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怎样对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进行居家康复
0~3岁是孩子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在3岁前对孩子进行干预有利于减少语言障碍的不良影响,孩子也更能接受教育的环境从医院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在交流的环境中进行语言学习,让孩子在家里还可以与同龄孩子进行交往,扩大语言沟通的场所,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水平、适应能力以及社会行为发育商。那么,家长在家里要如何进行训练呢?
一、游戏疗法
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孩子在社会生活中满足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以语言为主要行为表现的游戏,是以语音、语词、字形、词义、语调、语法等语言要素为内容和目的,使孩子在探索、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因此,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的语言训练,可适当地加入游戏,使训练更易进行。但加入的游戏内容及比例要根据语言发育阶段以及行为特征的差异来调整。
(一)事物、事态概念不清阶段的训练
此时期的语言训练的目标是掌握事物、事态的一些基本概念,以促进孩子语言交流。家庭训练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注视及追视的训练
利用声音产生听觉刺激,并用手触摸来促进孩子对事物的注视,随着活动的事物持续进行追视的训练。孩子常对能活动又有声音的玩具感兴趣,如前后、上下、左右可活动的球及微型玩具车等。
2.对物品的持续记忆训练
让孩子注视到眼前存在的物品后,把物品用布遮住或藏在箱子里。虽然物品看不见了,但只要移开布或箱子,布下面或箱子中的物品仍存在,使孩子明白物品永远持续存在的性质。刚开始藏物品时,用孩子感兴趣的物品(如食物等)进行比较容易。
3.伴有运动的游戏
对于不太注视人及物的孩子和物品操作不熟悉的孩子,家长可选择因身体接触及身体感觉变化而感到快乐的游戏,如哄抱、挠痒痒、举高高、转圈、追赶、荡秋千等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增加孩子对人的注视。这些游戏不需要持续玩耍,稍微玩一会儿后可以暂停,等待孩子“还想玩”的要求行为出现,再继续进行,有助于加强孩子与他人的交流。
4.事物的操作
学习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某种操作而引起变化的过程。从触摸、抓握、晃动、敲击、拉等单一事物操作,发展到用一物敲打另一物(如敲鼓),再发展到物品的拿出、放入等复杂操作。许多孩子难以做出正确的反应,刚开始家长可以进行协助,逐渐让孩子明白事物的用途。如在头上戴帽子、在脚上穿鞋等。
(二)从事物的操作到分配、选择的学习训练
适用于能将水杯放到口边、将帽子戴到头上等符合事物用途的操作。
1.事物操作的扩大
家长先不断增加日常用品(鞋、帽子、牙刷、杯子、电话、衣服、书包、笔、钥匙等)及玩具(喇叭、鼓等)的数目,再扩大地点(如公共场合、幼儿园等)。
2.多种事物的辨别学习(分配到选择)
(1)以事物的形式特征(形状、材料、色彩、类型)不同进行训练:事物可使用投环、球、容器与色环等。最初应对单一操作进行训练,然后再进行辨别训练,先从容易辨别的物品开始,再进行同一范畴的抽象度高的物品辨别。例如,第一步先训练投环和球放入容器的操作;第二步是将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相同形状的环进行投放;第三步是将不同颜色、相同大小、相同形状的环进行投放。
以形式特征为基础进行辨别学习和难易程度比较
(2)以事物用途的不同进行训练:如铅笔与牙刷两者形状上都是细长,但用途不同,一个是写字,一个是刷牙。不是根据形状辨别,而是根据用途来进行辨别学习。
二、手势语训练
手势语适用于语言理解与表达尚未掌握的孩子,或者语言理解尚可,但表达不能的孩子。家长按照手势语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训练。
(一)情景手势语的训练
