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1](节选) 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曾参与修订《太初历》,除《史记》外,还著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2],贫无行[3],不得推择为吏[4],又不能治生商贾[5]。常从人寄食饮[6],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7]。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8],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9]。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10],吾哀王孙而进食[11],岂望报乎!”
【注释】
[1]淮阴:秦县名,在今江苏省淮安县。[2]始:等于说当初。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3]无行:品行不好。[4]推择:推举选用。[5]治生商贾:以做生意维持生计。[6]常:通尝。[7]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室内床上吃掉。蓐:草席。[8]母:对老年妇女尊称。漂:在水里冲洗丝棉之类。[9]大意是连续几十天直到漂絮工作完毕。竟:到底、完毕。[10]食,使动用法。自食,等于说自己养活自己。[11]哀:可怜。王孙:公子,少年。对年轻人敬称。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12],好带刀剑,中情怯耳[13]。”众辱之曰[14]:“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15]。”于是信孰视之[16],俛出袴下,蒲伏[17]。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18],信杖剑从之,居麾下[19],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20],羽以为郎中[21]。数以策干项羽[22],羽不用。汉王之入蜀[23],信亡楚归汉[24],未得知名,为连敖[25]。坐法当斩[26],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27]?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28],上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
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29]:“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30],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31],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閒[32]。”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33],贵乃不可言。”……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34],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鄉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35]。”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项王亡将锺离眜家在伊庐[36],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37],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注释】
[12]若:你。[13]中情:内心。怯:勇的反义词。[14]众辱:当众污辱。[15]袴:通“胯”,两腿间。[16]孰视:即熟视,意思是用眼睛盯着(他)很久。[17]蒲伏:同“匍匐”,在地上爬行。[18]项梁:秦末起义将领之一,与侄子项羽起兵吴中,立孙心为楚怀王,自号武信君,屡败秦军,后被秦将章邯所杀。[19]麾(huī)下:帅旗之下,即部下。军中指挥作战的旗子。[20]项羽:项梁的侄子,名籍,项梁死后,项羽为诸侯上将军,统率各路义军,大破秦军,杀秦降王子婴,分封天下,自号“西楚霸王”。后来与刘邦争天下,被刘邦打败,自杀。[21]郎中:负责守卫的小官。[22]干:求取。[23]汉王:即汉高祖刘邦。项羽分封天下,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24]亡楚:从楚逃出。[25]连敖:楚官名。[26]坐法:因犯法而获罪。[27]上:皇上。此实指汉王刘邦。此时刘邦尚未一统天下,不该称“上”,应改为“王”。以下多处如此。[28]拜:授官,即任命。[29]借着给韩信相面机会来劝说韩信。相人:给人看相。[30]骨法:骨相,骨格。[31]参:参验,考察。[32]愿少閒:希望周围的人暂时回避。閒,间隙。[33]背:双关语,明说后背,暗指背叛。[34]死人之事:为人家的事而死。[35]卒:终,完。为德不卒:做好事有绐无终。[36]锺离眜:锺离是复姓。伊庐:在今江苏新海连市附近。[37]巡狩:天子亲往诸侯境内巡视。天子所至,诸侯都要来朝见。
……
陈豨拜为钜鹿守[38],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39],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40];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41],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42],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43],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44],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45],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46],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47]:“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48]。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49],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50]。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51],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52],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尧[53],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54],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55]。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56]。”乃释通之罪。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57],令其旁可置万家[58]。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59],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60]。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61],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注释】
[38]陈豨:汉将,汉建国后曾屡随刘邦平定叛乱,后为刘邦所疑,于是反,最后被杀。守:郡守。[39]辟:避,使动用法。[40]钜鹿北控燕代,当时驻有重兵,所以韩信这样说。[41]畔:同“叛”,背叛。[42]中:指京城中。从中起:即起兵作内应。[43]弟:通“第”。但:只管。[44]徒:罪犯。奴:奴隶。官徒奴:没入官的徒奴。[45]党:通“傥”,倘若,万一。就:等于说来。[46]得:这里指擒获。[47]绐:欺骗。[48]长乐:汉宫名。钟室:挂钟(乐器)的屋子。[49]儿女子:妇人小子,指吕后与太子。[50]夷: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51]纲维:比喻国家的法度。[52]鹿:比喻帝位。[53]蹠:通跖,即历史上的盗跖。[54]锐:利,使动用法。精:指纯铁。锋:利刃。这里是说武器。[55]顾:但,只不过。[56]释:解除,等于说赦。[57]营:求。[58]这是想用将来的万户守冢。[59]庶几:差不多。[60]血食:指得到享祭。[61]集:和,指太平。
提示与练习
一、本篇出自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第九十二卷。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韩信一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司马迁在文中注入了无限同情和感慨。
二、本文只选取乞食漂母、胯下之辱、去楚投汉、蒯通策反、韩信被杀等章节。删掉的部分是:他登坛拜将后与刘邦的一篇宏论,使韩信崭露头角,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胸襟。井陉一战正面表现了卓绝而奇特的军事才能。他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说:“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旗,立汉赤帜。”并传令今日破赵会餐,仗还没打就预料必胜。他不仅具体布置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难怪将士们都不相信。接着他又派出万人的先锋队,“出,背水阵”。显然万人的先锋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兵书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而大笑”。随后竖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然而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功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旗弃鼓,等到他的骑兵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换上汉军赤帜后,韩信率众拼死反扑,迫使赵军想退回营垒,“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诚如韩信所说:“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正是韩信知己知彼,据实灵活地运用战策的结果,足见其胸中韬略之一斑了。潍水之战,着墨虽少,却表现了韩信的智慧。龙且不听进谏,倨傲而又刚愎自用,进兵与韩信夹潍水布阵,韩信“壅水上流,引军半至,击龙且,佯不胜,还走。”等到龙且率军渡水,追韩信时,“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使得龙且军大半淹死水中,激烈的战斗中杀死龙且。韩信总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作战部署,让敌方作出错误的判断,以智取胜。刘邦见到韩信请求为假齐王的上书时,骂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用脚踩他以示意时,他突然醒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这一戏剧性的细节描写生动而又风趣地把刘邦不拘礼节、流氓成性,和韩信头脑绝顶聪明、灵活,以及他随机应变的能力、情态都画活了。
三、本文采取故事化写法,善于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形象,而且个性鲜明。
四、分析韩信人物形象。
五、司马迁对韩信持怎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