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让电脑的性能无限扩展的网络云计算
在经过了主机时代,PC时代之后,IT世界正在进入云计算时代。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主流计算机技术是如何进化到云计算时代的。主机时代,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但PC和PC局域网时代,我们正在经历,所以,我们从PC时代开始讲述,看看技术是如何变迁的。
6.5.1 PC连接成PC局域网取代小型机
PC刚刚发布的时候,因为其价廉物美。买不起主机,甚至买不起小型主机的企业开始大量采用,开玩笑,就是便宜的小型机,当时也要十多万美金呢,加上其他软件和服务成本,换算成人民币不得2-3百万啊,有几个人几个企业用得起啊,所以大型机小型机都是专门机房里的高科技圣物,出入机房都要换鞋,穿上类同医院里护士穿的白色衣服。本人有幸在小型机上开始了自己的计算机学习之旅,那也是小型机衰落之后,大学把它开放出来给学生做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工具。
不过PC刚刚发明的时候,价格也要4000美元,Apple和Sun的有些类同机型,还要1万美元呢。所以,大多数企业,刚使用PC的时候,也就是买上一两台,用在关键岗位上。比如,财务部用来算账,设计部门用来做科学计算。
这是纯真美好的单机阶段。人们用软盘来交换数据。但终究不太便利。
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PC价格的日益便宜,企业机构中单机PC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财务部几台,设计部几台,销售部几台……甚至办公室用来打字都有两台。数据交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数据也越来越大,软盘根本不堪重负,早期PC硬盘相当昂贵,资源共享的需求很大。CD-ROM也非常贵,不可能每台电脑都配置,CD-R刻录机就更不用说了,并且也不方便。
这个时候,以太网风靡了起来,各个单机,被连成了局域网络(LAN)。PC价格很快下降到一两千美元,我们中国也是从万元奔腾开始普及的,30台PC的局域网,加上网路设备,最多也不过6万美元,和十几万美金的小型机比较,当然更适合中小企业,加上PC局域网灵活的打印服务和文件共享功能,所以,PC局域网很快打败了小型机,成为企业的首选。小型机时代崛起的代表性计算机厂商DEC轰然倒下——嗯,就是开发我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用的VAX小型机的那家公司。
其实,大多数今天的网络管理者和决策者,恐怕也没有想过要用小型机吧。在中国也没有可选的: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没有光驱和硬盘,便宜的无盘工作站,加一两台高档PC作服务器,组成的PC局域网,性价比很高,可比什么娇贵的小型机来得实在。估计今天的读者,更多的是小时候在网吧,用过这类无盘系统。
同时,一些基于局域网的C/S应用开始普及,在服务器上安装数据库和服务软件,通过PC作为客户端来访问,提高了企业工作的效率,也让PC局域网更加普及。
接下来,互联网开始普及了,服务器的概念开始涌现,在企业中,除文件打印服务器之外,还需要邮件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
互联网应用的出现,一方面加强了PC客户机/服务器这种局域网模式;另外一个方面,新的种子也在孕育。
举一个案例:在初期,企业网络中,服务器上安装一个邮件服务器,客户端安装Outlook来收发邮件,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当互联网技术更进一步:服务器上安装的是Web版企业邮箱,每个人只需要在任何一个地方,用任何可以访问网络的设备,登录Web邮箱,就可以处理自己的邮件了,这是不是更加便利呢?当然更便利,开玩笑,现在还有几个人用Outlook收邮件,处理邮件呢!都是用Web浏览器的为主了。
人们忍不住会联想,要是所有的应用程序都用这种形态,岂不是更加简单。于是,这种客户端只要一个Web访问软件(浏览器)Browser,一切运行在服务器上的模式便开始流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B/S模式。
因为B/S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只用为服务器端开发程序,客户端部署和维护都非常简单,在人力成本高昂的西方,网管的工资可不低,而且非常受欢迎。我们中国的人力成本也在上升,迟早也有这个问题。
当然,C/S和B/S模式各有优劣,大家普遍认为,将来二者会走向统一,Rich Web就是这个思路,flash流行了很久,HTML 5正在路上。
6.5.2 虚拟机技术孕育云计算
前面介绍的差不多是目前企业网络中的情况。
但是,摩尔定律还在继续。我们知道,就CPU来说,PC机走到双核心,基本上到头了,剩下就是优化整合(比如吃掉主板北桥和显卡),略微提升性能,关键是降低功耗。
但服务器领域呢,PC服务器,从2006年Core双核心发布,按照摩尔定律,08年4核心,2010年8核心,2012年16核心。大家去查一下,现在是不是有16线程的服务器CPU出现?