在训练手势语时,首先家长应训练情景手势语(如问候、给我等),先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关系。主要在日常生活及训练时的游戏中进行,例如,孩子要喜欢的东西(如玩具或食物)时,必须让他们看着家长做“给我”的手势(两手放在一起拍打),然后让他们模仿,逐渐通过模仿阶段过渡到手势语自发产生阶段,如果孩子手势模仿困难,可以进行适当的协助。训练时要用手势语和语言同时刺激孩子,为语言训练做准备。
(二)事物手势语的训练
表示事物的手势语训练用于语言尚未掌握的孩子,刚开始时家长要利用一定的道具(如玩具娃娃、图片等)进行选择,逐渐过渡到单纯用手势语进行选择,从而促进孩子对手势语的理解。例如,在孩子面前放帽子、鞋、手套,家长拍打自己的头部,然后说“帽帽”,促使孩子选择帽子,此时,必须让孩子充分注意手势语的存在。在训练时一定要注意孩子手势语的模仿,为孩子能利用手势语做准备。
手势语的模仿和理解
(三)利用手势语进行动词及短句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行为及要求,在言语刺激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手势语,并让孩子模仿手势语,渐渐将此动作固定下来作为此行为及要求的手势语。例如,孩子困了要睡觉,将孩子带到床边说“睡觉觉”,顺便将孩子的双手合起放到孩子头部一侧,做睡觉的肢体语言,反复训练,直到此手势语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固定下来,并用此手势语引起孩子的相应反应。要想方设法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要求和行动等用手势语来表达,如上厕所、穿脱衣、吃饭等,手势语要选用简单易行的动作及表情,将学会的手势语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并进行强化。
家长训练孩子语言及文字表达前,在组句训练时可以用手势语将句子的语序予以固定。例如,训练孩子掌握“吃苹果”语句时,家长拿着吃苹果的图片,先做吃的手势语,再做“苹果”的手势语,并让孩子模仿。顺序固定下来,在以后的语言及文字学习时,孩子自然会正确组句。
三、扩大词汇量训练
扩大词汇量训练对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非常重要。言语表达是以扩大词汇量的言语理解为前提的,此阶段与手势语训练阶段最大的区别是,手势语训练阶段是通过动作来帮助孩子理解事物的名称,而此阶段是家长只用口语使孩子做出反应。
(一)名词的导入
名词的导入适用于理解较好但语言表达未获得、正在学习事物名称并形成肢体语言的孩子。词汇的选择以日常的、接触机会多的、身边的物品(鞋、帽子、袜子)和食物、食物器皿、动物与交通工具等孩子十分感兴趣的词汇为主。顺序从早期已学会的肢体语言的词汇开始,逐渐向语言方面过渡。使用常用的2~3类单词,每种出示3~4张图片让孩子选择,进行理解训练。
(二)名词的泛化
名词的泛化适用于可以理解名词的孩子。在增加词汇数量时,为了促进同一范畴常用词汇(食物和动物等)的学习,有必要先进行概念水平的学习。如把狗、象、猫混在一起,进行动物范畴的学习是不可能的,可用各种各样的狗、猫和象的玩具、照片和图片进行分类学习,在此基础上形成动物概念的学习。然后再进行单词的声音和相似词的学习。
(三)动词
动词适用于名词的词汇已扩大,且可以理解同一范畴词语的孩子。可与事物的单词同时进行,从有肢体语言的幼儿词(咔嚓咔嚓、哗啦哗啦)和“洗手”等动词句的形式过渡到成人语的训练。不能只用图片来学习,简单动作的游戏方法也要一起使用,如吃、切的训练。
第一步:操作的模仿。家长做吃苹果和切苹果的动作,孩子模仿。
第二步:对肢体语言的理解。关于“吃”的表示,家长做用手拿苹果且放入口中的肢体语言,孩子进行拿苹果放入口中的动作;同样,孩子对照家长“切”的肢体语言,完成用刀切苹果的动作。做完动作后促进肢体语言的模仿。
第三步:对语言的理解。对应家长说的“吃”“切”进行操作。此时,要训练孩子用肢体语言诱导自发的言语表达。
动词训练举例
第四步:表达。家长进行操作,然后问孩子:“我在做什么呀?”孩子能用肢体语言和语言来回答。
第五步:自发表达。家长和孩子互相交换位置,如果孩子能自发地发出要求,家长要按照发出的要求做出相对应的动作。
(四)形容词
形容词适用于可理解事物的名称和多数动词。如学习词汇“大”“小”。
第一步:大小的分类(分配)。在孩子的面前呈现大圆、小圆,孩子对照大小的指示选择大、小,并把大圆、小圆与纸上的大圆、小圆重合起来,即匹配。在孩子做匹配任务时,家长可伴随用“大”或“小”的语言和“双手横向展开或缩小”的肢体语言,同时还须促进孩子肢体语言的模仿。
第二步:选择。在孩子面前放大圆和小圆,家长跟孩子说“把大圆或小圆拿起来”,同时伴随肢体语言,促进孩子肢体语言的表达。
