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二):飞鸟宁乐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时代的运转及其动力

第1节 日本的迁都和定都

移居日本列岛的通古斯族逐渐失去漂泊性而具有了定居的特点。起初,他们在沿着海湾的海岸平地形成聚落,逐渐沿着河流溪谷上溯,形成所谓的“溪谷式聚落”。离开河川流域,任何民族都是无法生活下去的。在这一点上,通古斯族更加明显。大阪海滩沿岸是最早见到民众定居的地方。在大阪海滩沿岸的沿海平地中,有囊状的东生湖。东生湖是两大河流的入海口。以前,在今天的大阪城东一带是半咸半淡的大湖沼。因此我给它起了东生湖这个名称。在史前时期,这个湖沼很深。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个湖沼越来越浅,最终形成东生郡的平原。在湖沼沿岸,人们形成大型聚落。从北面流来的淀川和从东北面流来的大和川注入这个湖沼。不仅是在降雨期,就是在平时,这两条河也从上游运来大量泥沙。湖沼因而逐渐变浅,出现大小种种三角洲,最终形成为数众多的河迹湖,最终出现广袤的冲积平原。在那一时期,淀川和大和川依然流淌着,水量丰沛,流入大阪海湾。因此,河上有筏子和船穿梭。两岸平地形成为数众多的聚落。河口出现河口港——属于原始性的商业港口。古代的诗歌、地图、遗物中残留着能向我们说明这些情况的一些内容。

上溯到淀川的源头,眼前便闪现出山城平原和琵琶湖畔斜面平地。与此类似,沿着大和川溯流而上,上游地区出现河内平原和大和平原,为以农耕为主的民众带来肥沃的耕地。从地势上看,这些平原都是两面或三面环山,一面通过河流与海港相连。对那一时期的日本民族来说,这种地势是无与伦比的理想的安居之地。出现在神武天皇神话中的大和平原四面被青山环绕,是一个被认为是六合的中心的地方。这一点反映了大和平原必然是当时理想的安居之地。正是因为这里是理想的安居之地,所以大和平原上很早就有帝都。后来,日本又迁都至山城平原。近江的琵琶湖斜面、摄津的沿海平地上曾经建立过帝都——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大和国的成立超越了年代,进入了神话时代。今天,要想搞清楚大和国的起源和变迁发展的过程非常困难,但通过史学家的研究,我们能掌握大体情况。如今,通过总结归纳传说及相关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飞鸟时代以前的帝都、皇居的遗址。详情如下:

通览这个表格,除了两三处例外,大体上,帝都都没有离开大和平原,并且所处位置仅限于几条河的沿岸。这几条河都是形成大和川上游的几条支流。帝都还没有脱离溪谷式聚落这种模式。每当天皇更迭时就迁都。其中的根据是什么?这大体上能印证人类的漂泊性,同时也可以看出民众逐渐向定居性过渡。迁都的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

一、宗教上的原因

在古代,日本民族信仰多神教,认为万物有灵。而精灵中有善灵和恶灵。恶灵非常多,给人类带来灾难。死亡、疾病、负伤、饥饿以及其他所有灾难都是由恶灵造成的。古代的民众认为恶灵像猫抓老鼠、鹰抓麻雀一样,时时刻刻在找机会祸害人类,因此民众一直处于恐惧中,战战兢兢。在这些恶灵中,最令人恐惧的是家灵和死灵。在原始时期,日本民族信仰家灵。这种情况类似于游牧民族相信在帐篷里、房屋里有家神。如果家亡了,那么家神就会离开这个家。但如果住在家里的人舍弃自己的家移居他处,家灵就会立即变质,成为危险的地灵,在房间的角落、床下寻找供品。因此,在家长死后,如果家没有破的话,那么这个恶灵就会潜藏在家里的某个地方,等着家人给自己上供。因此,人们对这样的家深感恐惧。后来,在神道形成时,这一观念发生变化。人们认为恶灵会从四面袭来。因此,为了免灾,当时的人们设定了家里的善神,用善神的力量来守护家人。这逐渐成为一种信仰。然而,在信仰变质的同时,信仰恶灵的原始社会的习惯并未消失。假如家里有死人的话,人们就要离开这个家迁移到别处。这种做法一直盛行。

