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音乐作品的类别
他律论、自律论、主客体同构论有所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三种观点所针对的音乐作品其实是各有所指的,脱离了作品类别抽象讨论审美观点也就难免出现分歧和论争了。
音乐作品一般分为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两大类。声乐作品是人声歌唱的音乐,一般有着具体的歌词内容,声乐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内容认知比较容易,所以,深度音乐审美未将其列为主要的审美对象。
器乐作品是乐器演奏的音乐,一般分为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两大类。
标题音乐指的是音乐作品有一个具体的文字性的曲名,用以表示乐曲的大体内容,曲作者通常按照标题的内容组织音乐的材料,演奏者也按照标题的内容选择演奏方式,音乐作品的接受者同样也是按照标题提供的情节、画面、情感、哲理框架或类别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和内容的认知。
标题音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西周年间(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有了标题性的音乐作品,如《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所谓六代乐舞,随后还出现了很多标题性的器乐曲,如《高山》《流水》《幽兰》《胡笳十八拍》《聂政刺韩王》《海青拿天鹅》等等。
“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一词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1811—1886)首先提出来的。标题音乐是作曲家有机吸收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材料,通过音乐的模仿、象征、暗示、表情等表达方式形成的新的音乐形式。运用自然音响对应性的特点,模拟自然音响以表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着的景色、画面、现象;运用语言和语调的语义性特点,模仿语言、语调音响以表现特定人物性格,表述矛盾冲突,抒发情绪情感;运用逻辑推理的阶段性、过程性、规律性的特点,模拟理性认知的过程以表达哲理性的认知和哲理性的表达。标题音乐的出现,极大提高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促进了作曲技术和演奏技术的提高,也促进了音乐欣赏与审美的发展。
但是,并非所有的有标题的音乐作品就是标题音乐,如中国的音乐作品《梅花三弄》《二泉映月》;西方音乐作品如海顿的交响曲《时钟》《惊愕》,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热情》等等;虽然这些作品的标题都比较具体,但是,这些标题都是后加的,尤其是中国音乐有大量的曲牌音乐,如《耍孩儿》《蝶恋花》《大开门》等,这些音乐曲牌虽然也都有具体而又明确的标题,但音乐和标题之间已经没有了必然的联系,这些标题更像是给这些作品以富有诗意的作品编号而已,切不可望文生义。
西方音乐的标题音乐大约始自古典主义时期,在巴赫《送兄远行随想曲》、维瓦尔弟《四季》等器乐作品中都出现过标题音乐描写性和象征性因素的使用。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出现,追求自由、崇尚个人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浪漫主义音乐中强调音乐的表情意义,将抒情和情感的因素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更多地追求自由、运动、激情,寻求更多的变化、对比、戏剧性的冲突及多种情绪的极端化。为更好的表现感情,音乐敞开了自己的大门,与文学、戏剧、美术等艺术密切联系,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在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中,标题音乐得到了长足发展。浪漫主义作曲家在创作中认为古典主义的均衡、秩序、约束、理性令人难以接受,传统的音乐语言不能完全体现他们内心所要表现的内容,他们为了表达对生活的情感,抒发对宇宙间自然万物和现象的主观情感,把人类最富有个性的细微情感甚至瞬间感觉通过音乐展现出来,借助于戏剧、诗歌等文学艺术的形象来寻求音乐之外的意义,从而提高了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标题音乐是李斯特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他曾说:“标题音乐可以不再让欣赏者们随意猜测,以免与作曲家的原意造成不统一的错误理解;标题音乐在标题上已把含义作较明确的提示。”
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为标题音乐的写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田园交响曲》是最早的标题交响曲之一,为以后作曲家的创作构思产生了重要影响。贝多芬不仅以“田园”为标题构思整部作品,而且为五个乐章拟写了五个具有解说词性质的小标题:
第一乐章 初见乡村景色时的愉快
第二乐章 溪旁景色
第三乐章 乡民的欢乐聚会
第四乐章 雷电——暴风雨
第五乐章 牧歌——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激心情
柏辽兹是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创导者,他把文学性情节和戏剧性构思用于交响曲的创作,推动了标题音乐创作的发展。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有一个情节性的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把自己的爱情经历写进交响曲。柏辽兹爱上了一个戏剧演员,遭到拒绝后被一种强烈而又无法抗拒的痛苦所困扰,就把文学和音乐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固定乐思”的手法为标题音乐提供最宝贵的经验。柏辽兹的创举体现在全曲前写有一段文字:“一个具有病态的敏感并富于幻想的青年音乐家,由于失恋在绝望中吞服鸦片自杀,但因服用剂量不足未能丧命陷入沉睡之中,在梦境中出现奇异的幻想。他的感觉、情绪、记忆在脑海中变成了音乐意象和构思,他所爱的女人化为一个旋律,一支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在《幻想交响曲》中代表恋人的固定乐思,它在各乐章以不同的面貌和性格出现:
第一乐章 梦幻热情
第二乐章 舞会
第三乐章 田园景色
第四乐章 赴刑进行曲
第五乐章 魔鬼夜宴的梦
《幻想交响曲》开辟了标题音乐创作的新领域,柏辽兹以后的浪漫派作家相继运用固定乐思手法创作了大量标题音乐作品。
深受柏辽兹影响的李斯特把标题音乐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首先提出了“标题音乐”的概念,并首创了交响诗——单乐章标题交响曲这一体裁,把传统交响曲四乐章结构浓缩于一贯到底的单乐章结构中,主题动机的发展变化、曲式的自由处理都服从于对文学内容的整体理解。这类作品不严格遵循古典结构,标题含有诗意。他作有十三首交响诗,如《前奏曲》《普罗米修斯》《塔索》等,内容大多取材于诗歌、戏剧、绘画,表现某种思想意向,突出的主题往往是人生的苦难、思索与奋斗。
