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1]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注释】
[1]蒿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是挽歌,古辞尚存,言人死魂魄归于蒿里。曹操此作,以古题写时事,为当时实录。
关东有义士[2],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3]。军合力不齐[4],踌躇而雁行[5]。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6]。淮南弟称号[7],刻玺于北方[8]。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9]。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10],念之断人肠。
【注释】
[2]关东:指函谷关以东。义士:指起兵攻讨董卓的诸将领。[3]“初期”二句:意思是说本来希望会合兵力,同心协力讨伐董卓,像刘邦、项羽那样攻打咸阳。盟津,即孟津,在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与八百诸侯在此会盟。乃心,其心。咸阳,秦的国都,在今陕西咸阳东。[4]力不齐:指各路人马力量不能合一。[5]踌躇:犹豫不前。雁行(hánɡ):雁飞时结成小队,比喻各路人马依次排列,不肯前进。[6]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ánɡ):自相残杀。[7]“淮南”句:指袁绍的从弟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在寿春称帝一事。[8]“刻玺(xǐ)”句:指袁绍于初平二年(191)谋立刘虞为天子,私刻金印。玺,皇帝的印章。[9]“铠甲”二句:意思是长年战争,百姓差不多死光了。[10]生民:人民。遗:剩下。
提示与练习
一、曹操诗歌继承并发扬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始创的“以古题写时事”的诗风对后世诗人有深远的影响。此诗作于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之时,叙述诸将领的争权夺利,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伤。
二、诗最后六句,真实描绘了汉末动乱,感触极深,感情沉痛,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本诗语言简练朴素,笔力雄浑苍劲;运用白描手法既真实又具概括性,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四、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