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印文明:中国古代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西夏文印本中的“八分书”

“八分书”是汉代隶书的一种书体,是在汉隶的基础上经过美化装饰后的艺术字体。秦代,人们为了书写更加方便快捷,简化了篆书的写法,把篆书的圆转笔画变成了方折笔画,把象形文字笔画化,使文字具有了艺术价值。西汉时的隶书笔画更加简化,完全脱离了小篆的影响。到了东汉,隶书出现了捺笔有挑势的“波磔”笔画,人们把这种带有明显“波磔”特征的隶书称为“八分书”“分书”或“分隶”。“八分书”流行于东汉魏晋时期,据说由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创制。《古今法书苑》引蔡文姬说:“臣父(蔡邕)造八分,割程隶(程邈隶书)八分取二分,去李篆(李斯小篆)二分取八分,是为八分书。”(明)王世贞.古今法书苑,

学者郑彦卿对“八分书”曾有论述:“隶书在完成了对篆书的改造以后,逐渐形成了抑制直画而放纵波画之势,向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横撇捺三种笔画逐渐约定俗成地形成在落笔约过全画三分之一长度以后顿笔,越顿越肥,结字笔画上边齐平,下边向上微斜,有时略高。横捺呈微波起伏之势。长画末端多用挑法,笔画形态方笔渐多最终形成八分笔法。”郑彦卿.试论八分书的形成和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11(2):133—136.

“八分书”是有“挑脚”的隶书,是隶书成熟发展的表现形式,它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捺画,笔画的波磔挑法大量使用;另外由于笔的改进和纸的发明,书写时可以不受竹木简牍尺寸的限制,字体逐渐由瘦长繁复向扁平方正简约方向发展,具有严整雄阔、饱满厚实、古雅朴拙的特点,字体更加美化,更具有装饰性。东汉隶书的代表作品《曹全碑》(图版1),书法工整精细,运笔劲健有骨力,结构舒展,秀美灵动,充分展示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东汉隶书的另一典范之作《乙瑛碑》(图版2),法度谨严,方正沉厚,骨肉匀适,用笔宛转,结体俏丽,很得历代书法家赞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隶书结构的改变,提高了书写速度和效率,为后来楷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图版1 东汉隶书·曹全碑(网上资料)

图版2 东汉隶书·乙瑛碑(网上资料)

李元昊重视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建国之前,就仿汉字创制了“字形方整类八分”的西夏文字。西夏文书体和汉字一样,也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传世的西夏文文献中,发现了大量优秀的西夏文楷书、行书和草书作品,西夏文篆书作品则仅见于西夏碑刻和印章、符牌(图版3、4、5、6、7)。

图版3 国家图书馆藏写本行书《大般若经》

图版4 甘肃省博物馆藏写本楷书

图版5 国家图书馆藏刻本楷书《佛母出生三法藏经》

图版6 俄罗斯藏写本草书《孝经传》

图版7 武威藏《西夏碑》篆书碑额

目前还没有发现典型的西夏文隶书作品,因此,西夏文隶书不被研究者重视,或者将楷、隶当作同一种书体。我国清代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罗福苌在《西夏国书略说》中论述:“《宋史》‘蕃书字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此谓楷书也,今传世石刻及《掌中珠》佛经等是。”吴天墀.西夏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54.原文见罗福苌.待时轩丛刊(第五册).吴天墀先生也认为,“西夏字流传至今的绝大多数都是楷书,它是仿照汉字的楷书制造的。”吴天墀.西夏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54.

事实上,从文献记载可知,李元昊创制的“类八分”的西夏文字,是隶书书体,而且是有别于楷书的隶书书体。

《宋史·夏国传》:“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又若符篆,教国人用以纪事。”(元)脱脱等.宋史·夏国传[M].卷四八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

《西夏书事》:“元昊善绘画,明律法,通蕃汉文字,能创制物始。尝以己意造蕃书,令谟宁令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体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用以纪事。”(清)吴广成.西夏书事[M].卷一二.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143.

《西夏书事》:“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于是立蕃字、汉字二院。汉习正草,番兼篆隶,其秩与唐宋翰林等。汉字掌中国往来表奏,中书汉字,旁以蕃书并列;番字掌西蕃、回鹘、张掖、交河一切文字,并用新制国字,仍以各国蕃字副之。以国字在诸字之右,故蕃字院特重。”(清)吴广成.西夏书事[M].卷一二.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147.

从文献记载可知,李元昊创制了“字形方整体类八分”的西夏文字后,为了推行西夏文字,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又设立蕃、汉二字院,并规定“汉习正草,番兼篆隶”。这一记载,明确了楷书和“八分”隶书的不同。

关于西夏文的特点,史金波先生曾有论述:“西夏文形式与汉字相近,由横、竖、撇、点、捺、拐、拐钩等笔画构成,斜笔较多,一般四角饱满,字体匀称。”史金波.西夏文教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8.与汉文相比,西夏文的特点是斜笔多,撇笔和捺笔丰富,且“画颇重复”,西夏文的这些特点,正符合了汉字“八分书”书写时的规律和特点。西夏文笔画繁复,特别是撇、竖、横等笔画,多有重复,形成了西夏文方正饱满的特点(图版8)。西夏文多撇笔和捺笔,在书写时左右开张,挥洒自如,左边撇笔行如曲波,右边捺笔笔锋开张,“波磔”特点颇为显著,增强了文字的动感和张力(图版9)。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夏文中没有“竖钩”笔画,而这是只有在汉字隶书中才有的特征。

图版8 国家图书馆藏泥活字《华严经》

图版9 宁夏藏木活字《华严经》

具有“八分书”特点的西夏文字,用笔端庄凝重,笔意分明,波磔丰肥,结构宽扁,字体饱满端庄,重心安稳,形态舒和,方劲古拙。这种形体优美的西夏文隶书字体,自创制以来就受到西夏书法家的钟爱。文献记载:“遵顼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清]吴广成.西夏书事[M].卷三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461.李遵顼是西夏后期的神宗皇帝,继位前曾在西夏廷试进士中获得唱名第一,他是非常喜爱并擅长书写隶书的西夏书法家之一。至于存世的西夏文隶书书法难得一见,或者是因为有宋以来,隶书书法备受冷落得不到文人和社会重视,进而影响了西夏。或者是因为西夏政府为了迅速传播民族文化,推广使用了标准化的西夏文楷书的缘故。就像西夏文篆书仅见于碑刻、印章中一样,西夏文隶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也仅限于少数书法爱好者书写,或者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被借鉴使用。而这个特定的环境,应该就是印刷行业。西夏文活字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图版10)和《大方广佛华严经》(图版11),尽管因为出自不同的书写者和雕刻者而每个字的字体大小、笔画粗细有所差别,但通篇字体笔力端劲,笔画或方折雄阔,或左撇右挑,形体宽扁,端庄方整,古朴浑厚,整体规范和谐,具有典型的隶书“八分书”意象。

图版10 甘肃省博物馆藏木活字《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图版11 国家图书馆藏木活字《大方广佛华严经》

为了快速传播文化知识,满足社会对书籍的需要,西夏很快便借鉴使用了中原汉族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西夏文字的印刷出版。西夏文印本中的文字,已经是标准化了的、经过了装饰的楷书,但从中依然可见浓厚的隶书“八分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