过去,服务器不过是高档PC,性能强一点,有些特别的数据冗余和安全技术而已。可是你看现在的服务器,性能和普通PC的差距,已经有10倍数量级上的差距了。更何况,硬件集群技术的出现,可以让几台服务器联合起来干活,对外感觉是一台服务器,你说这服务器性能可以有多强大?
同时,从2006年起,虚拟机技术开始风靡了,试想一下,过去你公司里有几台服务器,都是在Pentium III时代配置的,什么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现在好了,一次性购买一台服务器,通过虚拟机技术,安装若干个虚拟机,每个虚拟机上运行过去的一套程序。你会发现,性能还绰绰有余……再发展下去,一台服务器的性能,能顶几十上百台过去的服务器。
这个时候,有员工提出,自己的电脑性能不够用了,按道理应该添加一台PC,但是网管员说,在服务器上安装一个虚拟机吧,什么PC的性能,也赶不上服务器啊。
于是,服务器上虚拟PC,然后通过PC上安装一个View程序连接服务器,这种形态出现了。
一个单位,以前一般更换电脑,都是一批一批的更换,我们算一下,假设更换10台,就是便宜的PC,也要3万元。但是如果你买个服务器呢,一万元搞定,上面安装10个虚拟机,过去的PC还可以继续用,安装虚拟机的View程序即可。最典型的是一些大学和科研单位,当你需要运行Matlab等需要大规模运算能力的程序的时候,学校的单机设备往往落后一些,但你可以远程登录到学校一些研究所的大型服务器上运行这些应用,那就非常快了。
所以,PC机发展到Windows XP操作系统就倒头了,后面是服务器的虚拟机时代,Windows要转型,要简化为云终端操作系统,但惯性巨大,Vista和Windows 7还是出现了,相当的浪费,直到Windows 10,微软明白了,这基本上是最后一代Windows了,以后通过网络更新即可。当然,PC机这种工作站形态还是需要存在的,有些大型程序,还是直接运行在高档PC机上来得方便。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预测过,未来Intel只生产两种CPU,一个叫Atom,一个叫Xeon。Atom供应给云终端,Xeon供应给服务器端和个别需要高性能的PC工作站。
6.5.3 单机性能上还有天花板,再提升成本高昂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依然会有计算机硬件还会不断升级的错觉呢?因为你还没有意识到,这种PC工作站的模式来提升性能,成本高昂。
十多年前,我在大学学习做点小开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什么的。有个项目,所用计算机是一台386。真是老古董啊,虽然它的价格放到现在,能买好几台电脑。程序越写越大,以至于我按下【F9】开始building程序,要等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才能看到结果。我就在这个时间里休息,在教研室外面的过道散步,思考。久而久之,同学们一看我在外面溜达,就知道:你又在run啊?解决办法当然也有,比如把程序分解成n个文件,每次编译有变化的那一个,尽量一天时间里只building一次或者两次。但实际上,我当时非常垂涎旁边的一台486工控机,还有隔壁机房的586,也就是Pentium服务器。我在散步的时候想:既然这台486工控机和隔壁586服务器服务器大多数时间是空闲的,为什么不把它们连成网络,当我要building程序的时候,通过网络把我的程序源代码发到空闲的计算机上,最多几分钟跑完,然后把编译错误或者运行结果,返回到我的计算机上即可,不是非常提升效率的一件事情吗?
