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说纸老虎
虎,百兽之长,故又称山君,也就是山中皇帝,其赫赫威风,从“谈虎色变”这一成语中,足可想见。但是,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有活老虎,就有死老虎;有真老虎,就有假老虎;有张牙舞爪、令人毛骨悚然的老虎,就有毫无力气、顶个屁用的纸老虎。此乃某可断言也。
关于死老虎,难得见到,但倘若你关注媒体,仍可从胆大妄为的偷猎者枪下,惨不忍睹之。至于假老虎,最典型的,莫过于明末嘉定县沙冈桥附近的那“一只”:当时,这里一度曾“遍地皆虎迹”,吓得人们早晚都不敢走路。后来发现,原来有个和尚蒙着虎皮,穿着虎趾爪形的鞋,“盖贼秃为此邀夺过客”。(《外冈志》)显然,这个冒充老虎的秃驴,与《水浒》里冒充李逵剪径的李鬼,是“今古何殊貉一丘”。晨钟暮鼓、慈悲为怀的佛门中,竟然跑出假老虎害人,这是令人惊诧的。
说到纸老虎,自从几十年前,毛泽东形容具有极大杀伤力的原子弹,及其最早的拥有者、称霸世界的美帝国主义不过是纸老虎,从此“纸老虎”一词名满天下。毛泽东的形容,是否确切,有些君子持有异议,此处不加枝蔓。惭愧的是,笔者最初听到毛泽东的宏论,尚是乡间少年,还以为纸老虎是毛泽东的一大发明。及长,始知民间口语中,就有纸老虎的说法。近几年不才颇留心某些常用口语的来龙去脉,如“发财”“三百六十行”“开门七件事”“酒色财气”等,已逐一写成考证文章发表。但“纸老虎”一词,最早是谁发明?始于何书记载?不学如我,至今考而未得。这里,谨向近年来几有雨后春笋之势出现的新国学大师求教:请不吝指点,如何?先行叩谢了!当然,这并不等于说,笔者对纸老虎的蛛丝马迹,一无所知。我推测纸老虎至迟在宋代,恐怕就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了。施耐庵夫子笔下的名人、十几年前又被巴山鬼才魏明伦先生炒得火爆的潘金莲女士,当其夫武大推门捉奸时,她见情夫西门庆慌作一团,不禁大怒道:“见个纸虎,也吓一交!”(《水浒》第25回)此纸虎,不就是纸老虎之谓吗?武大身材短小,手无缚鸡之力,知夫莫若妻,潘金莲说他是纸老虎,其实倒没有小看他。耐人寻味的是,古代山川丰厚,林木茂盛,山窝水曲,每有丛莽,故老虎甚多。虎既成群,必有窝囊废在。据宋人灌园耐得翁《就日录》载:“顷有一村夫入市醉归,临崖而睡。有虎来嗅之,虎须偶入醉者鼻中,醉者一大喷嚏,其声且震,虎惊骇落崖而毙。”你看,这只老虎竟被区区喝醉酒村夫的一个大喷嚏吓死,与纸老虎有什么两样?真乃虎身其外,败纸其中,大概是虎中的纨绔子弟,或小花脸之流。武松在景阳冈上,如果碰到这样的老虎,也许一声断喝,伸出一只小拇指,就足以使它灵魂出窍了!
寒斋所藏工具书不多,翻了几本,觉得还是出版于六十年前、后多次重印的《辞海》,对纸老虎的解释最为简要、妥帖:“俗谓徒著外观而无实际者为纸老虎;亦称纸扎老虎。”妙的是,晚明山人气息极重、以务虚名为啖饭之道、被清初剧作家蒋士铨讥为“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的松江(按:古称云间)陈眉公,曾著有《虎荟》一书,但所谈东扯西拉,牵强附会,往往与虎毫不相干。这样的虎扯淡,乃胡扯淡也,实在也是纸老虎。
不过,“徒著外观而无实际者”,又岂独陈眉公一人而已?环顾寰中,在商界、政界、学术界、文化界,这样的人我们见的还少吗?如此看来,纸老虎古虽有之,于今为烈。如果让此辈发展到“滔滔天下皆是”,则比真老虎成群结队下山,更祸莫大焉。
牛年岁尾:元月十八日于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