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单元 先秦部分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指的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帝国之前的历史时期。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经典作品: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充满了楚地浪漫主义气息的《楚辞》,有成为后来的历史小说、戏剧题材来源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诸子散文,等等。这些经典之作,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诗经》是可靠的文献资料,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内容:歌颂周王室祖先的功德,再现当时农业生产情况,如《周颂》《七月》等;揭露讽刺统治者,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如《硕鼠》《采薇》等;在动乱的年代,劳役、兵役给百姓带来痛苦和灾难,如《君子于役》《鸨羽》;叙写爱情婚姻,如《将仲子》《氓》《木瓜》等。《诗经》中这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从民间到宫庭发展阶段的完成。

《楚辞》是以楚人屈原为代表在楚民歌基础上发展创造的一种新诗体——“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屈原也就自然成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人大胆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事实、自然现象与自身经历,创造出一个神奇瑰丽的幻想精神世界。这与楚国文化传统是不可分的。楚国巫风盛行,民间多祭祀。《九歌》十一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崇敬英烈的思想感情。《九章》九篇,其中的《哀郢》《涉江》《橘颂》《惜诵》等,贯穿诗人爱国之思和悲愤之情,以及高洁品性。《楚辞》标志着我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里程碑,与《诗经》一道,成为我国文学的两大源头。

历史散文,记载历史兴亡之迹称历史散文。历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奠基意义的历史文献汇编,自殷盘庚始,至秦穆公止。其内容是商、周天子对臣下的演讲、训词、命令、誓言等,也有大臣告上的谋议和规劝。以记言为主,间亦记事,初具散文规模。《春秋》据传为孔子编著的,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间的大事,以鲁为本位。从儒家思想出发,以定名等级为评论标准,而又欲为尊者讳,因此往往以曲笔表明自己的爱憎,这就是“春秋笔法”“微言大意”。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解释《春秋》的著作,传说为春秋史官左丘明所撰。编年之始与《春秋》相同,唯讫年(前464)比《春秋》多七十年。《左传》以记言为主,最吸引人的篇章是对战争的描写,如秦晋韩之战、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等。《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及其活动。它吸取《左传》《国语》的技巧而又有所发展,具有相当的文学性。

诸子散文,宣传哲学或政治主张的称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全书语言浅显,接近当时口语。《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语言质朴,缺少文采,但层次分明,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第二阶段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是对话体,极富论辩性。《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第三阶段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与其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