不过,现实生活走的是另外一条路,那就是人们都很熟悉的单机性能升级模式:386,486,Pentium,Pentium II……到现在的多核心CPU。
在286,386上,运行很多程序都能感觉到它很慢,用486的时候,就只有编译一些大程序时能感觉到慢了,用586,building程序只需等你去打杯水就能看到结果。过去不流畅的CAD软件,也能比较流畅了。
工作站和服务器当然也同时发展,性能更加强大起来了,只不过,因为客户端机器的性能日益强大,人们不太会想到自己客户端上有什么程序,需要让服务器端来协同运行。而且,什么事情都在本机解决,简单方便,整体系统搭建设计上,也简单得多。
所以,PC机性能日益提升,到今天,可以说,绝大多数程序,都能以完美的速度在电脑上运行,这和10多年前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我当年爱打一款叫红色警报的游戏,有一次安装在家里的计算机上,想怀旧一下,结果运行速度太快了,我连最简单的模式,都玩不过电脑。
今天的电脑,不但性能够用,而且按照8020原则,80%的情况下,PC性能是过剩的、空闲的。
大家可以非常容易发现这一点,启动任务管理器,你可以看到你的CPU占有率一般都低于5%,内存占有率一般也低于50%。(Core 2 duo及其以上级别电脑,内存至少4GB。)
但是,还是有一些情况下,运行某些应用,你会感觉电脑性能是不够用的,比如,运行某些大型CAD应用,编辑处理家里的视频,速度还是觉得一般。
如果个人想测试的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压缩计算机上一个1GB的文件夹,把它打包成一个RAR文件,你会发现,还是要不少时间才能完成。
那我们是不是要继续提升单机性能呢,当然,按摩尔定律,还可以继续提升的。但人类非常在乎经济型这个指标,聪明的工程师想到了更加简单的办法。
6.5.4 让电脑和手机的功能无限扩展
这就是一个矛盾,一方面,大多数时候机器性能过剩,另外一方面,运行少量应用,确实觉得自己计算机性能不够。如果继续采用过去提升客户端性能的办法,成本很不值得。
很简单的一个案例。如果一个软件开发公司,100多个软件工程师,100多台PC,现在性能基本够用,但跑某几个新开发程序、新测试应用还是有些吃力。如果全部更换100多台新电脑,让人有些不可接受。但如果能通过网络,让那些吃力部分的应用,跑在几台新工作站/服务器上,就便宜多了。你选哪个方案?成本至少是20∶1的解决方案。任何企业管理者,都会选择成本更低的解决方案。
另外一方面,过去十多年里,除了个人计算机迅猛发展之外,互联网也高歌猛进,个别计算性能上的体验让人大吃一惊。
记得笔者第一次用Google搜索,搜索结果出来了,然后计算机前面的我,傻掉了。
原因很简单,我们在自己硬盘上搜索一个东西,有时候还需要几分钟呢。但人家Google在全世界帮我搜索,如何做到一下子就出来了呢,这是什么算法,这是什么原理……后面是不是有一台超级计算机啊?
后来披露的资料显示,Google创新,发明了一种办法,用廉价的PC(相对于小型机而言)组成一个计算阵列网络,自己开发的一种操作系统,能让大量运算分布运行在各台PC上,但是对外,给人的感觉是一台超级计算机。最开始,人们把这个叫分布式运算,后来叫网格计算,我们不去探究这背后的原理,统一把他们叫网络运算;设想,未来人们都可以从网上订购各种应用服务,来弥补自己个人电脑性能或者使用方便性上的不足。
这几年,这种基于互联网的运算,进化了一步,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云计算。这个名字,一下子大众化了起来,也把网络应用就像水和电与我们一样的未来设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回到前面的案例,100多台PC不用更新,甚至也不用买新的工作站了,有了云计算,只需要到网上去租用“超级计算机”,把需要大运算的部分工作,交给它做即可。
当然,这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是网络的速度要求够快,你上传一个文件给云,云把计算结果返回给你,传播速度很关键,如果网络应用编译了我的计算结果,因为文件庞大,半天看不到效果,这个使用体验就太差了。
第二,安全,我开发的程序,让云帮我调试,结果,文件泄漏了,真倒霉。实在是太……
第三,云上要有这样的应用。开发云上的应用,比现在的软件模式,有很多优点,比如解决bug容易,升级容易;还有发布容易,防盗版容易。
速度和安全,现在基本上正在不断提升中。第三个特性也在迅猛发展中,计算机专家们估计很快会有各种各样基于轻客户端和云计算相结合的应用出现。
