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日本没有战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必乱,应仁

出场人物简介

主角:细川胜元(幕府管领,东军领袖)

  山名宗全(幕府侍所所司,西军领袖)

配角:伊势贞亲(幕府政所所司)

  大内政弘(西军将领)

  朝仓孝景(西军斯波家臣,后反叛至东军麾下)

龙套:足利义政(室町幕府第8代将军)

  足利义视(室町幕府第8代将军之弟)

  斯波义敏(斯波家族争权的两派之一)

  斯波义廉(斯波家族争权的两派之一)

  畠山义就(畠山家族争权的两派之一)

  畠山政长(畠山家族争权的两派之一)

间卷轴不断转动,回到宽正五年(1464年),地点,京都。

不好的兆头

一般说来,一部作品最先出现的角色不是主角,就是主要的配角,但是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咱们看到的第一位仁兄是个不折不扣的龙套演员。

虽然是龙套,但既然出来了,就有出来的道理——他是幕府将军。换句话说,他就是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不请他出来实在是说不过去。

足利义政,宝德元年(1449年)接任成为室町幕府第8代将军。大致是在蜜罐子里泡得久了,他自上任开始便沉溺于享乐和隐居生活,根本不搭理政事。至于政务,基本上操控在臣子的手中,算是为大乱埋下了不小的伏笔。

但足利义政似乎光顾着玩了,到了28岁那年(1464年),他仍然膝下无子。在古代,到了这个岁数还没孩子,那是相当让人诧异的。

于是他着急了,赶忙跑到了寺庙里,在这里他有个弟弟正在出家。将军去找这个弟弟,并不是让他帮忙祈祷赶紧有孩子,而是直接告诉他:这个将军过几年我不当了,你是我弟弟,有资格继承位子,干脆就你当吧!

但是和尚兄却有些不愿意,将军这个工作固然能享天下最大的福,但也得受天下最大的气。而且将军大人您还年轻,万一日后有个儿子,我怎么办?

一句话,他不愿意干。

我们的将军大人明显不想善罢甘休,干脆写下了保证书,声明:你就出山吧,哪怕我今后有了儿子,将军的位子也是你的!

事情闹到这个份上,也真是不由得他不答应了。宽正五年(1464年),这位和尚还俗,名字叫做足利义视。还得说一句,这第二个出场的仁兄,依然是个龙套,而且他的龙套成分比他哥哥还要厉害。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就在第二年(1465年)11月,足利义政的妻子就给他生下了一个孩子,而且,是男孩。

炸窝了。

现在摆在将军面前的是一个两难选择:传给儿子吧,自己写了保证书,恐失信于天下;传给弟弟吧,又难为了儿子,实在是棘手。早知道,就不去找弟弟回来了,让他出家念经多好。

我相信,将军大人估计当时就剩下这个想法了。但是很明显,世上是没有卖后悔药的,该解决的问题还是得解决。立弟弟还是立儿子?

经过了无数次痛苦抉择,将军依然无法作出决断,也没有明确的表示。

上方没有表示,底下只好乱猜。就此,两股完全对立的政治势力便顺势形成了,一方是弟弟派,首领叫做细川胜元,是当时的管领,类似丞相;另一方则是儿子派,首领叫做山名宗全,是当时的侍所所司,类似兵部尚书。这两个人即本章的两个男一号。

一边有人,一边有兵,两边的政治实力基本对等。

其实细川胜元成为弟弟派,根本不是因为自己喜欢他,而是足利义政很早就认命他当这个弟弟的辅佐者。山名宗全也差不多,他支持儿子派,也不是因为他认为这个儿子是真龙天子,而是在这个孩子出生后不久,孩子的妈妈就拜托山名宗全帮助他们,事情就这么简单。

换句话说,双方的矛盾是只对人、不对事,只要能够除掉政敌,自己支持谁都无所谓。那这两个人怎么就成了政敌呢?

