情,最终却什么也没有做?

●为什么票丢了,你不愿意掏钱再买一张去看电影?然而,如果在看电影前丢了相同金额的钱,却不会影响你看电影的决定。

●为什么从长期来看,股票的收益要远远高于债券?

●为什么消费者对商品涨价比降价更为敏感?

●为什么在很多赌局中,人们由于输钱而变得孤注一掷?

●为什么最近新闻报道飞机失事后,人们变得不敢再乘飞机出行?

●为什么人们更愿意长期持有那些亏损的股票,而过早地卖掉盈利的股票?

……


因此,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合理解释上述现象的新理论。几十年间,不少学者对一些基于理性人假设下的理论不断进行完善,然而依然没有取得非常满意的结果。不少学者开始将质疑的目光投向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