所以,人们认为,从现在C/S或者B/S的两层模式,会发展成,各种计算设备(PC或者手机等等)——服务器(运行在企业内部)——云计算(提供各种辅助服务)的三层计算模式,这可能是未来的主流,今天的网络管理员,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6.5.5 独特的云应用,让云计算模式站稳脚跟开始普及
除了搜索引擎,还有些独特的应用,让云计算变得开始普及起来。其实现实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案例,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基于云计算的应用。
十年前,IBM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语音输入软件,但需要人们端坐在电脑前用普通话认真说话,效率还不算高,作为玩具,流行了一阵,就消失了。一方面是当时计算机硬件限制,复杂算法不敢上。另一方面是升级改变调整算法不方便。但笔者最近在性能较为低下的手机上安装了两个语音输入软件,感觉相当的好用。
分析一下,这两个软件比当年IBM的软件强大之处在于,计算都在后台,都在云上;我说一句话,它就传到后台服务器端转化成文字返回。
看起来和以前没有不同,用户也感觉不到不同,但是,我们千千万万人用这个软件,后台系统,就收集了千千万万人的语音,不断优化改进算法,最后越来越准确,而过去IBM纯客户端的语音输入软件,算法完全是一个死的,用专业的说法,没有深交互。不能根据人的口音特点,完善调整算法。只能在实验室里提高,收集采集的样本,实在太少了。
我们相信,未来很多的软件,都会走上这条道路,他们会不断根据人们在前端使用这个软件的体验,修正自己的系统。
从这个基于云的语音输入法的案例,我们可以总结未来一类软件的运行模式:在客户端,软件只负责采集数据(比如把人说的话录制下来),传输数据到云上,云上处理后,传输给客户端,客户端负责显示(显示人说的文字)。客户端对性能的需求,大大降低,你看,我现在的手机,比起PC来,性能一般得很,但就能完成语音采集和传输的任务即可了。复杂的运算,完全交给云即可。客户端性能,不需要再大幅度提升,关键是提升人们和客户端交互的体验。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过去的系统,是不是因为没有云计算,而显得止步不前的。很快,我们就回忆并找到一个案例。也是大约十年前,我们讨论开发一个数字产品——电子血压计,系统的关键,当然是算法。可是,在优化这个算法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采集的样本太少了,特别瘦和特别胖的人,完全是测试不准确的,而且,人和人不同,都还有各自的特点,可是要优化这个算法系统,完全是不可能的,需要的样本,工作量太大,时间太长,除非你拥有100家医院。
查了所有相关专利和算法,你会发现,大多是实验室的产品,样本数量远远不够用。所以,到今天你可能都会发现,其实现在市场上开发的大量数字血压计,对某些人群,是测试不准确的;但如果用了云计算……这些都不是事。并且,如果还有了个性化的个人门户,你的血压特点,你的语音特点,都会记录在内,针对你个人优化,更加准确。
我们可以估计,云计算会首先在这些领域,这类应用中获得突破,因为完全纯客户端,是做不好的。你想想还有哪些领域,哪些算法,通过云计算会干得更好,说不定就是一个创新改变世界的想法。
6.5.6 云计算发展下去,未来会深度改变今天的企业计算模式
写到这里,技术专家们说未来的变化,其实简单的说,就三个:
(1)网络速度会越来越快。量变会不会产生质变?
(2)客户端会日益简化,因为复杂的功能用云上的计算资源来实现了。
(3)云端也会不断进化,可能是简单廉价的多PC服务器+日益复杂的操作系统+提供的应用越来越多。
云计算或者说基于互联网计算的发展结果,就是客户端日益简化。客户端电脑会变“轻”。
轻客户端+云计算机相互结合,大致是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了。以前,我们发现什么功能PC没有,就想办法添加到PC上,以后,互联网就是PC最大的功能扩展器和最大的外部设备;发现什么功能PC没有,就到网上去找一找,添加租用某个应用即可。
这样发展的后果,就是两极分化,客户端日益简化,稍微复杂的运算都交给云去解决了。客户端会简化成什么样子呢,其实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比如,很多人新购买笔记本电脑的时候,不再购买光驱,或者家里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公用一个移动光驱,或者干脆就不用了。因为你都在线看电影,在线传播数据了,你要光驱干啥呢?
