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华早著(701—721)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家自父处廉开始,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王维的父亲官终汾州司马,具体的生平事迹已经难以考知,大概在王维很小的时候,他就离开了人世。王维的母亲崔氏笃志信佛,这对王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介绍王维与佛教的关系时,还要进一步谈到。王维的家庭,对他的仕进,不可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当时看来,他属于门第孤寒的士子。
大约在十五岁前后,王维和弟弟王缙离开了家乡,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活动。由于他才华出众,迅速受到两京之地的高门贵戚的欢迎。《新唐书》本传上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这对他的仕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唐代社会虽然实行了科举制,但保留了很多的贡举色彩,就是士子在考试和录取的过程中,需要有地位的人的推荐。如果推荐者很有权势和影响力,及第的希望就大大增加。王维于开元七年(719)在长安参加京兆府试,据《太平广记》引《集异记》记载,当时岐王带他去拜见一位公主,“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律者也。’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因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出献怀中诗卷呈公主。公主既读,惊骇曰:‘此皆儿所诵习,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钦瞩。岐王因曰:‘若令京兆府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致焉。’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这个有名的故事,经过当代学者的考证,基本可以论定是出于传闻附会,但其中所反映的王维深得豪右欣赏,并在仕进中受益于此的情况,无疑有它的真实性。
从初入京城,到顺利及第,王维生活在长安的这几年,是开元诗坛进入高潮的先声阶段。开元十年以后,被唐玄宗称为“一代词宗”的张说回到长安,他标举开朗健举的诗风,并且以自己的权力奖掖提拔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开元十四、十五年严挺之知贡举期间,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王昌龄、常建均在其选拔下及第。开元诗坛逐渐出现第一次创作高潮。王维入仕后不久即被贬官离京,他在长安活动的时期,主要是开元十年以前的几年时间,这一时期,他主要游历于宁王、薛王、岐王等豪戚之门,其创作也带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由于经常出入豪右贵戚之门,王维在这一期间写了不少应制之作,其中《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都留下隽永的诗句。应制诗的写作受到很大束缚,这部分作品不能代表他的成就,但可以反映出他出众的才华。
盛唐时代,随着音乐艺术的极大繁荣,歌诗传唱之风也十分兴盛,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说:“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所谓歌诗,就是可以配乐演唱、配舞表演的诗。唐诗中有许多作品,都是可以入乐入舞的歌诗,而创作歌诗的风气,在盛唐时代尤为兴盛。唐玄宗本人就精通音律,他可以亲自度曲、制辞。他亲自教授梨园弟子演唱歌舞,经常举行大规模的宫廷娱乐活动,使歌舞宴饮之风盛极一时。在他的影响下,当时长安、洛阳一带的豪右贵戚也无不好尚歌舞宴饮。这种社会风气,对歌诗的创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王维本是诗乐兼擅的天才,在这种风气中,他的歌诗创作也十分引人注目,如他的《息夫人》,被人用《簇拍相府莲》的曲调来歌唱(《乐府诗集》卷八十),《从岐王过杨氏别业》本是一首五律,被人截取了前四句,用《昆仑子》的曲调来演唱(同上)。在开元、天宝年间,王维创作了大量可以配乐演唱的声诗(参见吴相洲《唐代歌诗与诗歌》第88—10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他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开元、天宝时期的艺术趣尚,以至于成为人们心目中开天盛世的象征。据宋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禄山之乱,李龟年奔于江潭,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云:‘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在座的人听了,无不勾起对往昔盛世的回忆,大家一起向着唐明皇避难所在的西蜀之地,叹息垂泪。李龟年是开元、天宝时代最负盛名的歌手,他和王维有很默契的合作关系,据明彭大翼《山堂考索》征集一五记载:“开元中,李龟年制《胡渭州》曲云:‘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春。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王维笑其不工,自是龟年制曲,必请维为之。”至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入音乐后,成为人人传唱的“阳关三叠”。
王维早年还创作了一些优秀的歌行作品,如我们在后面要介绍的《洛阳女儿行》、《桃源行》、《燕支行》等。这些作品虽然是诗人的少作,却已经展现出相当高的造诣。歌行这种体裁,最早出现于汉代,在初盛唐走向兴盛。初唐的歌行或者以回环复沓的章法,展示声韵的流转之美;或者以铺排对偶的笔致,追求骈赋化的铺叙效果。王维早年的歌行,在继承初唐歌行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他不再追求长篇铺叙的骈赋效果,句式也不以对偶为重,篇幅趋向短小,但诗作的神情更为突出和鲜明,如《洛阳女儿行》中刻画洛阳女儿内心的空虚寂寞,用笔精到,神情逼现;《桃源行》中描绘桃花源恍如仙境的美丽飘渺,笔工如绘;《燕支行》刻画武将出征的威武气势、豪迈气概,神气淋漓。在经历过人生挫折之后,他还创作过《不遇咏》、《老将行》、《夷门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句式跌宕,感慨深长,已经完全走出初唐歌行的格局,显示出盛唐歌行的独特魅力。王维早年初入长安,就接连创作了《洛阳女儿行》等优秀的歌行作品,这种创作兴趣大概与崔颢等人的影响有关。王维初入长安后,与崔颢、卢象等人交游甚密。崔颢十分喜爱七言的创作,他的歌行在铺排中融入明快俊捷的气质,极大地增强了歌行的抒情特质。王维的艺术才华远在崔颢之上,但他早年对歌行的浓厚兴趣,以及创作歌行的独特艺术追求,都依稀可以看到崔颢等人的影响。
一个诗人,他早年所处的创作环境,以及他对这个环境的反应方式,对于我们理解他一生的创作道路,有重要的意义。王维进入长安后,在长安这个大环境中,积极呼应其间的诗歌风尚,用自己的天才,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成为这些风尚的最好的表达。终其一生,王维艺术上的成熟,不是在抗俗的狷介中形成,而是在敏锐地感受时代风尚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这一点,从他早年的创作特点,就可以略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