第三步:对声音的理解。在孩子选出大圆或小圆时,家长再次做出“大”或“小”的肢体语言,以此促进肢体语言的形成。在语言理解成立的状态下,对照家长的“大”“小”的肢体语言或语言,促使孩子对应地做出肢体语言的模仿和表达。
第四步:表达。家长出示图卡,问“这是什么样的圆?”要求孩子用“大”“小”的肢体语言或语言来回答。
第五步:自发表达。家长和孩子互相交换位置,当孩子发出命令时,家长出示大、小圆的图卡;孩子做出肢体语言或语言的表达时,家长做出对应大、小圆的图卡选择。
大小图卡训练举例
四、句子训练
句子训练适用于理解组成句子的事物名称、动词及形容词的孩子。从实物、模型、图片等选用可构成句子训练且感兴趣的用具。完成后选用与句子的语言形式相应的图片进行理解训练,促进孩子语言和文字等的表达。
(一)动词句
动词句适用于可以理解构成动词句要素(事物的名称和动词)的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
两词句训练举例:动作+对象(即谓语+宾语)。词汇:对象(苹果、香蕉);动作:动词(吃、洗、切);训练工具:图卡。
第一步:确认孩子认识香蕉和苹果。把香蕉和苹果的图卡并排放在孩子面前问:“哪个是苹果?”“哪个是香蕉?”让他们选择。
第二步:确认孩子理解洗、切、吃的概念。在孩子面前呈现洗、切、吃的图卡,问他们“在干什么”。
第三步:在孩子面前分别呈现洗苹果、切苹果等图卡,让孩子能读懂两词句的图卡,确认自己选择的图卡是否正确。
第四步:在孩子面前并排放四张选择项图卡,不能正确选择图卡时,出示示范卡。
第五步:在孩子面前呈现图卡并问:“这是在干什么?”让孩子说出“动作+对象”的两词句。在只有一个词表达正确时,诱导问“干什么(什么东西)?”,若还不能正确表达,家长示范,教孩子说两词句,促使其复述。
第六步:在以上步骤都能完成的情况下,家长和孩子互换位置,孩子看图说话,家长选择图卡。确认选择的图卡与所要的图卡是否相吻合。
动词句举例
(二)多词句
多词句适用于对人名、大小、颜色、物品名称等构成句子的要素均可以理解,但组合多词句项目中的一个指示内容和对应关系掌握困难的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可利用材料的大小、颜色等不同的物品,如特征、属性对比明显的模型、图卡等。
两词句训练方法举例:大、小+事物名称。训练工具:两套不同大小的鞋、帽子的图卡。
第一步:确定构成名词句的单词是否可以理解。①在孩子面前并列摆放大的鞋或帽子、小的鞋或帽子的图卡,家长问“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让孩子选择相应的图卡。孩子选择错误时,进行提示并确认正误;②大小两种事物的图卡并列摆放,下一步确定是否可以理解事物的名称。
第二步:与第一步同一场景下做两词句的语言刺激,告诉孩子哪个是大的鞋或帽子,哪个是小的鞋或帽子。
第三步:在孩子面前并列摆放不同大小的帽子和鞋的图卡4张,家长手上有相同的图卡4张,分别出示,让孩子选择相同的图卡。
第四步:在孩子面前并列摆放不同大小的帽子和鞋的图卡4张,用“大的帽子”“小的鞋”的语言刺激促使孩子选择相应的图卡。选择后,看图卡进行反馈。大小理解错误时,在说口语同时增加肢体语言,或在说大小时进行语气强调。
五、交流训练
(一)从初期的抚爱行为到要求行动的形成,促使视线的接触
家长可利用孩子喜欢的大运动方式,如举高和转圈,还有小运动方式,如挠痒痒逗笑、吹气、扇风等,只要能使孩子快乐的方式都行。在这样的游戏中,家长要努力和孩子的视线对视。另外,在做举高游戏时,家长要做出向上举的夸大动作,然后当孩子要求做举高游戏时,让其做出举手或向上的姿势再做。在做挠痒痒逗笑游戏时,先要孩子大笑,反复做几次,这时孩子就会用目光追视、注意家长。反复进行此类游戏,孩子就可以学到用目光注视他人、用姿势作为传达意思的手段和方法。
以上交流训练方式适用于语言前阶段发育迟缓的孩子。
(二)从事物的操作到交换游戏
利用事物进行操作训练时,最好用容易引起孩子兴趣的工具,并且是一击就能发声或振动的,这样使孩子很快能理解其操作和结果,如用鼓槌敲鼓、将小球放入小孔内等。
进行交换游戏,即当孩子和家长一起做游戏时,互相交换手上的物品,或交换所处的位置。在事物交换的训练中,让孩子学会“请给我”的动作和将事物传递给对方的行为。要注意训练孩子能够保持持续的交流态度,无论是在长距离的状态下或长时间的状态下,都能按要求完成动作。
以上交流训练方式适用于只有单词水平的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
(三)交换使用语言
在做交换游戏时,家长可以教孩子利用身体动作或声音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例如,要求他人传递玩具狗时,可发出“汪汪汪”的声音,来表明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