瓦格纳将标题音乐推向了顶峰,他宣称自己的歌剧是诗歌、戏剧、美术、音乐高度结合的乐剧,主张在这个最高的“综合艺术品”中音乐只是手段,戏剧才是目的,最能体现他乐剧理论的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他的歌剧音乐写作中,加强了管弦乐队的表现力,管弦乐被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音乐有很强的交响性;并大量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瓦格纳所写的主导动机有很强的概括性,由于音乐与其他艺术相联系使得他的歌剧具有独特的美感,音乐形象更加具体、生动、鲜明。
标题音乐是一种较具体的音乐形式,它极大的促进了音乐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发展,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扩大了音乐的表现范围,成为世界各国作曲家创作的重要领域。标题音乐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对我国作曲家的影响很大。标题音乐在中国现代器乐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交响诗《黄鹤的故事》(施咏康作曲)、《嘎达梅林》(辛沪光作曲)、《人民英雄纪念碑》(瞿维作曲),音乐会序曲《红旗颂》(吕其明作曲)、《春祭》(黄安伦作曲),标题交响曲《抗日战争》(王云阶作曲)、《长征》(丁善德作曲)、《在烈火中永生》(罗忠镕作曲),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作曲)、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吴祖强等作曲)都属这类标题音乐。
无标题音乐(absolute music)指不借助任何文字性的手段,只是以音乐自身来抒发情感的“纯”音乐形式。相对于标题音乐来说,无标题音乐最大的特征就是没有明确的标题性文字,如《第几交响曲》《第几奏鸣曲》《第几弦乐四重奏》等,这些曲名与内容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人们称这些音乐作品为无标题音乐。
无标题音乐的倡导者认为无标题音乐可以更好地反映音乐的内涵,不同的人听到一首无标题的乐曲,所感受的心理内容是大不一样的。无标题音乐作品没有指示乐曲具体内容的文字标题,而只用作品的体裁名称如:“奏鸣曲”“赋格”“变奏曲”“前奏曲”“练习曲”“小步舞曲”等作为曲名。为了解决由于同名乐曲很多,必须有所区别的问题,就加上乐曲的调名,例如“C大调奏鸣曲”“e小调交响曲”,或者再加上作者创作此种体裁的作品的编号,例如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肖邦的《夜曲——作品第九号之二》等。
无标题音乐的美体现的是一种纯粹的抒情美,它不受标题文字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抒情性可以表达作曲家的任何一种内心体验,如悲伤、欢乐及对现实的看法等。无标题音乐与标题音乐不同的是它表现的是一种概括性的情感。如柴科夫斯基在谈到他的无标题音乐创作时说:“这是纯粹的抒情过程,是用音乐来倾诉激动的心灵,从本质来说,内心的感受借音响而流露,就像抒情诗人以诗句抒怀一样。”也正是由于没有明确的标题,听众在欣赏音乐时,能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
无标题音乐所采用的题材更多的是作曲家对人生或某一事物概括的想法,它不以表达某一特定的人物、事件为题材和内容,音乐不具有描绘性的情节。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总体上表现的是贝多芬失聪后,与病魔抗争,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再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合唱》,它取材于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它更多的是表达贝多芬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种希望人类和谐存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表达。此类作品与标题音乐不同的情感体验就在于此,听赏者始终被这一核心主题所打动,使他们的情感在最后一刻完全被释放出来。另外,虽然有些作曲家的作品是被某一种具体事物所打动而创作的,但其目的主要还是以音乐本身来抒发情感,更多的是表达一种富有概括性的情感。因此,此类作品仍然属于无标题音乐。
无标题音乐的表达形式通常严格遵循音乐形式美的规律,以纯粹的内心情感表达,形成情感和形式的完美统一体,不像标题音乐那样需要根据题材内容来构思作品的结构。如巴赫的《创意曲》,鲜明、生动的主题是全曲的核心,它随着不断变化的乐曲形式发展变化着,无论是答题还是对题,它都将全曲紧密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严密的形式美感。再如古典主义时期确立的奏鸣曲式原则,它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组成,主副部之间的调性对比、音乐速度对比、织体对比、和声的进行等都有一定的原则,这种对比使乐曲达到了一种平衡的形式美感。无标题音乐本身这种独特的形式美也同样能给听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无标题音乐在创作时,作曲家没有用音乐来反映客观现实的意图,而只求通过音乐艺术来抒发某种主观情绪,表现某种精神意境,甚至主要着重音乐艺术本身的音响美和形式美的追求与体裁风格特征的体现。因此很难加上名副其实的文字标题。有的作者不愿借助于文字标题来说明乐曲的内容,而只希望欣赏者自己去心领神会。所以只以曲式名称或音乐体裁的名称作为曲名,而不设标题。
标题音乐与无标题音乐在音乐表现要素、曲式结构、内容题材方面有明显区别,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标题音乐的首要标准是看作品是否表现文学性、绘画性内容。标题音乐与文学、绘画联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作品内容直接取材于文学或绘画,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乐《天方夜谭》、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斯美塔那的交响诗组曲《我的祖国》;二是音乐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或进行风景描绘,如柏辽兹的交响乐《幻想交响曲》、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标题音乐的标题一般为作者所加,标题与音乐有紧密联系,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概括,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