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当妈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妈妈太严厉,孩子缺乏安全感

心理学实践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大多是因为妈妈采取“单向教育”的方式。也就是说,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拥有绝对的权威,习惯了严厉,总觉得态度太过温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虽然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恶化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丧失了安全感与归属感,最终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大量事例表明,从严、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让孩子形成孤僻、胆怯、仇视、攻击等心理问题,这很容易导致孩子日后出现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

1.过于严厉会让孩子变得懦弱

倩倩从懂事开始,就不敢到集体场所玩耍,不愿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父母的好友到家里来访时,她都会躲起来,经常一个人玩玩具。

等倩倩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时,说什么都不肯去,经常在上学的路上大哭大闹,到幼儿园后独自躲在角落里,不参加集体游戏,整个人显得很被动。

上小学后,倩倩和老师、同学接触时显得很紧张、不自然,甚至感到别扭。她几乎不和陌生人说话,不敢和其他同学对视,更无法在他人的注视下学习。

倩倩的父母非常着急,带着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询问他们在家是怎么教育孩子时,他们事无巨细地说了出来,坦言从小对倩倩的管教有些严厉,经常训斥她,偶尔还会动手打她。医生听后频频摇头,指出倩倩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严厉的家教导致的。

倩倩的胆小怕事其实属于社交恐惧症。归根结底,是父母对孩子宣泄不良情绪、粗暴干涉孩子心灵自由发展导致的。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需要五大自由:看、听、感受、幻想、情绪的释放。但是很多妈妈总喜欢用自己的判断去代替孩子的判断,不给孩子思考、决定的自由,不允许孩子表达正常的情绪。把孩子管得太严,导致孩子的心理防御系统自动开启,他们常常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什么都不如别人,逐渐变得自卑,不敢去尝试,进而脱离社会生活,形成社交恐惧。

2.严厉会导致孩子出现强迫症

有位年轻的妈妈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她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的孩子洗一次手要花半个小时;拒绝吃被人摸过的食物;走路的时候只走直线、直角,几乎到了事事强迫的地步……心理医生说,这是典型的强迫症的症状。原来,孩子是家里的独生子,家人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比任何人都强。从孩子踏入学校大门口那天开始,妈妈对他的学习、生活都要求十分严格。虽然孩子年龄不大,但自律性非常强,几乎从不在业余时间和其他同学玩耍。成绩不好时,不但会受到妈妈的批评,还会有一系列的惩罚措施。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逐渐开始学会顺从妈妈的意见去努力学习,以达到妈妈期望的高度,同时,按照妈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有的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实施了严格的家教,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这些孩子也开始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可一旦孩子经历了某些挫折,就容易出现不能接受事实的心态,逐渐显现出强迫思维等症状。生活中,妈妈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教育孩子战胜自我,不要因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而打击他们。

3.严厉会导致孩子产生厌世情绪

小季的成绩非常好,在班级上一直名列前茅,各种竞赛也经常拿奖,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小季的举止异常,上课心不在焉,说话时更是语无伦次。一天,他竟然对老师说:“活着真没意思。”老师吓了一跳,经过家访才发现,因为父母对他的家教太严,对孩子总是采取否定式的教育方式,使小季已经憋出病来了。

小季家长有“望子成龙”的愿望是很正常的,但因此过于严苛要求孩子,就会违背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最终使小季对生活产生了绝望,对人生产生了厌恶的念头。可见,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必须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健康,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

父母对孩子严厉无可厚非,但严而有爱、严而有方、严而有度,才是负责任的“严”。父母对孩子的爱必须体现在严而有爱之中。“爱”和“严”是辩证的统一。

著名的苏联教育实践活动家、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实际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我们对那些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正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

不讲究方式方法,往往事与愿违,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恶化。因此,妈妈对孩子的爱,要体现于严而有度之中。严而有度,就是说要严得适度。过犹不及会造成不良后果,要求太高,力所不及,无济于事,等于没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