说起来这件事情也很搞笑,其实细川胜元是山名宗全的女婿,两家关系一直还算不错。但到了后来,双方在一些事情上有些误会和冲突,慢慢地关系就变差了,翁婿之间出现了很深的隔阂。

两派相争的火药桶已经聚集完毕,现在仅仅缺一根导火索。

就在两方阵营明争暗斗的紧要关头,导火索出现了——而且一共有3根。这第一根导火索就是关于将军继承人的问题,下面看看第二和第三根导火索。

斯波争权

第二根导火索,是斯波家族的家督由谁来当的问题。前面说了,幕府有三大管领家族,斯波家族正是其中的一员,能不能当这个家督,直接决定了能不能在未来掌握幕府大权。

这个导火索的主角,叫做斯波义敏。

事情是这样的,本来斯波义敏已经当了家督,可是家臣们却全然看不起他,两方争个不停。长禄三年(1459年),斯波义敏急了,带着兵就和他的家臣们开打,但到最后也没能赢下来。

这下子将军也急了,立即派人把他抓起来流放。斯波义敏只好把家督之位传给了儿子,等着风头过去再回来。但不幸的是,他儿子在两年以后被家臣们联手推翻,这帮人新立了一个人,叫做斯波义廉。

这个人大家可以完全不用记,只要记住他的一个亲戚就好——山名宗全。

表面上看,斯波家族的权力更迭似乎都是家臣们捣的鬼,但到了这时,真正的幕后主使才刚刚现身。至于山名宗全操纵斯波义廉的原因,也正是要扩大影响,压制所有反对他的人,尤其是细川胜元。

为了重新夺回家督之位,斯波义敏来回奔波,找到了伊势贞亲。

伊势贞亲是将军的家宰,是看着将军长大的人,也是将军最为信任的人,时任政所的执事,大致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户部尚书。

这个人可以说非常有趣:在将军的儿子出生以后,他被封为孩子的乳父,按理说应该是儿子派;但他又在家督争夺的问题上支持斯波义敏,公然和山名宗全对立,似乎又是弟弟派。类似事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结论是:这个人,既非儿子派,也非弟弟派,他只是维护将军本人的想法和利益。

文正元年(1466年)7月,在伊势贞亲的帮助下,将军发布命令,让斯波义敏重新继承斯波家督之位。说实在的,当年斯波义敏下野和伊势贞亲也有极大的关系,现在帮他,主要是怕山名宗全独揽朝政,而他也能借此赚不少外快。

山名宗全怒了,据说他曾放出了一段狠话,大意是说:这事真是怪啊,虽说是将军的命令,我恐怕也不能不插手了,如果有人来,我一定会与之一战!

这就是传说中的玩命。

不久之后,山名宗全带着军队开进了京都,大摇大摆地住进了亲戚斯波义廉的府邸,告诉他:别担心,这儿有我呢。

文正政变

最大的后台出来了,而且是带着荷枪实弹的军队来的,这下伊势贞亲就有点慌了。虽然他是将军最信任的人,但他的职位却决定了他是一个没有兵权的人,出事只能干看着。

而在这个时候,既拥有兵权又与山名宗全处于敌对位置的人,就只剩下了细川胜元。虽然此前细川胜元都没有明显地介入此次斯波家族的争夺中,但种种迹象表明,他其实才是斯波义敏复位的背后主谋,尤其是在金钱方面。至于伊势贞亲,只不过是被他利用的一颗棋子而已。

但出人意料的是,细川胜元并没有带军队来和山名宗全直接干仗。其中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细川胜元认为自己的支持者太少,胜算并不是那么大。

想想也是,京都的大家族很多都支持山名宗全,自己这边则只有一个没有兵权的高官和一个摇摇欲坠的幕府将军。

基于这个原因,细川胜元只得保持中立。不过很快又出现了一个事件,却让他不得不参与到打倒伊势贞亲的活动中去。

这个事件就是:大内政弘得到了赦免。

大内政弘是日本本州岛西部的强势大名,拥兵自重,酷似我国周朝的诸侯王,而且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细川胜元的反对者。相比于山名宗全,他反对细川胜元的原因更加纯粹——因为钱。

