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崩溃
这时,人们无比沉痛地感受到了萨桑帝国的衰败,因为它已经没有能力从失败中站起来,要是早几年,它也许还能做到。4个多世纪来,帝国打过多次败仗,但每次失败都没有威胁到它的存在。然而这次,非常悲哀的事实是,中央政权一下子失去了权威。不过,帝国并没有完全灭亡,尽管政权不存在了,国家的结构暂时还很坚固,不会瞬间倒塌。然而,框架下面很快就空了,穆斯林迫不及待地想把它填满。伊嗣俟不得不逃离忒息丰,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长期流浪,徒劳地想重新集结力量,击退穆斯林军队。不过,拜占庭自己也陷入了这场风暴,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萨桑人没有再遭到宿敌的进攻了,帝国还存在了几年,这也许是其中一个原因。地域广大,交通不便,也减缓了帝国的衰败。
然而命数已定。随着军事机器的破坏,帝国分化,重新组织大规模的军队已几乎不可能。在被征服的土地上,许多信仰基督教的人,长期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压迫,欢迎穆斯林的到来,把他们当作解放者。经过6年的非人生活后,伊嗣俟和他的帝国将从长时间的弥留状态中解脱:642年,穆斯林胜利回到哈马丹。作为军队的首领,穆罕默德的旧部下,穆金成功地阻击了菲鲁占将军的波斯军队。两个首领都在战争中身亡,伊嗣俟不得不逃往梅尔夫。据说,他在那里被一个木匠谋杀(651),死得很不体面。那个木匠并不知道他面对的是一位失去权力的国王。从此,帝国的大门敞开,穆斯林长驱直入,没有受到任何阻挡。伊嗣俟的儿子佩洛兹,也是指定的继承人,还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复辟,但这是不可能的了。他最后在距离亡国废都数千公里远的中国度过余生。
一个伟大的帝国就这样凄惨地走到了终点。阿契美尼德王朝和帕提亚帝国因此经历了二次死亡,萨桑人自称为其继承者的古波斯永远地消失了。很久以后,随着萨法维人的出现,一个新的波斯从灰烬中诞生了,这表明它还是有内力和韧性的。这要归因于三大因素:地理位置,特别是地理战略位置,形成了印度、西方与中亚(今俄罗斯)草原之间的辽阔地带;极其厚重与活跃的文化;强烈的宗教政治色彩,它先是通过琐罗亚斯德教,然后是什叶派(逊尼派是占领者的宗教)表现出来。因此,波斯帝国能够在历经风雨后仍保持自己的身份与灵魂,即使在最混乱的时期或被外来政权征服时,它都能找到力量重新出发。1722年,萨法维王朝灭亡后,在纳迪尔沙的统治下(1736—1747),波斯很快又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纳迪尔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波斯帝国大放异彩。这一地区在西方人殖民和后殖民了两个世纪之后,又经历帕拉维的统治。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其极端和不妥协的态度让人想起了萨法维时期,它将恢复帝国应有的文化和宗教身份及地区第一强国地位作为自己的使命。
萨桑王朝灭亡后,波斯文明显而易见地影响了新的帝国,艾马拉王朝替代了萨桑王朝。伊朗文化之后也在穆斯林占领的所有地区传播开来,首先是阿拉伯,然后是土耳其。后来,这种文化顶住了蒙古人的入侵,虽然帖木儿(1336—1405)对波斯人民没有一点怜悯之心,但是他让这种文化影响了蒙古文化,帖木儿式的蒙古文明一度流行于中亚地区,后来又影响了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之后随着阿拉伯人的迁徙,波斯文化通过伊比利亚传入欧洲。
拜占庭帝国和波斯萨桑王朝从此分道扬镳。“第二个罗马”尽管也受到重创,但它长时间抵御住了穆斯林和其他入侵者,比它的老对手多活了800多年,直到被奥斯曼的穆罕默德二世重创,走向灭亡。不过,拜占庭帝国1453年的灭亡是彻底的灭亡,既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也是一种无法阻挡的趋势。当波斯帝国在16世纪重新崛起时,东罗马帝国几乎荡然无存。在7世纪这个悲惨的历史时期,两大强权的命运最终只取决于权力斗争的偶然性。直到穆罕默德向他们派出第一批占领军,他们内部的权力斗争才停了下来。如果幸运女神把一位有赫拉克利乌斯气质的男人或者女人扶上宝座,那波斯的历史,中东的历史,甚至是世界的历史都可能会被改写。
参考文献
Sources classiques
[1] Ibn Khaldûn,Le Livre des exemples,vol.I,Paris,Gallimard,coll. 《Bibliothèque de la Pléiade》, 2002.
[2] Al-Tabarî,La Chronique.Histoire des prophètes et des rois,vol.1, Arles, Actes Sud, 2001.
Études
[1] Christensen, Arthur, L'Iran sous les Sassanides, Copenhague, E. Munksgaard, 1944.
[2] Daryaee,Touraj,Sasanian Persia.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 Londres, I. B. Tauris, 2013.
[3] Fischer, Greg, Between Empires : Arabs, Romans and Sasanians in Late Antiquit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
[4] Frye, Richard N., The Golden Age of Persia, Londres, Phoenix Press, 2000.
[5] Hodgson, Marshall G. S., The Venture of Islam, vol. 1, The Classical Age of Isla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7.
[6] Hourani,Albert,Histoire des peuples arabes,Paris,Seuil,1993.
[7]Norwich, John Julius, Histoire de Byzance, 330-1453, Paris, Perrin, coll. 《Tempus》, 2002.
[8] Pourchariati, Parvaneh,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Sasanian Empire. The Sasanian-Parthian Confederacy and the Arab Conquest of Iran,Londres,I.B.Tauris,2008.
[9] Roux,Jean-Paul,Histoire de l'Iran et des Iraniens,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Paris,Fayard,2006.
[10] Shayegan,Rahim,Arsacids and Sasanians.Political Ideology in Post-Hellenic and Late Persia Antiqu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11] Yarshater, E. (é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 3,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