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比英明的决策
康熙的伟大历史功绩之一,是收复了我国美丽的宝岛台湾。从此,台湾回归中华版图,永不分离……
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今日中国的版图好似一只昂首东方的“雄鸡”,而台湾岛和海南岛就如雄鸡的两只粗壮有力的脚,支撑起了雄鸡的整个身躯。因此,如果说康熙是一位英明的皇帝的话,收复台湾并将之纳入中华版图就是他无数个英明决策中至为耀眼的一个,也显示出了一个顶尖政治家能见人所未见的政治素质。
宝岛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与大陆福建省相对,其名称在中国历史上屡有变化,最初叫琉球,明万历时始称台湾。整个岛富饶美丽。岛上的人民,多数是福建人的后裔。
16世纪,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被发现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掠夺,侵占领土。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侵占中国澎湖列岛的荷兰侵略者被明军驱逐后,余众两千余人逃往台湾,在台南台江登陆,并修筑台湾城(今台南市西安平港)、赤嵌楼(今台南市镇北坊)等城堡。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军在淡水(今新竹)击败西班牙军队后,迫使西班牙殖民势力从台北地区撤出,从而独霸台湾全岛。荷兰殖民者的残暴统治,激发了台湾和大陆人民反抗侵略、收复台湾的决心和勇气。
这时,明将郑成功顺应人民要求,决意收复台湾。
郑成功,幼名福松。其父是曾做过海盗的南明水师将领郑芝龙,母亲则是出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的田川氏,郑成功本人也出生于母亲的故乡平户,6岁时被父亲接往福建老家,后被送往金陵求学。
郑成功从小聪慧地过人,15岁时就考取了秀才。后来南明隆武帝在福州即位,郑成功跟着父亲去朝见。隆武帝一见郑成功,十分喜爱,就赐他国姓朱,并封他为招讨大将军。
郑成功23岁那年,清军攻入福建。他的父亲郑芝龙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则坚决反对。他和叔父郑芝豹再三苦劝无效,只好带着少数志同道合的将士出走厦门,在水上组织起了一支抗清义军。
此后,郑成功多次进军长江沿岸。在战争中,他深深感到自己的地盘太小,要长期抗清,非得找个大一点的地方做根据地不可,于是他决定渡海去台湾。恰好这时,台湾来了一个人,要见郑成功。
来的这个人叫何斌,是台湾居民,因不堪忍受荷兰殖民者的统治而来到大陆。
何斌见到郑成功后,长跪不起,流着泪请他救救台湾百姓,还把一张亲手绘制的台湾地图送给了郑成功,并向他详细地说明了台湾水路变化和荷兰人的设防情况。郑成功听了何斌这番话后,心中更加坚定了赶走外国侵略者、收复台湾的念头。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大军两万五千多人、舰船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来到台湾西南部的禾寮港。此地地势险要,荷兰殖民者在这里设置了许多炮台。郑成功在敌人的严密防守下,率军强行登陆。上岸后,郑成功军受到台湾人民的热情欢迎,在他们的支持下,大败荷军,将其压迫在赤嵌城和台湾城两个据点内。
郑成功对殖民者提出严重警告,责令他们投降。但荷兰殖民者以十万银子的犒赏作为交换条件,请求郑成功退兵,被郑成功严词拒绝。六月,郑成功的军队攻下了赤嵌城,迅速控制了台湾全境。
荷兰殖民者退守台湾城后,倚仗粮草充裕,意欲固守城池,等待外援。荷兰舰队也多次从海上进攻郑成功。郑成功一方面采取了长期围困的战术,围城达九个月之久;另一方面率领英勇水师,在台湾人民的配合下,同荷兰侵略者展开了激烈海战,给他们以毁灭性的打击。
康熙元年(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荷军统帅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带领残兵狼狈从台湾退走,台湾光复。
之后,郑氏家族就在台湾居于统治地位。郑成功病逝后,其子郑经继承了领导权。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死后,其部将冯锡范等杀死了郑氏的继承人,改立郑经次子郑克塽继承王位。郑克塽年幼,成为冯锡范的傀儡。由此,台湾出现了内乱。在此情况下,康熙决心为了国家统一收复台湾。次年六月,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主管收复台湾战事。
施琅,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部下骁将,顺治二年(1645年)十一月,随郑芝龙降清。因坚决不从郑成功抗清,他的父亲、兄弟和儿子都被郑成功所杀。康熙元年,施琅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提督。他自幼生长海上,深悉水性及郑氏情形,一贯主张以武力围剿郑氏,攻取台湾。他曾经于康熙初年上书,要求武力收复台湾,但是鉴于当时的条件还不成熟,他的建议被否决。“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决计武力收复台湾,便启用施琅并给予大力支持。
施琅为了能在征剿过程中加强与皇帝的联系,题请皇帝侍卫吴启爵“随征台湾”。兵部不准。康熙特批:“爵在京不过一侍卫,有何用处?若发往福建,依施琅所请行。”施琅,深知吴启爵受皇帝信任,请他随征,无异于钦差大臣。后来吴启爵在关键时刻往来于福建与北京,呈报前线情况,传达皇帝指示,对统一台湾起了重要作用。
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两万攻打澎湖,一战而克,大获全胜。郑军两万士卒、上百只战舰全部被击溃,守将刘国轩遁归台湾。澎湖一破,台湾震慑。郑克塽、冯锡范、刘国轩等见大势已去,人心瓦解,台湾不能固守,即表示愿降。施琅入台受降,郑克塽亲率刘国轩、冯锡范等重要文武官员,齐集海边,列队恭迎王师,然后会见于天妃宫。施琅当众宣读皇帝赦免他们的诏书。郑克塽等遥向北京叩头谢恩。
施琅入台之后,不负康熙的期望,未对郑氏进行报复,而是前往郑成功的庙宇行告祭之礼。他知道郑成功在台湾官兵心目中的地位。在台湾政权变换、人心浮动的时刻,这一举动,对于安定郑氏官兵的情绪、稳定社会秩序无疑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果。
捷报传到北京后,康熙精神异常振奋。将收到捷报那天所穿的衣物赐给施琅,并赐五律一首,写道:
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 降帆来蜃市,露布彻龙楼。 上将能宦力,奇功本伐谋。 伏波名共美,南纪尽安流。
伏波指东汉名将马援,曾被封为伏波将军。康熙借此称赞施琅智勇双全,建立奇功,可与马援齐名,流芳百世。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二月,郑克塽等奉旨进京。康熙对原台湾的官员全都给予封赏,让他们在朝中为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对郑成功子女的态度,他不但认为郑成功、郑经并非“乱臣贼子”,命将其父子灵柩归葬其故乡南安,还亲自赠送了一副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用此挽念郑成功收复中华故土的不朽业绩。
此后,康熙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三千。
康熙收取台湾,完成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由此台湾成为我国东南海上的重镇,有利于加强和巩固我国东南沿海的国防,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
康熙统一台湾的斗争,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为后人留下了有益的借鉴和不朽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