大内政弘的领地在本州岛的最西边,靠近我国。在这里需要提一句,当时我国明朝对日本一直采取限制贸易的策略,即封日本某个人为“日本国王”,然后发放一套印信(堪合),有了这个才能跟明朝进行贸易,否则就是倭寇,见着就打。

作为与明朝比较近的地区,这里的贸易就比较多。贸易多,钱也就多;钱多,势力也就强大,就好像我国汉朝割据一方的淮南王一样。作为幕府管领,细川胜元如果不拿一把,那是说不过去的。

不过大内政弘比较有霸气,想独吞贸易权,不愿意受制于细川胜元,于是细川胜元就玩了他一把,让他成了幕府讨伐的对象(发布征讨令),将经济问题上升到了政治层面。

宽正四年(1463年)11月,足利义政的母亲病故,将军大人宣布大赦天下。前文所述的斯波义敏就是借此良机,逃脱了流放的处分,得以回到京都谋求复位。这对于细川胜元来说,明显是件好事。

但通过伊势贞亲的运作,将军后来也赦免了大内政弘。这就不太好了,虽说大内家族本身的实力比不上细川家族,但是如果大内军前去支援山名军与自己PK,细川胜元就必须要集结比现在更多的兵力。

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的情况之下,细川胜元被迫决定放弃拥立斯波义敏,与山名宗全一起打击伊势贞亲。不过请注意,这并不是说他倒向了山名宗全,据个人分析,这一招他只是为了自保而出的下策。

细川胜元解脱了,伊势贞亲却惨了,只能赶紧跑路,离开了京都。

文正元年(1466年)9月,下台1个月的斯波义廉荣登家督之位,斯波义敏收拾包袱逃难,山名宗全获得了这次家督争夺中的胜利者。不过对于这一切,细川胜元却非常不满意,他积蓄实力,决心与山名宗全一战。

然后,第三条导火索出现了。

御灵之战

管领一共有3家,分别是细川、斯波、畠山,细川胜元最强;斯波家族刚闹完,再闹不太现实;所以接下来,就该闹畠山家族了。畠山家族倒也很争气,他们也形成了两个继承人对立争夺家督的局面。

简单介绍一下双方参赛队员:

红方:畠山义就,

山名宗全派。

黑方:畠山政长,

细川胜元派。

起初,足利义政任命红方为家督,但他却胡作非为,经常侵扰邻国,将军一气之下改命黑方为家督。这下子红方那些人急了,决心起兵造反,弄得幕府只好派兵镇压。

但是这场平叛平了2年也没完,有些人就开始给犯事的红方求情,当然,这个求情者正是山名派的人。为了保证效果,山名宗全还与将军的妻子结盟,让她没事吹吹枕边风。搞到后来,听信枕边风的将军就下达了一个命令,赦免了红方的畠山义就。

这种反复无常的决定一出来,弄得大家顿时很不快,甚至有人都在怀疑足利义政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憋了一肚子火的红方人马回到京都,集合兵马准备和黑方一决高下,争夺家督。

应仁元年(1467年)1月17日,刚过完年,双方在京都附近的御灵地区列阵,操起家伙就干仗。

将军大人看局势收不住了,也就不管畠山家这两兄弟了,而是向细川胜元和山名宗全二人下令:无论那俩人怎么打,你们两个都不许帮忙!

