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日本没有战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开篇 抱歉,废两句话

战国,独咱中国的专利。在中国的战国时代过一千六百多年后,日本也上演了一出战国。虽说这个战国无论从地盘还是兵力上,都比当年的中国差了一大截子,或许只能算个山寨版,但就其惨烈度和计谋运用度而言,却是不相上下的。

看看吧,谁说日本没有战国?!

日本战国时代本州岛概图

注:其中26、28、32、48、61分别为两个诸侯国,共66个诸侯国。

关于日本战国

首先,我想说,日本也是有战国的。

听起来似乎很无聊,但是我仍然想说。据调查,在中国仍有很多人不知道日本也是有过“战国”的,当然,更有甚者,认为日本根本就没有历史。

虽然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没有中国长,但还是有不少文化底蕴的,别以为人家什么都没有。

有人曾经问我,不知道就不知道了,非得研究日本的战国历史干什么?就算研究,也应该研究日本近代(明治维新)和当代(二战后)的历史,这样才能对如今的中国起到某种启示作用。

日本战国史,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概念,或者一个遥远的传说。但我觉得不是。哪怕全世界的人都反对我,我也要说不。

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我不敢说如今日本的一切都是那个年代留下的,但是我至少可以说,战国时代是日本第一个真正接触到西方文化的时代,也是日本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碰撞的时代。在这种碰撞中,我们更加能够看清楚日本人的性格,以及日本对于自身的初期改造,这对于正在转型的中国有着巨大的帮助。

所以,要了解日本人,必须要了解日本的战国时代。

虽然是战乱,但是大家千万不要指望有大规模的战役,更不要想象几十万人拼杀的场景,因为,古代日本是很缺人的。

众所周知,日本的地盘那是相当的小。地盘小,粮食就少;粮食少,人就少;人少,兵也就少,几千人的军队就是大军,几万人就了不得了。后来丰臣秀吉尽全国之力出兵朝鲜,也才拼凑了十几万人,这要搁到中国,撑死是个军阀水平,而且还不是张作霖那种军阀,而是韩复榘那种。

即便如此,日本人还是不遗余力地打着,就连备受欺凌的劳苦大众也养成了“时刻准备着、为战争事业而奋斗”的风尚,实在是全民皆兵。

还有,相信一些喜欢日本历史的人们都喜欢大河剧,为其中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所折服。但是我必须说明,在战国时代,尤其是在中前期,日本的大多数战役更像是农民斗殴。毕竟是乱世,当头的也没几个钱,养不起那么多正规军,只能是到战时,派几个基层干部临时抓壮丁,拿着镰刀斧头就上了前线了。

怎一个惨字了得?

关于流浪武士

我们都比较熟悉武士道,但在日本战国时代,武士道并没有完全成型,武士们都以主君是否够牛为标准。如果主君够牛,对自己也够好,就在这待着;如果主君是个草包,对自己也大呼小叫的,那就拜拜了您呢。

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古时的武士阶层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阶层在社会地位上极其相似,他们的地位并不低;但除去一小部分做幕府公务员的武士外,其他人都是没有什么本事维生的,他们逐渐落魄成了所谓“浪人”。

浪人并不是说这人性格浪荡,而是“流浪武士”的简称。记得前些年,媒体把在北京住所不稳定的年轻人称为“北漂”,按照这个逻辑,日本的浪人也可以称为“日漂”。

这帮浪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没仗可打,他们自然会觉得“嘴里淡出个鸟儿来”,四处寻衅挑事,久而久之,浪人便成为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在太平盛世里,浪人一方面希望国内有战争,一方面希望能到外国去打仗,所以,日本闹起了战国,中国、朝鲜也随之闹起了倭寇。当然,日本战国和倭寇之间还有其他的复杂原因,但这些与武士阶层、尤其是那帮浪人是有很大联系的。

在历史课本上,我们学到武士有两个特权:一个叫称姓,一个叫佩刀。但那是江户时代的东西,战国时代的武士实际上只有称姓的权力,老百姓大多都佩刀,个别牛人甚至还有火枪。

当然,相对而言,武士的杀人工具还是比较特殊。他们一般都配有两把刀。一把是长刀,也就是咱们通常理解的武士刀,属于攻击性武器。武士刀以凶猛和坚韧著称,如同日本人的性格一样。另一把称作“胁差”,相对较短,是一种类似于短刀的近身防御武器。

提到武士,大家估计都会想到切腹,在此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切腹是一种很独特、或者说是难以理解的自杀方式。要说一般的自杀,跳楼、割腕、抹脖子、上吊等等,都属于正常范畴。不过日本人却十分钟爱这种切肚子的把戏,其思维方式确实不同凡响。

另外,由切腹又引申出了一个新的麻烦。由于切腹并没有对中枢神经和动脉进行直接破坏,正常的切腹死亡基本都死于流血过多,这就引出两个问题:

第一,在切腹后是先疼死还是先流血过多而死?

