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论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必须对文化发展的现状保持清醒的认识

近年来,深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的扶持和引导,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

1.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理论,文化理念创新取得新突破。

早在2003年,深圳就在国内率先提出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坚持解放思想。相继提出并不断丰富了“拼文化”“拼创意”,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维护国家文化主权,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等一系列新的文化理念,以理念创新推动改革发展实践,以思想的新解放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这些新的文化理念,是推动深圳文化建设逐步走上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思想保证,也为全国文化建设提供了积极有益的理论借鉴。

2.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灵魂,突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积极组织关爱行动,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宣传教育常态化、主题化,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连续两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3.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

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力转变政府文化宏观管理职能,实行公益文化运作机制改革,完善文化单位运行机制,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新的模式。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获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4.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民文化生活质量取得新提高。

围绕维护和实现市民基本文化权利,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文化享受的服务体系,文化参与的服务体系,文化创造的服务体系。

5.不断打造文化精品,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果。

精心组织品牌文化活动,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打造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有影响的城市文化品牌活动和文艺作品,使其成为推动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亮丽名片。

6.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跨越。

把文化产业确定为第四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针对性地推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创造文化产业的崭新模式,擦亮“文博会”品牌,加快文化投融资平台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7.不断推动文化“走出去”,城市文化影响力取得新提升。

利用毗邻港澳、面向世界的优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着力打造“设计之都”,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引导文化企业向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

但是,还必须看到我们的文化建设成就与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要求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一是社会风气有待净化,思想道德建设任重道远;二是学术文化积淀较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整体水平不高;三是区域文化发展不够平衡,原特区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四是文化艺术原创能力不足,城市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五是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六是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能力还需强化;七是人才引进和发展环境尚待优化,高端文化人才还比较缺乏。

倘若我们进一步跳开对于文化理解的惯性思维,也许我们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人们习惯将文化建设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般关注的是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作品等;文化产业自然关注的是进入市场的文化产品的数量、产值和效益。其实人们往往忽略掉了作为精神和观念文化的自身状态,这种精神和观念文化一是体现在建筑等物质文化中,二是体现在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作品中,三是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言行中。如果我们将观察的视角投向这个层面,不难发现我们的城市还存在着建筑风格的平庸化(缺乏有震撼力的建筑)、社会风气的奢靡化(拜金主义、物质主义、游戏人生大行其道)、市民人格的虚伪化(不守信用、坑蒙拐骗时有发生,说假话被视为常态)、大众心态的快餐化(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文化消费低俗化(追求色情、暴力和人咬狗的趣闻)、城市主体的离心化(缺乏对城市的文化认同)以及学术文化的泡沫化(缺乏思想深度和学术创新)等倾向。解决这些问题是深圳经济特区乃至中国的文化建设更为艰巨、更为深远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