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哭啼啼的小公主——女孩爱哭为哪般
小昔今年刚满4岁,在妈妈看来,她是一个特别脆弱的小女孩,一天要哭好几次:早上看不到妈妈会哭,妈妈批评一下会哭,和小朋友发生争吵也会哭……妈妈很纳闷:为什么宝贝女儿这么爱哭呢?
心理学认为,哭泣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当孩子精神紧张、压抑或者受到某种打击时,通过哭泣可以达到释放能量、缓解心理紧张、解除压力的作用。但是,当孩子动不动就哭,哭的次数过多时,父母就该好好找一找原因了。
一般来说,女孩爱哭主要有以下因素:
1.表达生理需求
一岁以内的孩子,因为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够完善,她们在不适应环境的冷热变化时,或者表达自身需要的时候,便会采用哭泣的方式与父母沟通。比如,在孩子感到困倦,想要睡觉的时候,如果父母不让孩子睡觉,孩子可能就会通过急促的哭声来表达抗议。
2.孩子处于情感敏感期
女孩的情感较男孩来说更加敏感、脆弱,特别是孩子进入4岁后,会迎来人生的情感敏感期,而处在情感敏感期的孩子很容易哭泣。首先,敏感的特质决定了她能很快识别大人的面部变化,从而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其次,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她对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情绪和情感的思考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但是情感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孩子碍于认知和理解能力的不足,容易做出错误判断。比如,将妈妈的批评看成“妈妈开始讨厌我了”。又比如,当老师夸奖其他孩子,没有夸奖自己时,孩子会认为“老师偏心,我可能是个不被人喜欢的小孩”。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孩子自然会感到抑郁、伤心,从而通过哭泣的方式进行排解。
3.受到压力或委屈
孩子自身的知识以及处世经验都比较缺乏,当她们感受到压力或者委屈,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她们就会通过哭泣的方式进行疏解。
针对女孩爱哭的特点,父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关注孩子的需求
孩子需要通过父母不断地回应其需求来慢慢地建立起与之安全的依恋关系。当孩子感受到无论何种情况下,父母都会及时出现,回应自己的要求,并给予自己足够的关爱时,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便会建立;反之,如果孩子的哭声被忽视,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回应,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出现依恋障碍,长大后更容易患心理疾病。所以,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父母不妨积极地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等孩子大一点后,再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
2.充分地理解孩子的情绪
父母不应给爱哭的孩子贴上“无能”的标签,更不能批评孩子动不动就哭,这样反而会使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委屈,以至于连她们用哭泣表达情感的通道都会被堵塞。此时,父母不妨先让孩子痛痛快快地哭完,让眼泪带走孩子的负面情绪。等孩子哭完,情绪平复之后,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我很爱你,你哭得这么伤心,我也很难过。”或询问一下孩子:“你哭完后是不是感觉好点了呢?你可以把委屈告诉我吗?我陪着你。”这样,孩子便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
3.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
很多性格内向的孩子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知该如何解决,所以不得不采用哭的方式告急。因此,父母不妨多给孩子讲一下问题的处理方法,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比如:“你想出去玩,可以告诉妈妈,但是如果你一直哭,妈妈就不知道你内心的想法。”“其他小朋友不还你玩具时,你要开口跟他说,不能哭。”在告诉孩子这样的道理后,还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场合,给孩子制造开口说的机会,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遇事开口表达的习惯。
4.拒绝负性强化
很多父母发现,当对孩子说“不要哭”“别哭”时,孩子反而哭得更大声了。其实,当父母一直反复强调“不要哭”时,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强化了孩子的哭泣行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叫作“负性强化”。根据这个道理,为了避免孩子越哭越厉害,父母不妨用其他有趣的话题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孩子因压力大而经常哭泣时,父母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读绘本、讲故事等形式,积极地引导孩子释放压力,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