第二,切腹大多是在战斗失败的前夕进行,哪有时间等着人流血过多而死?

经过长期的实践,日本人也发现了这两个问题。所以在切腹前,都会再找一个人在旁边辅助,这个人的身份一般是至亲或者部下。在切腹者剖开腹部之后,辅助者会立刻砍下他的头,以减少他死前的痛苦,这个制度就叫做“介错”。不过这个制度到后来就发展得有点过头,即切腹者刚刚把短刀插入腹部,介错人就把他的头颅砍下。

关于时代起止

在开始日本战国史前,我们先要了解日本战国时代的发端时间,也就是室町时代中期。大家可能对室町时代比较陌生,没关系,我先跟大家提一个不太陌生的历史事件。

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不会忘记,日本历史上有个政策叫大化改新,详见历史书。大化改新646年后148年为平安时代,日本定都平城京,也就是现在的奈良,当时的日本仿照中国长安城的布局构建了平城京,这件事情在历史书上也有,大家应该都记得。

迁都平城京后,日本进入了奈良时代,到了794年,日本再次迁都到平安京,也就是现在的京都,正式进入平安时代。这个时代确实非常平安,从794年一直到12世纪末期,日本几乎没出什么太大的乱子。

平安时代末期,由武士掌握的军事集团逐渐掌握了国家政权,爆发了多场政治斗争。到了1192年,一名叫做源赖朝的武将以军事力量的优势,建立了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权,叫做镰仓幕府,该时代也随之称作镰仓时代(1192—1336年)。

到了镰仓时代末期,国家又出现了动乱,到了建武三年(1336年),一个叫做足利尊氏的人建立了日本第二个幕府政权,也就是室町幕府,该时代也就称作室町时代(1336—1573年)。

天正元年(1573年),室町幕府被推翻,日本进入了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开创的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年)。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开创了第三个幕府政权——江户幕府,这个时代也称作江户时代(1603—1868年),此后便是明治维新了。

好了,说说日本战国时代,刚才提到的历史时代划分里,似乎没有提到战国,那么日本战国时代究竟指的是哪一段历史呢?

严格来讲,日本战国时代并非是一个严谨的时代划分,它起始于室町时代中期的应仁元年(1467年),止于江户时代的元和元年(1615年),中间横跨了室町、安土桃山、江户三个时代,一共148年。由于这期间日本一直处于战乱之中,所以通称“战国时代”。

关于室町幕府政权体系

理解了日本战国时代,我们就要开始讲了。既然日本战国发端于室町时代中期,我们就先聊一聊室町幕府。室町幕府的政权体系可以分为中央、地方两大体系。

中央层面,细川、畠山和斯波三大家族为“管领”,协助将军处理日常的政务和军务,是幕府的核心统治者,世袭罔替,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宰相;赤松、一色、京极和山名四大家族轮流出任侍所的“所司”,类似中国古代的兵部尚书,被称为“四职”,也是世袭罔替。

以上7个家族由于掌控着大量的军队,后来逐渐成为了能够影响甚至左右幕府的力量,就连将军大人也无法节制他们。从此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幕府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贵族政治体系,这也间接影响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发展。

地方层面,当时日本的行政区划主要为五畿和七道,分别代表京都附近地区以及本州、四国、九州这三岛的其他部分。在这些大的区划之下,日本一共有66个诸侯国。至于如今人们熟悉的北海道,当时还属于未开化之地,基本不涉及日本战国时代历史当中。

战国开始之后,日本分成了七大战场,分别是近畿、关东、甲信越、中国(“日本国中部”的简称)、东北、九州和四国,本书的重点,就是放在前3个主战场上,其他4个战场,只在必要时提及。

在地方的诸侯国里,军政大权都操控在当地的最高管理者——守护手中。守护是一个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我国明朝的巡抚或者总督,掌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此外,由于日本称诸侯为“大名”,所以这些守护又叫做守护大名。

