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之前,先和孩子交朋友
有个年轻的妈妈讲述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苦恼:
儿子刚上小学四年级,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十分顽皮。说脏话,乱涂墙壁,打小报告,捉弄他人,与父母、师长顶嘴……总之,什么捣蛋的事他都做,这让孩子的妈妈感到束手无策。管教孩子的所有招数都用上了,比如喋喋不休地提醒、大喊大叫地命令等,可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儿子根本就不理睬,有时还扮出一副暗自得意的样子。妈妈难免有怒火上冲的时候,就把孩子痛打一顿,过后,又对自己惩罚的方式后悔、内疚不已。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对孩子训话意味着你要求他绝对服从,让他像你一样思考问题。和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谈,意味着大家一起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重新衡量自己的观点,搞清楚究竟谁的更符合实际。”为人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管教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让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孩子偏偏就是屡教不改,究竟是孩子太顽固,还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明事理的,只要父母善于与孩子沟通,孩子就会知道父母是非常爱他的,也是很尊重他的。而通过沟通,孩子就会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通过沟通,父母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动向。
当然,在交流的过程中,父母最好是蹲下身子,近距离接触孩子,两眼直视孩子,直接、果断、清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思想,如此他才能遵照你的想法去做。当然,语气要坚定,但绝不严格。父母的语气要透露出自己说到做到,并且一定要他照办的坚决。这样,不但可以有效沟通,而且还可以消除孩子抗拒或抱怨的情绪。
蹲下身子,与孩子平等地沟通尤为重要。
一个两岁半的小女孩不喜欢和妈妈一起逛礼品店,每次妈妈带她去礼品店,她都会哭闹不停。
这位妈妈百思不得其解:礼品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按理来说,小孩子会很喜欢这些东西,可是为什么自己的女儿不喜欢呢?
一天,她终于找到了其中的原因。她领着孩子在礼品店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挤来挤去时,女儿的鞋带开了。她蹲下来给女儿系鞋带,突然,她发现自己眼中那些精美的礼品消失了,只剩下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大人们来回摆动的胳膊和带棱角的大书包时不时磕碰女儿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她终于明白女儿为什么不喜欢来礼品店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了解、引导孩子,妈妈就要学会蹲下身子,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聪明的父母绝对不会采取吼骂的教育方式,他们责备孩子时,一定会蹲下来,让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处在同一高度上,然后握住孩子的手,轻声地和孩子说话。他们认为,在蹲下来与孩子目光平行的时候,无形中,孩子便会乖乖听话。
如果大人总是站直身体面对孩子,那么大人和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差距,更是一代人和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和一颗心之间的距离。因此,妈妈要意识到,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其实是对孩子的关心、理解与爱护;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孩子和大人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是大人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体现;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家庭氛围更民主、更和谐。
现在有很多孩子在学校里活泼好动,一回到家就变得沉默寡言,从不主动开口和家长说话。孩子的父母感到奇怪:孩子怎么在外面和在家里判若两人?其实,孩子回家之后不想说话,绝大部分原因是畏惧父母的强势,因为父母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一副居高临下的气势,只知道一个劲地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却忽略了孩子表达意见的权利。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时候不妨蹲下身子,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平等地与孩子交流、沟通,如此,不但能帮助父母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还能有效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父母根本没时间关注自己的孩子。他们一心为了事业,早起匆忙赶去上班,到很晚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家,回到家后还要忙着做饭、做家务,饭后立刻催孩子回房间写作业,而自己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无形中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久而久之,在父母的忽视和冷淡中成长的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孤独、自闭、不善交际。心理学研究表明,缺少父母关注的孩子很难很好地与人相处,他们不敢去冒险、探索,也不敢和陌生人接触。可见,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需要父母陪伴的。
在过去,孩子放学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晚饭过后,还会到院子里乘凉、聊天,热闹非凡。逢年过节的时候,全家人欢聚一堂,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分发压岁钱,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但是,如今的情况却大不相同,家长们忙着做自己的事,孩子有自己的乐趣,亲子关系逐渐淡薄。一方面是文化和社会变迁所致,另一方面和家长与孩子相处时缺乏民主态度有关。为人父母,总是想在各方面给予孩子最好的,却忘了要和孩子同乐。
有这样一位妈妈,一天晚上下班,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了,走到小区门口,她看到5岁的女儿正在等她,由于白天的工作使得她的心情很差,于是,她面无表情地带着女儿回到家里……
“妈妈,”女儿叫住她,“您可以答应我一件事情吗?”
“什么事?”
“我能去您的单位吗?”
“你去我单位干什么?我在工作,又不是玩!”妈妈生气地朝孩子吼道。
女儿看到妈妈凶神恶煞的模样,只好默默地回到房间。
冷静一会儿之后,妈妈觉得自己不该对孩子那么凶。
于是,她来到女儿的房间,问道:“你为什么想去妈妈的单位?”
“我总看不见妈妈,我想妈妈,到妈妈单位就可以天天看到妈妈了。”女儿小心翼翼地说。
女儿的话击中了妈妈的软肋,她感到最近一段时间的确对女儿的关心太少了。从那之后,她每天下班后都会立即赶回家陪孩子,而且非常注意和孩子心灵上的交流,女儿也从原本的沉默寡言变得活泼、开朗起来。看到女儿每天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妈妈终于明白陪伴的价值有多么宝贵。
的确,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再忙也不能忽视孩子的存在,称职的父母总会忙里偷闲抽时间陪孩子。陪伴孩子不仅不会枯燥无味,恰恰相反,你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更重要的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每天晚上写作业到深夜,周末又被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侵占,小小年纪就顶着巨大的压力。其实,父母的陪伴比请家教的效果好十倍。有的父母觉得自己文化低,孩子学习的内容又太深奥,根本帮不上孩子,其实,父母只要陪着孩子一起学就可以了,没必要事无巨细地给孩子讲解。即使自己不懂,也可以读一读要领、例题,引导孩子去思考。
造成亲子之间隔阂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最终导致孩子不愿与大人交流,成人也走不进孩子的世界的局面。可如果父母和子女一起玩,就能减少彼此之间的敌意,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罗杰超非常喜欢足球,每次电视播放足球赛,他都看得很入迷。有一次,他很晚才回家。妈妈非常着急,正准备打电话报警时,罗杰超却高兴地回来了。妈妈气急败坏地想要揍他,他却委屈地说:“妈妈,您从来都不带我看球赛,我已经拜托您很多次了,可您每次都说忙,或者还有别的事要做。”
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高举的手又放了下来。她恍然大悟,儿子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和他有共同爱好啊。从那之后,为了弥补孩子,妈妈经常和他一起去看足球赛、讨论有关足球的话题。
无论多忙多累,父母都不该忽视孩子的存在,要和孩子交流、玩耍,在这个过程中,既能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又能增进亲子关系,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