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务技术管理与设备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站细》管理工作思考

一、《站细》常见问题

《站细》管理是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近年来车务站段以确保安全为重点,以基本规章为依据,加大《站细》审核力度,提高了《站细》编制质量。但目前《站细》管理仍然相对薄弱,每次安全评估和专项检查都查出《站细》普遍存在技术资料不全、脱离现场实际、条款表述不清、前后规定自相矛盾等问题。

(一)主要问题

技术资料管理不善。由于设备管理单位不重视,编制单位督促手段和力度不够,造成技术资料缺失、错误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主要体现在工务、电务等设备管理单位提供的技术资料不及时,造成车站平面示意图标识内容不全,标识内容与LKJ数据或相关条款填记数据不一致等问题。

脱离现场作业实际。这主要是宽严失准,存在过严和过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细化《技规》、《行规》的条款,大多是从本系统、本单位的利益出发,片面强调加大安全系数而出台的“土政策”,缺乏全局意识和整体考虑,有的甚至与上级规定相偏离,而对于一些要害环节却失之于宽。如部分车站降低防溜标准,对站内超过2.5‰坡度的线路,未按《行规》规定明确采取双防溜;有的车站对存在敌对关系的调车进路与接发列车进路不加甄别,没有清理进路重叠、交叉的情况;个别车站没有综合考虑列车等级、列车运行速度、区间运行时分等因素,仅凭经验确定接发列车时开放信号的时机等,为现场作业安全或发生事故后定责埋下隐患。

文字语句表述不清。部分单位的《站细》内容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本应措辞严谨的公文变成了随心所欲的散文。一句话主语、谓语、宾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不通顺,一段话规定“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这些基本意思表达不清楚。有些规定不知从哪里空降的,又从哪里冒出来了,前后不一致,感觉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发散性思维太严重,让人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忽视细节引用错误。主要体现在:一是格式版面问题,虽然《编规》有明文规定,但站段执行起来仍是五花八门,标准不一,比如标点符号全角与半角不统一;字符、段落间距不一致;每段编号未对齐;字里行间有多余空格等等;二是引用的条款不对,如有的《站细》对某项作业内容规定执行本《站细》第几条,但实际该根本就没有这项内容,还有的《站细》引用了《技规》、《行规》某某条,但实际相应条款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牛头不对马嘴。

(二)原因分析

思想认识不高。有的站段没有认识到《站细》作为基本行车规章的重要性和对现场作业的指导意义,存在对付的思想,编制《站细》抱着“够用就行”的心态,编制《站细》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花力气去修改完善。有的站段认为《站细》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很多内容都是很长时间沉积下来的,认为符合现场实际需要,所以每次修订《站细》都没有从总体上进行研究修订,而是针对上级规章或办法规定,哪一条有变化就修订哪一条,没有从整体上去修订和规范,以至于《站细》严重问题突出,小毛病不少。

自审把关不严。有的站段在前期自审过程中未能严格对照《编规》要求逐条逐项进行审核把关,仅仅对一些设备发生变化的条款进行重点审核,导致一些长期存在问题的地方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特别是平面示意图,由于车站均无能力自行绘制,采取站段统一绘制的形式,但在绘制过程中,未与《站细》编制同步,导致部分车站更新不及时。有的站段从科室层面没有组织集中审核,仅安排科员自行对《站细》进行分站审核,对个人审核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预想,对审核的过程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审核的质量没有进行必要的把关。有的站段在本次《站细》修订和审核过程中,没有严格对照《编规》内容进行修订,也没有按照《站细》模板内容逐条逐项对照审核,导致整个《站细》结构和内容不够规范。

协调能力欠缺。此次《站细》集中审查,发现大部分车站《站细》技术资料缺失,影响了《站细》编制质量。应该说,在解决技术资料缺乏的问题上,大部分站段尽管采取了以文函、电话的方式进行协调,但是在解决问题上明显存在闭环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在设备单位未进行复函及提供资料的情况下,未能逐级向上汇报或组织设备单位召开专门的协调会进行沟通协调,导致在《站细》编制部分技术资料缺失,影响《站细》相关作业条款的制定。

缺乏奖惩机制。有的站段历来对《站细》的编制、修订工作只讲惩罚,没有激励,造成编制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编制质量不能保证。有的站段认为目前各项作业都有相关作业办法去规范,《站细》的作用弱化了,未能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近几年的《站细》修订过程中,站段也发现不少问题,总是认为现场管理人员水平也有高有低,存在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未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考核,导致管理弱化。