如果幕府想支使这些地区,就要跟当地的守护大名命令一声。用政治学的话说,中央政府领导人需要通过地方政府领导人来管理整个国家。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制度,酷似中国周代的分封制。而在这种制度下,如果不出现军阀割据,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带来的问题就是,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室町幕府还要采取这种制度呢?其实他们也是迫不得已。室町幕府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这些地方大名,如果不给他们点好处,人家今天帮了你,没准明天就帮着埋了你。

没办法,只能这么凑合着过了。

说了那么多将军啊、大名啊、守护啊,难道日本没有皇帝么?国不可一日无君,日本当然也是有皇帝的,事实上到了今天,日本仍然是有皇帝的。日本的皇帝,叫做天皇,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

不过天皇只是名义上的君主,此外也是日本原生宗教——神道教的精神领袖。在大多数情况下,天皇的作用仅限于此。

实际上,最早天皇跟中国的皇帝一样,也是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但在幕府产生之后,天皇就被军政府形态的幕府架空,大权旁落。这样一来,天皇本人长期处于赋闲状态,基本上无法对历史进程起到多大的影响。

关于史料

有人说过,了解历史最方便的国家应该是我国。因为我国有着断代为史的传统,也有乡村野史的传统,官方、民间对于记载历史都很感兴趣,这就为后世了解历史、研究历史的人提供了无数的材料。

在日本,后世关于战国时代的小说和传说比比皆是,各种虚构出来的想法更是多得不可胜数。但是官方留下来的历史却少之又少,只有那么几本,而且其中的部分情节也比较值得怀疑。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日本的科举制度很早就没落了,读书并没什么前途,倒不如学学砍人。日本古代缺少我国这种纯粹的读书人,认字的就只剩下了幕府里和大名府邸里的一些文臣。有能力记录历史的,也就只有他们。比如《信长公记》的作者太田牛一,就是大名织田信长手下的一个文官。但凭这样流传的历史,不仅数量难以保证,有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恐怕也难免有失偏颇。

鉴于史料的缺失,世人都喜欢以那个时代的背景为基础撰写小说,却很少有人真的去整合和梳理日本战国历史,因此很多事情的真相,至今仍是一团迷雾。

我写作的初衷,便是想把日本这148年的战国历史以我的方式尽量真实地为大家展现,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支持。

关于翻译问题

众所周知,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非常严重,很多文字也被他们借走,成为了日语里面的“中文”。有些日语词汇虽然与汉字长得很像,但是其意思很可能与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

到这里有人或许要问,现代汉语与日语差距很大,可是日本人古代应该用过汉语吧?没错,他们用过,但那已经是唐朝的事情了,到了日本战国时代(我国已经到了明朝),日语早就和汉语完全不同了,而且有意思的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日语,和现代日语也不一样,就好像明朝汉语和现代汉语有不小的区别一样。

说了这么多,我只是想说,很多词语,大家看着是很费劲的。比如说前文提及的“大名”,应该对应地翻译成汉语的“军阀”或是“诸侯”,但由于早期学者没有注意到这些,所以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为了减少语言差异带来的影响,我把日语词汇都尽量准确翻译成对应的汉语,比如“笼城”译为“据城坚守”,“一揆”译为“起义”或“叛乱”等等。不过有4个称呼我会保留原文,分别是“将军”、“管领”、“大名”和“家督”。

最后在本书中,还有以下几条注意事项,希望大家关注。

第一,凡本书涉及日本古代地名时均不再加上“日本”字样,都会以“古地名(今+地名)”的格式为大家展示。每章中如有重复,仅在首次出现时标注现地名。

第二,本书中采用的历法,均为农历。但为了看着简单,月份和日期都不用汉字标注,而是用阿拉伯数字。至于年份,则会以“某某(日本年号)几年(公元几年)”的格式展示。

此外,公历和农历在新年交接时会有所差异,对这个问题我基本予以忽视,只取交界时间最长的年份。举个例子,2010年大致是农历庚寅年,但2010年春节前的一个多月并不属于庚寅年。在本书中,我暂时把这个概念忽视,就认为2010年整年都是庚寅年,便于阐述。

第三,关于书中人物的年岁,我都采用了中国、日本古代常用的虚岁,即在周岁年龄上加1岁的方式,以符合当时的习惯。

第四,本书中所提到“朝鲜”,均指李氏朝鲜王朝或朝鲜半岛,如有不同会有说明。

接下来,让我们把日历翻回到日本战国前夜,为大家展开这148年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