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饮酒二十首(选四)

结庐在人境结庐:构筑住所。,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心怀高远。偏:偏僻,寂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江西庐山,古称南障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组诗原有序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从中可知诗非作于一时,但都是酒后真言;而其借饮酒为名,也有避嫌寄托和“醉翁之意不在酒”之意。在原集中,这首排位第五的诗最负盛名。其原因自然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有关,但更主要的,则在于全诗有一种远离尘嚣、融入自然的理趣,让当时的诗人和后世的读者无不为之沉醉。既然居住在人间,怎么会没有车马的喧闹?诗人的回答是“心远地自偏”,也就是说,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会因主观心境的不同而产生完全相反的变易;而心境的平静与净化,也在山花人鸟的和谐相处中得以真正实现,这又是外化的语言所难以表达的。诗中景物情理水乳交融,有神无迹,所以前人说“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兴会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远矣”(温汝能《陶诗汇评》卷三)。又宋人王安石极叹赏此诗,谓“结庐”四句自诗人以来无之(见《南濠诗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倒裳:指过于急切,穿倒了衣裳。

问子为谁与子:指敲门的老农。,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壶浆:用壶盛酒。见候:前来问候。,疑我与时乖疑:怪。与时乖:与世不合。

缕茅檐下繿缕:即“褴缕”,楚地方言,谓衣服破烂。,未足为高栖高栖:适意的隐居。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汩其泥:搅浑泥水。意谓同流合污。二句用《楚辞·渔父》“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语意。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禀气:生性。寡所谐:很少与人合得来。

纡辔诚可学纡辔:回车,指改变本意。,违己讵非迷讵:岂。迷:糊涂。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大约诗人在隐居躬耕期间,生活简朴清贫,时有亲朋故旧前来劝他出去谋个一官半职。对于他们的这种好心劝说,诗人在领受之余又感到难以从命。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愿,他在诗中特意设计了一个田父带着酒壶前来问候,并劝他与世俗同尘的情节,以此坦陈初衷不可违的心迹。全诗夹叙夹议,托为问答,在表现形式上有类于屈原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交谈。尤其是最后四句,一开一合,抑扬顿挫;结句更是说得斩钉截铁,不可动摇。在二十首《饮酒》诗中,这是第九首。元好问有《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谓“君看陶集中,《饮酒》与《归田》。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便是对这组诗的由衷赞美。

少年罕人事罕人事:指很少与世人交往。,游好在六经游好:留连爱好。六经:指《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行行向不惑行行:渐渐。不惑:指四十岁。语本《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固穷节:安贫乐道的节操。,饥寒饱所更饱所更:多次经历。

弊庐交悲风交:承受。悲风:凄厉的冷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褐:粗布短衣。,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知赏博学贫居的张仲蔚(见《高士传》)。诗言“孟公不在兹”,暗示自己的处境与张仲蔚相似,却又无赏知之人。,终以翳吾情翳(yì):遮蔽。

古代文人,最重立身处世的名节;何况到了将近不惑之年,更会对自己的一生追求进行认真的回顾与审视。这首诗即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当时的心态。前四句说自己少年时代爱好阅读儒家经典,可年将四十,依然一事无成。虽一笔带过,对原因语焉不详,但读者仍可由此深感诗人原有抱负却未能实现的莫大遗憾。中四句状写中年穷困情形,弊庐荒草,饥寒更迭。一个“竟”字既上承难言的遗憾,又下启后文的描述:不仅事业无成,而且生计维艰。后四句就作诗时的现状落笔,漫漫长夜,鸡不肯鸣,有谁能像当年刘龚了解张仲蔚那样,来了解我一介布衣心中的感情呢?透过平淡朴实的语言,一种有负平生壮志的憾恨涌突而出。前人但知其有托而逃,实不知其因何而逃和既逃的不平之意,难怪诗人在当时就有知音何在的感叹了。朱熹曾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朱子语类》卷一三六)观此诗益信。

羲农去我久羲、农:伏羲氏和神农氏,传说中的两个上古帝王。,举世少复真真:淳朴自然。

汲汲鲁中叟汲汲:迫切勤劳貌。鲁中叟:指春秋鲁国人孔子。,弥缝使其淳弥缝:弥合修补。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凤鸟二句:孔子曾叹息象征太平盛世的“凤鸟不至”,大力倡导“克己复礼”,并悉心整理诗乐,使“《雅》、《颂》各得其所”(见《论语·子罕》及《史记·孔子世家》)。

洙泗辍微响洙、泗:孔子故乡山东曲阜的两条水名,孔子曾在此设教讲学。辍:停止。微响:指精妙的言论。,漂流逮狂秦漂流:指时光流逝。逮:至。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诗书二句:指秦始皇下令收缴诗书百家之言并付之一炬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区区二句:指汉初诸儒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曾传授《诗》、《书》事。

如何绝世下绝世:指灭绝的汉代。,六籍无一亲六籍:即《诗》、《书》等六部儒家典籍。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问津:孔子曾使子路问津于躬耕的长沮、桀溺,此以沮、溺自况,并叹世无孔子之徒。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头上巾:晋时儒生所戴方巾。史载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宋书》本传)。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如果说桃花源是诗人笔下对理想社会的艺术创造,那么作为《饮酒》二十首最后一篇的这首诗,便可以说是对远古淳真理性的倾心呼唤。

也许是看多了当世无穷的争斗和虚伪奸诈,诗人在许多诗篇中都写下了对淳对真的热切期盼。此诗也是这样,从远去的伏羲、神农氏时代写起,经过春秋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克己复礼、秦代焚烧诗书的暴政、汉代儒生对经书的群起修复,直到诗人所处晋末不亲六籍的浇漓时风,对此诗人不禁感慨系之,因而只能用一醉方休的办法来浇释胸中郁积的块垒。在这里,诗人把远古的淳真与儒家学说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作深入探求后得出的看法,也是诗人用以对比当世的巧伪、支撑精神追求的人生信念。其借饮酒出之,并以“但恨多谬误”自谦,以“君当恕醉人”避嫌,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思想文化的混乱。诗人这么说,实出于迫不得已。对此前人曾指出:“此首盖以举世少真,而己独一人任真,如鲁哀公云‘以鲁国而止有儒一人’也。”又说:“经所以载道也,达道则无苟妄,而无不任真矣,故归宿孔子及诸儒。言己非徒独自任真,亦欲弥缝斯世,此陶公绝大本量处,非他诗人所能及。故此篇义理可以冠集。”(《昭昧詹言》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