将军的意图很明显,他不想把事情搞大。但是该搞大的事情,想压也是压不住的。由于足利义政一直变来变去,山名宗全觉得这家伙实在是朽木不可雕也,便不顾命令,直接率兵支援红方,而细川胜元却按兵不动。

在2打1的局面中,黑方主将畠山政长的表现比较正常——失败。关于御灵之战,能说的实在不多,一开始两方掐,后来加了一拨人,2打1,最后打赢了,过程可谓相当简单。

但在这场战役的背后,却有着一些让人十分不解的疑点,其中最大的一个疑点就是细川胜元的态度,山名宗全都已经支援了,您老人家为啥就是按兵不动呢?虽然无法查到确切的记载,但是据前后关系来看,细川胜元当时在京都应该已经有为数不少的军队了,客观方面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促使他按兵不动的应该就剩下主观原因了。这个主观原因,是他的性格。

纵观细川胜元的一生,行事非常严谨,属于喜欢打冷枪、擅长玩计谋的选手。此战过程中,他没有出击,因为他在准备着一场更为重要的战役,他要通过这一场战役,扳回之前所有的劣势。

细川胜元将要采取的,是后发制人的策略。

不久后,全国各地的细川派全部带兵到了京都,山名宗全闻到了气味,也毫不含糊,立即把领地里能喘气的人都拉了来。就此,两派的纷争演变成了全国性的大战,无论谁胜谁负,一场暴乱大体是免不了,日本也即将从治世走向乱世。

现在,双方兵马已集结完毕。细川派军队(东军)共有16万多人,山名派(西军)共有11万多人。短短几个月内,他就拉了这么多人,却又能按下性子,一直不和山名宗全对战,实在是深藏不露。

另外,双方兵力的记载是有些问题的。去过京都的人,大概都知道京都是什么规模。京都市区那么个小地方,要容纳近30万全副武装的军队,还要找出一块战场互相厮杀,似乎是不太容易的。

开打!

经过了无数次酝酿,应仁元年(1467年)5月底,东西两军正式在京都开战,应仁之乱(或称应仁·文明之乱)全面爆发。

开战不久,两方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你一刀,我一刀;你一箭,我一箭,也全然不讲什么兵法,打完一阵就休整一阵,就这么且打且停地闹了很久,也没分出个胜负来。

有人说过,无论战争谁赢,输的都是老百姓。打了这么许久,不止双方的将士死了不少,就连一些王公贵胄也未能幸免于难,纷纷逃离京都,老百姓也遭了大殃。

该杀的都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不少。

相信当细川胜元和山名宗全二人看到这一景象时,都会有所怜悯,都会心有不忍,都会有那么一瞬间想要立刻中止这场战役。当他们回头看到自己的家臣和盟友在积极地出谋划策的时候,他们只能重新回到主座上,继续指挥这场战役。

因为他们,已经不止代表自己,他们的身后,有着家族的利益,有着盟友的利益,更有所代表集团的利益。

古龙的武侠小说中有一句名言——只要你一旦做了江湖人,就永远是江湖人——讲的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是啊,一旦成为了利益集团的领袖,就不得不为整个集团服务。或许细川胜元和山名宗全二人之间本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们不能只为了自己着想。正是太多的羁绊,让他们只能在这片修罗场上拼个你死我活。

或许,这就是政治。

顺便说一句,有一位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人,在当时也被迫逃出了京都,这个人就是著名的一休宗纯法师。

相信80后的孩子们都听说过“一休哥”,而一休宗纯法师,正是“一休哥”的原型。我必须要说,这个人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过的,而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的将军,正是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大名鼎鼎的足利义满。

一休宗纯法师长大成人之后,成为了日本三大神僧之一,以“狂僧”之名著称于世。此次统治集团为了权力发动的战争激起了他的极度不满,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诗,以讽刺当局者为了私利挑起战争的举动,为后人传诵:

请看凶徒大运筹,

近臣左右妄悠游,

蕙帐画屏歌吹底,

众人日夜醉悠悠。

开战后,足利义政、足利义视以及天皇、太上皇均被带到了东军阵营之中,东军占据了出兵大义的名分。

应仁元年(1467年)6月,将军赐予细川胜元代行将军权力的旗帜,并立足利义视为名义上的总大将。由此,东军获得了战争中必要的出师之名,战况也慢慢朝着有利东军的方向发展。