此外,对死灵的信仰一直存在。人们建造大的石屋作坟墓。坟墓入口处有很大的石门,关得严严的,与外部的交流隔绝。很明显,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死灵从里面逃脱出来。这是由于相信死灵会纠缠人才出现的仪式和习惯。关于原始时期日本人信仰的死灵,丘刻奇称之为克列特,克略克称之为卡兰。卡兰在单数情况下叫作卡拉,和卡兰是同一个阶级,是性质相同的恶灵。死灵和病难一样,都让人恐惧万分。在克略克看来,在神话时期,恶灵是肉眼能看得见的,而今几乎看不到了;恶灵像人类一样成群居住,自由变换形式,有时大有时小,有时人头兽身,有时从口中吐出箭并用不可思议的弓来射。卡拉住在地下,但也有住在地上的,通过天窗进入人的家里。人们相信卡拉住的地方是西方,但不知道确切位置。卡拉至少有两种颜色。一种是海岸的颜色,另一种是驯鹿的颜色。有的住在森林,有的住在冻土地带。正如人类以驯鹿、海豹为狩猎对象那样,卡拉也以人类为他们的狩猎对象。人类虽然有灵魂,但无力对抗令人恐惧的卡拉。毋庸赘言,卡拉中最令人恐怖的是死灵。克略克也这样认为。古代日本人也有这样的信仰,认为死灵非常恐怖,超过一切,并且人死是因为死灵附体。古代民众相信,在人死后,死灵附在尸体上,还在停放尸体的室内彷徨,要抓住进来的人们。因此,人们害怕尸体,害怕放置尸体的场所,尽量不接近这些地方,进而产生对尸体的禁忌。为避免被尸体袭击,当时还产生了咒术。克略克相信,在大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诵读从善神大乌鸦那里学到的咒语来驱逐死灵。而日本人倾向于相信通过祓禳、祝词等咒术来免灾。但在原始时期,由于过分恐惧死灵,社会上就形成人死后就舍去房屋的习惯。“奥津弃户”大概指的就是这一习惯。基于上述两个宗教原因,历代天皇都迁移皇宫。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习惯未必是固定的。随着时代的变迁,习惯也会发生变化。皇宫的迁移还有其他若干理由。

二、经济上的原因

即便宗教上的原因越来越弱化,大和国朝廷也必须迁都。这是因为此前建的建筑物是较低级的,耐久性较差。即便不惧怕死灵,人们也会抛弃房屋或进行改建。必须二选其一。毫无疑问,当时的皇宫必然比一般民众的住宅要先进,在规模、设计、材料上都更优越。具体来说,在规模宏大、占地面积广等方面,皇宫令一般民众望尘莫及,并且结构庞大。在设计上,大门、坚绪木、重层颇具特色,是在一般民众的住宅中看不到的。此外,皇宫所用材料都通过精挑细选再进行加工。这是其他住宅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人们选择高质量的木材,切掉根部和树梢,仅使用中央笔直的部分。但即便如此,当时的建筑还是极其粗糙。即便是皇宫也类似今天的窝棚式建筑。人们先划定建宫地址,挖深洞,将木材竖起来作斋柱——相当于后世的顶梁柱,进而在周围竖起几根柱子,然后在上面搭上椽子和梁,用植物性材料连接、固定。房顶用茅草类铺就,然后安上门窗。地板远高于地面。这样的窝棚式建筑耐久性很差。即便位置好,又很干燥,也只能住一代人左右。伊势太庙将此称作“式年御迁宫意指神宫的定期搬迁。”。第二十年,人们营造新殿,举行迁宫仪式。这就是古代房屋表现在数字上的耐久性。古代的宫殿很多都选在干燥的高处而建,不仅能让人看到远处,而且还可以防腐。这可以说是出于经济理由考虑的。房屋寿命仅可维持一代人。因此,在天皇驾崩的同时,皇宫也就废弃了。之后,皇室迁到新的皇宫。这一点毫无疑问。

