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必须确立文化建设新的标杆
建设文化强市,争当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总体而言,就是要实现文化事业更强、文化产业更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更强,文化形象更好;就是要使我们的城市更加注重观念的价值,更加注重人文财富,更加注重文化品位,使文化真正成为最高层次的生产力和城市发展的最高追求,成为城市最高的荣耀和最大的资本。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不仅要求文化发展在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而且要求在质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不仅要求原特区内外文化的均衡化发展,而且要求文化结构上实现优化;不仅要求文化产业加速发展,而且要求文化事业、人的素质、精神质量、城市品位等加速提升;不仅要求文化自身的快速发展,而且要在理念、在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上勇于创新、积极追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索道路、创造“样式”。除了已普遍认识到的文化人才等的重要性外,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必须在战略上引以特别的重视。
(一)拓展文化建设的国际视野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任何一个国家提出的战略命题都必须放到国际视野中来考量。这就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强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的竞争中进行文化战略设计。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容易把自身的理论、经验、做法视作文化的共性而加以推广,而不发达国家则囿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条件,表现为更加注重文化的个性。如果切实是文化发展的共性和规律,就必然会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开辟道路。倘若我们认清了这些具有共性意义的理论、经验、做法并予以大胆借鉴,我们就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至于以狭隘的自我保护原则而走上排外主义道路。作为以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为目标的深圳更要形成全球性城市的精神气质。全球化并不排斥文化的个性,每一个真正全球性城市都在追求自己的城市风格和个性。这种风格和个性不仅体现在市民的精神品质、日常习俗以及文化作品中,同时也表现在城市的环境设计和建筑风格上,作为现代移民城市,开放、包容、现代、时尚理应成为我们的城市风格和个性,这样的风格和个性理应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构建刚健有力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市民普遍意志品格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市民群体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本质内涵的精确提炼。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和城市文化的核心,是市民群体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归依,是推动一个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城市精神通常表现为市民群体的精神境界、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同时也表现为市民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构建刚健有力的城市精神,既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构建刚健有力的城市精神必须依据深圳的城市特点,培育自己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内涵,又具有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的鲜明的精神气质,锤炼自己体现出人文精神、科学理性精神和民主法治精神的城市精神内涵。必须将“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文化作为城市主流文化加以构建,用清新高雅、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三型”文化去制衡、遏制消弭斗志、瓦解崇高的消费主义、犬儒主义文化的泛滥,为文化强市建设奠定价值根基。构建强健有力的城市精神必须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城市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以充分体现新时期的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和人文精神。诸如追求创新、知识、质量、效率、卓越、品位、协调、和谐的价值;提倡诚信、守法、公平、公正、廉洁、清明的风气;培植人本、关爱、宽容、友善、礼让、互助的情怀。构建强健有力的城市精神着力点是提升市民素质。必须大力弘扬以“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为基本内涵的深圳精神,和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奋发有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团结一心、合力攻坚,服务大局、甘于牺牲”为基本内涵的大运精神,要通过深圳精神和大运精神的弘扬和内化提升市民素质,引领社会风尚。
(三)将学术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学术文化是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构成城市文化的精髓,引领着市民群体的价值观念、审美水准、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在城市文化结构中,学术文化处于最深层次,对一个城市文化发生重大影响的往往是具有精神导向和思想内涵的学术文化。学术文化的深度决定着城市文化积淀的厚度,学术大师的高度决定着城市文化所达到的高度。学术文化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主要依据,学术文化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一个忽视学术文化的城市是一个肤浅的城市,一个学术文化不发达的城市是一个平庸的城市。强化文化功能和价值观的输出能力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加快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把深圳真正建设成为“先进文化交流汇聚、多元文明和谐共生,具有强大吸引力感召力的东方魅力都会”,必须在学术文化建设上更加重视,有所作为,否则城市文化就缺乏精神和学理的支撑,更谈不上价值观的输出能力,如此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就难以深远。重视和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必须竖起“深圳学派”的旗帜,在加大学术文化投入、营造一流的学术环境、强化优长学科建设、扶持学术平台、推动学术创新上做足文章。
(四)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会兴旺发达,一个城市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会具有生机活力和竞争力。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和活力之基。对于蕴涵和体现人类的意志、智慧、思想和精神的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一部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不断在创新中拓展思路、获取动力、开辟境界的历史。深圳的文化发展同样表明,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有效地赋予文化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动力和新的前景,使过去的“文化沙漠”变成今日郁郁葱葱的“文化绿洲”。不难发现,当今世界上的文化大都市,不论是纽约、伦敦还是巴黎,无不都是文化创新极其活跃的城市。文化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必须提供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让文化人在现实情怀和超越意识中保持必要的张力,从而形成理念创新的源头活水。文化创新要致力于推动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应该说经过十六大以来不断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个管理科学、运营有序、投入多元、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体制正在形成,但改革的任务远没有完成,文化的区域壁垒还需进一步打破,文化企事业性质还需进一步厘清。文化市场还需进一步完善,文化活力还需进一步增强。文化创新还需在发展模式上不断探索。近年来深圳的文化产业之所以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成功探索出“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新的模式,特别是“文化+科技”的模式极大提升了深圳文化的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接下来有必要在“文化+体育”“文化+休闲”等方面继续作出探索。
(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文化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经济属性。文化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价值理念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文化的经济属性的实现来实现。让文化走向市场,不仅是把文化创造的权利、评价的权利、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广大人民群众,并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且占领了市场就意味着占领了意识形态阵地,就意味着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落到了实处。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极不成熟,政府承担了办文化的主要角色,文化企业缺乏市场主体的身份,文化的发展很长一个时期一直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这就限制了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并从根本上遏制了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实际上,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的协力推动。在当前形势下,要在保证政府在政策到位、投入到位、协调到位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经济的魔力正在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体制的基本要求。我们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在继续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成为配置文化资源的主要力量。
深圳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较为缺乏的城市,近年来我们的文化产业之所以得到了超常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较好地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并通过这一机制来吸纳社会力量加入文化建设大军,但这方面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不能以过度强化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限制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文化商品市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以及文化服务市场,没有一个统一、完备和有机协调的文化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培育更多具有战略眼光、能够对市场信息作出灵敏反应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合格市场主体,让他们在文化发展的国际竞争中,通过市场来倒逼企业的成长与壮大。此外,还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以形成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多渠道参与文化建设的壮丽景观。
(原载2012年第1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