不过一个多月后,一个人的来临却对战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被赦免的大内政弘。

当然,大内政弘并不是单枪匹马过来的,紧随着他的,还有3万大军(另说为2万军队)。大内军一来就不同凡响,一鼓作气,接连取得多场胜利,把之前的颓势挽回,东军拼死抵抗,才勉强顶住了西军的进攻。局势立刻被扳平,双方持续在京都对峙,却一直无法决出胜负,战况陷入僵持阶段。

京都附近的战况陷入了僵持,然而地方上却闹得越来越欢。

在这之前,各地守护大名之间曾经有过不少的摩擦,大家就干脆接着这个机会新仇旧恨一起算,你加入东军,我就加入西军,打死了算。打仗需要军饷,但守护大名们自己是没时间种地、做生意的,所以很多大名就将本该上贡幕府的钱粮私自留了下来,继续支持声势浩大的内乱活动。

天下大乱。

下克上的首演

虽说这场乱子的导火索是将军的继承问题,但将军本人明显也想过几天安稳日子。文明元年(1469年)1月,本着平息应仁之乱的基本思路,将军下令立儿子足利义尚为嗣子,希望结束两派的纷争,握手言和。

从这一举动我们能够看出,将军的确是个不太开窍的人,东西军的纷争要点从来不是该谁当将军,也不是日本能不能长治久安,而是自己能否独揽大权。所以将军的调停举措基本无效,双方继续僵持。

在僵持阶段,两军之间又出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东军的总大将足利义视因为与将军感情不和,赶忙逃到了西军的阵营之中。不久后,足利义视被西军诸将推为“西幕府将军”,从此出现了东西幕府对立的局面。

更为滑稽的是,这个时候“儿子派”的领头人是细川胜元,“弟弟派”反倒变成了山名宗全,这两位仁兄的态度与开战前均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可见在应仁之乱这场大乱中,支持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对谁。

而这一切,都是那个脆弱的幕府将军所无法掌控的,这也注定了他做出的所有努力都只能化为泡影。

话说西幕府建立后,本来占据有利名分的东军一下子被拉平了,再加上对方有很多猛将,打了不少胜仗,局势又有点倒向西军。

细川胜元看不下去了,他立即着手策反西军诸将,企图瓦解对手。在他高超的挖墙脚功夫之下,一些西军的将领逐渐投靠了东军。

在诸多倒戈者中,有一个人叫做朝仓孝景。

朝仓孝景是管领斯波家族的家臣,当年把斯波义敏赶走,他也费了不少心思,所以到了应仁之乱时,他就理所当然地成了西军成员。

文明三年(1471年),本着挖墙脚的精神,东军向朝仓孝景开出了不菲的价码:支持我,我就立你为越前国守护。

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朝仓孝景不禁眼前一亮。要知道,当时的朝仓家族没有领国,甚至都没有成为守护代官(守护的副官,可以在实质上支配一个领国),只能在斯波家族手底下混碗饭吃。

如果他投靠了东军,就能越过守护代官这个级别,直接成为守护,不止不用看别人脸色行事,而且可以凭借实力完整地支配一个诸侯国,成为没人能管也没人敢管的守护大名。

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朝仓孝景最终放弃了犹豫,带着兵马从西军大营里跑出来,直奔西军占领的越前国(今日本福井县东北部)而去。越前国守军不知道朝仓孝景会玩这么一招,很快就败北回家了。

从此之后,朝仓家族在越前国扎下了根,他们后来进行了各种改革,成为了所谓的战国大名,直至战国中后期,他们才彻底被灭掉。

战国大名的含义后面再讲,大家只需要先有个印象就可以了,我现在要讲的东西,叫做下克上。下克上,顾名思义,就是下级把上级给克了,也就是所谓的反叛,严重点的叫篡权,反正就是上级被下级给支配了。

在日本古代,家臣对主君绝对忠诚,这是必须的,是毫无商量余地的。一代是家臣,代代都是家臣,家族内的所有人都得尽忠,这是室町幕府一直以来的伦理依据和执政基础,也是日本贵族政治下的一个衍生产物。