古代皇居就属于耐久性较差的木制建筑。其中,“葛城高丘宫”说明是位于干燥的高处;“黑田庐户宫”说明户牍很醒目;“矶城瑞篱宫”说明周围环绕着石墙,内部有篱笆,或者有枯木柴垣;“丹比柴篱宫”说明周围环绕着带叶的树枝围成的墙;“泊濑朝仓宫”说明是将木材横着累积起来建的校仓式的建筑;“飞鸟板盖宫”说明房顶是用板子铺的。这些皇宫的规模很小。关于这一点,人们看一下丰浦宫的遗址就能明白。在大和高市郡飞鸟村大字丰浦,沿着飞鸟川左岸丘陵地段的一角据说是推古天皇的丰浦宫的遗址。此外,矶城郡香久山村下八钓附近据说是显宗天皇的近飞鸟八钓宫的遗址。看一下我们就会明白,那里是飞鸟川右岸的冲积地区,只不过是天香具山的北斜面的狭小区域而已。如果飞鸟川右岸的冲积地区是高市郡飞鸟村八钓的话,规模更小。高市郡高市村大字川原之地被看作是齐名天皇飞鸟川原宫的遗址所在地,就在飞鸟川左岸宽广开阔的高台地上。即便是足以代表飞鸟时代的天武天皇的净御原宫,所在地也只不过是位于飞鸟村的雷和飞鸟之间的飞鸟川的冲积扇而已。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规模和这样的设计,即便皇宫屡屡搬迁,人们也感觉不到太大的痛苦。毋宁说皇宫本身就具有必须迁移的性质。

伊势宫(式年御迁宫)

三、社会上的原因

还有一个必须讲的理由就是作为当时社会现象的不能忽视的家族制度。当时,在结婚习俗上,贵族虽然和庶民有差异,但拥有财富和权力的同时可以纳数个女子。当时社会虽然并不是一夫多妻制,但也没有禁止一夫多妻。夫妇未必住在一起。一般来讲,男子往返于相爱的女子之家,实行走婚制。因此,在母亲生了孩子后,孩子就在母亲家养育,不和父亲住在一起,也就是说,当时社会上残留着妇女家长制的社会制度。通过《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记录,这一点可以得到印证。即便是皇室也不能脱离这种社会习俗。因此,身为父亲的天皇一驾崩,住在身为母亲的后妃家里的皇子即位成为新天皇,而将母亲家作为新皇宫。这种情况很多。当然也有例外,但存在这样的习惯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以前,人们习惯将皇宫的迁移称作迁都。皇宫所在地本来就是政治的中心,也就是首都。这一点也毋庸置疑。这种迁都和后世的迁都意义不同,只不过是极其简单的天皇皇宫的位置变更而已。在履中天皇以后,国家组织确立起来。皇室权威逐渐强大。但整体来看,当时距离原始社会还不太遥远,皇宫的规模也很小。皇宫就是政府。当时还没有类似于内国的官厅。只不过在皇宫周围有若干以皇族为首的贵族的宅邸而已。因此,一些地方虽然称作首都,起初也就类似于今天的小村子。

随着国家壮大、皇室的权威加强,首都的规模逐渐扩大。频繁迁都越来越困难。因此,首都逐渐固定在同一个地方,而皇宫也不再延续一代一宫的风俗。数代人使用同一个宫殿。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具体来讲,除了摄津的难波、近江的志贺、河内的樟叶外,皇宫大体上位于大和的大和川流域,并且逐渐固定在飞鸟川流域。当时不仅有这一倾向,并且同一个宫殿可以住好几代天皇。下面介绍一下皇宫开始固定在飞鸟附近后的位置。

从上表可知,皇宫大体上位于白橿村、飞鸟村、高市村这三个小的区域。这些地方都属于飞鸟川流域。虽然有若干例外,但大致趋势是逐渐从上游到下游、从狭小的丘陵到广阔的原野迁移。聚落从海岸平地逐渐沿着溪谷上溯。这是因为古代民众喜欢被山环绕的土地。后来之所以选择下游有广阔面积的土地,是因为人口稠密、社会组织复杂化等。这一点毋庸赘述。因此,笔者将首都一面迁移一面固定在飞鸟地区的时代称为“飞鸟时代”。飞鸟时代要早于首府定于宁乐的“宁乐时代”《万叶集》卷三中写道:“久方天采女,石船泊高津,水浅波光涟,让人思古都。”《难波古图》有两张传世。在相当早的时期,旧记、传说以此为基础,掺杂想象成分进行叙述。在今天看来,这些图不免被诟病为非科学的,但和我们今天所制作的想象中的还原地图在性质上相差不大,因此不能一概将它们作为赝品来排斥。这些图是可以作为参考使用的。请参考拙著《今福发掘的刳舟调查报告》。——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