体制衔接不畅。近年来,受站段生产力布局和科室职能优化调整的影响,站组岗位频繁从技术科、安全科之间来回倒换,没有一个长期性的定位和归属,在这个过程中,站组没办法静下心来理性思考技术管理工作,一些好的方法和模式得不到提炼和推广,基础数据、原始资料得不到妥善保管,多年积累沉淀下来的优良传统也在逐渐流失。站组岗位调整频繁,工作接续不连贯,出现空档,老同志调走后新同志没有经过“传、帮、带”的过程就匆忙上手,赶鸭子上架,全靠自己闷着头闭门造车学习摸索,依葫芦画瓢,从模仿前人入手边学边干,而普遍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同时站组受工作性质决定,往往是身兼数职,疲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也没办法静下心来对分管工作进行理性思考,心有余而力不足。

工作方法不当。个别站段发现车站在《站细》修订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但在问题的处理上只局限于口头要求及发回重编,造成《站细》在科室审批人员与车站间来回重复修订、审核,既延长了《站细》修订时间也未能产生好的效果。站段业务科室未能对《站细》审核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下发相应的专题通报,也未对《站细》修订中出现的明显严重错误严格追责考核,导致部分站长对于《站细》的编制修订不够重视,当甩手掌柜,将《站细》的编制及修订工作布置给副职或安全员后,缺乏有效的督促检查手段,导致《站细》具体编制修订工作拖拉,《站细》修订后的质量低下。

要求不严,存在畏难情绪。技术管理岗位本身技术含量高,责任重,风险大,一般人没有三到四年的工作积累和刻苦磨炼,要独当一面是比较困难的,就目前情况来看,个别站组人员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对本职工作不感兴趣,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有的思想懒惰,墨守成规,不愿涉足新技术、新设备,有的对新鲜事物粗略尝试,碰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畏难而退,浅尝辄止,有的甚至未经尝试就敬而远之,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导致工作质量低下。目前,集团管内各站段对本单位管内所有车站的站场设备、站型条件以及行车组织方式都比较精通,且工作热情较高的技术管理人员,确实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二、加强《站细》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站段站组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各单位要定期举办站组培训班、专题讲座,通过集中培训,促使《站细》编制人员熟知《站细》编制要求,熟悉站场设备情况,掌握规章写作技巧,提高《站细》的编制工作质量及水平。二是加强交流学习。各单位要不定期组织站组人员到其他车务单位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提高站组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站细》管理水平。三是保持站组人员相对稳定。各单位要尽量减少站组人员的随意调整,保持站组人员的相对稳定,以确保技术规章管理的一致性。四是提高中间站站长的能力水平。通过实行中间站站长上讲台讲解《站细》,每月由车务站段指定一至两个条款,由中间站站长采用挂图或板书的方式向作业人员讲解《站细》,讲解结束后,作业人员进行现场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把每一条《站细》条款分析透彻,讲解清楚,促使作业人员加深印象,对《站细》规定入脑、入耳、入心。

(二)强化《站细》管理

一是做好《站细》技术资料管理。各单位要加强与机、工、电、供电、房建等设备单位的联系协调,全面收集相关技术资料,为《站细》相关条款编制提供技术依据。同时,要认真做好设备单位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与LKJ技术资料数据、现场设备实际情况的核对、确认,确保设备单位提供技术资料与LKJ数据、现场实际相符。二是严格编制原则。坚持《站细》编制“四不纳入”的原则,即没有上级明文规定不纳入,未征得主管部门同意不纳入,没有征求现场职工意见不纳入,没有进行集体讨论不纳入。三是抓好《站细》的运用和执行。《站细》的根本落脚点是抓好岗位的贯彻执行,各单位要对《站细》执行情况及时检查,有偏差的,责令纠正,没落实的,要求落实,有问题的,限期整改。在检查中要善于掌握各种真实情况,对执行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业务指导

运输处应加强对《站细》管理的检查和督导,根据现场需要举办《站细》管理培训班,提高站段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定期组织《站细》集中审核,查找《站细》中的错漏,帮助站段进一步提高《站细》编制质量,并结合日常安全检查和安全评估、标准化验收,加强对《站细》的检查,对《站细》编制质量不高、管理不力的,督促车务站段严格追责,促进站段管理人员履职,强化《站细》管理。

(四)其他建议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站细》管理激励机制。各单位应定期对本单位《站细》编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形成闭环管理。要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站细》编制管理体制,明确《站细》编制人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奖励考核机制,对《站细》管理中呈现亮点、取得实效的人员进行奖励,对《站细》管理中出现的重大过失进行严格追责,以提高《站细》编制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二是加快《站细》管理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站细》审批系统,将《站细》的审查、审批全过程在网络上完成,以减少《站细》文本在单位间往返传送的流程,缩短编制周期,并提高编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