然而到了室町时代中期,由于分封制固有的问题,下级的军事实力很有可能会强过上级,这样一来,仅凭一个脆弱的制度根本无法维系上下级之间固有的关系。当上下级利益取向不同的时候,下克上的事情就很有可能出现,并把整个日本从稳定带向动乱。

换句话说,日本战国时代的发生,原因就在于上级没有很好的制约下级,致使下级有实力支配上级,导致动乱。

说实话,这次朝仓孝景的下克上还只是将上级的一个领国给篡夺了,到了后来,很多人就不只是篡夺领国,还会把原先的守护大名流放,甚至杀害。

大乱结束

自文明三年(1471年)之后,东西两军都实力大损,双方的主将都有点要罢兵休战的意思。出人意料的是,统帅都有罢兵的意思,而底下的人却不同意。要说也是,这帮兵卒们的利益还没有得到实现,怎么能就此罢手呢?没办法,虽然是主将,但也得为兄弟们着想,那就绷着吧。

这一绷就绷了两年,然后两个人全崩了。

文明五年(1473年)3月,山名宗全病故;5月,细川胜元病故。这对政敌曾经和睦过,争斗过,最后居然同一年去世,也算是有缘人了。人生,有时候真的是很奇妙。

一年后,双方的继任者细川政元(东军)和山名政丰(西军)达成协议,一致决定放弃争斗,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迎来太平盛世,共同为日本未来的进步和发展作贡献。

当然,这只是幻想。因为双方底下的人,只把这份协议当废纸来看。和议虽然达成,但战争仍然继续。上面是上面,底下是底下。所以战争状况依然是我打打你,你打打我,累了就休息,困了就睡觉,恢复了精神再打,整个过程相当之俗,不得不一笔带过。

这种闹腾至极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文明九年(1477年),估计两方的士兵和钱粮都快要打没了,再这么打下去对谁都没好处,于是西军各主要将领率兵打道回府。其中最闹腾的大内政弘兄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还特地给足利义政这边送上了为数不菲的银子。西幕府将军足利义视只好选择出逃,应仁之乱正式结束。

不久后,足利义视回到京都与哥哥足利义政和解。只不过,这个时候足利义政已经不是将军了,他早在三年前(1474年)就把将军之位让给了儿子,自己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京都算是彻底完蛋了。经过十年多的里外折腾,又是放火、又是拆房的,恐怕铜墙铁壁也得给搞散架了,更别提当年京都这种木头城了。关于战后的京都具体什么样子,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如果只用荒凉和死寂这两个词来形容,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经历这么一场巨大的兵乱,再好的城市自然也就成了废墟。

幕府将军也好不了哪儿去。

应仁之乱后,日本的诸侯国基本上都不听幕府的号令了,幕府的政令一般只能下达到邻近几个地区。也就是说,所谓的全国性幕府政权转变成一个普通的地方政权,就如同我国东迁后的周天子一样,虽然还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真正听他的已经没几个了,而幕府也早已完全无力扭转自身的颓势了。

在社会方面,大规模的动乱造成了空前的动荡,底层农民的耕地遭到大幅度破坏,自镰仓时代以来的庄园制(名词解释:土地制度的一种,类似西欧的庄园主制度)开始解体,庄园主甚至部分上层农民开始雇养大批武士,用来保护自己的领地,顺便侵犯一下其他人的领地。

经历了几十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后,某一地区就会出现几个本土的豪族。这些豪族的家督借助出色的地头蛇本领,逐渐成为协助或反对当地大名的重要力量,更有甚者,还能够成为守护的副官——守护代官,接管一大片土地的实际所有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大名更像是某一地区军事联盟的盟主,而不是咱们所谓的土皇帝,这也为下克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外,随着庄园制的逐渐瓦解,原先十分固定的农民和武士两个阶层的界限开始模糊,很多农民也成为了士兵,一边干农活,一边上战场。这一情况造成了常备军战斗力的下降和农民生产力的下降,也进一步导致了土豪势力的增长。

应仁之乱本身就这么了结了,但是它引发的后遗症却持续了140多年,所谓日本战国,不过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