再就是硬盘,我们对大硬盘的需求,也在降低,比如过去我家电脑上有6GB的音乐,买了智能手机,直接复制到手机上去了。再过几年,手机上音乐的曲目量也非常小了,因为也和电脑一样,有了一些播放软件,在线播放即可,不需要下载听了。以前电脑上下载了很多影片,现在就只保留了一些特别经典的,其他的,想看了,在线就播放了。所以,这两年,就没有升级过电脑硬盘,万一将来硬盘空间不够,咋办呢?网络存储已经发展起来了,家里带宽也超过100M了。直接很多数据就可以放到网上了。当然,要注意安全备份啊。
至于大家所看得见摸得着的云终端,将来会简化到什么程度,有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未来是平板电脑的天下,主流的云终端,就是平板电脑。
屏幕小一点的平板电脑,就是我们的手机;中间层的,就是现在的平板电脑形态了。尺寸大一点的屏幕,配上一个无线键盘,就是一个轻薄型笔记本电脑,屏幕再放大到15~25寸,配上鼠标键盘,就是一体机,屏幕再放大,就是电视机了。
上述产品,系统核心都是三个部件SoC全集成CPU和I/O的一块单芯片+NAND电子硬盘+RAM内存。尺寸越大,对耗电敏感度低,性能也可以做得更高一点。
当然,那些全功能的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肯定也会存在,不过会小众化,定位于工作站级别应用。
今天,Intel和AMD基本把CPU和芯片组集成为一片芯片了。高通等ARM方案更不用说,Apple的芯片干脆还集成了RAM。SSD硬盘的价格正在大副下降,容量还在不断提升。当然也不会太大,128GB和256GB足够了,其他数据放到网上,当然,可能有些工作站形态笔记本可能会C盘配用SSD电子硬盘,传统硬盘作为另外一个数据硬盘。
总之,终端正在按这个不断简化的方向前进。磁体硬盘和光驱,未来是电脑可选件,但网络成了必选的,甚至无线网络上述设备都必备,甚至4G和更高速的网络将来都是必备的。
甚至连数码相机等数码产品,都会集成目前手机中的芯片硬件和操作系统,拍摄好照片后,可以通过数码相机中的无线系统,传到网上,然后人们通过其他终端打开翻看和处理,而不是今天这样,必须找台电脑,把数据先导入电脑中。用电脑来处理和分享。
目前,各种数码设备的智能程度还不够,所以PC还是所有数码产品的核心,而未来,所有设备直接和网络连接,网络是所有数码产品的核心,PC的中心和核心地位受到挑战,重要性下降。
也许未来,我们家里性能最强大的设备,是我们家的新型电视机,因为未来我们打游戏,播放3D高清视频,处理数码视频这些对计算机性能要求比较高的活,一般都让电视机来干了。
十多年前,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DOS用得非常熟练的同学,用Windows总是不太习惯,差不多每个人都有别扭期。我们把这个现象叫做:“熟练用DOS的人,用Windows是从负数开始。”和那些从零开始的人相比,反而有了负担。比如笔者吧,用上了Windows,但是很长时间,还是不太习惯用鼠标的,因为各种快捷键,让我足够操作电脑了。
今天,从鼠标时代,进化到以手指为主的时代,进化到客户端简化,大量计算基于云的时代,进化到客户端以平板电脑为主,手指+语音操作为主的时代,还是会很不习惯的。
就是研究了很久云计算的笔者,有时候也有反复,在这个PC为核心的世界里,有时候也被自己的大胆想法吓了一跳,是啊,从DOS到Windows,我们其实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大多数中国人,是从Windows 98开始的。如果在DOS时代,我们给大家说,将来不是这样用电脑的,我们主要用鼠标操控,肯定被人们骂脑子有问题了,脑子有问题的Jobs和Gates却改变了世界。
写上面这一段,是想告诉年轻的读者们,你们没有负担,希望年轻的读者能在云计算上有所启发,有所创新。
就PC局域网这个目前主流的计算架构而言,未来肯定是要向云计算转移了,我们认为,客户端会日益简化,但服务器端还会强化,因为企业暂时还非常需要。当然云端的能力会更快地不断强化了。
6.5.7 未来的计算模式是云终端+企业服务器+云服务器
当企业不再为客户端提升性能,而是着眼于提升服务器的性能之后;当企业的很多计算,慢慢集中在服务器上,而不是客户端之后;下一步,企业服务器,就会逐步移植到网上,采用网络上的公共服务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适合更多的应用。况且使用云端服务器,系统更加弹性,可以持续投入:先按一台服务器需求购买计算资源,有了新的需求,然后逐步增加计算资源。这实在是太完美了。如图6-11中的云服务器机房,所有设备集中在一起使用效率更高。
图6-11
而云终端操作系统,iOS最像笔者想要的样子,ChromeOS是终极目标,不过我们觉得ChromeOS还是太激进,目前Android这种形态比较合适。未来云终端操作系统上,运行三类程序:
一类是前面提到的View程序,应用其实运行在局域网服务器的虚拟机上。客户端只是终端显示。
一类是类同iOS和Android上的App,比如我们前面说云计算提到的语音输入法,客户端只不过是负责显示应用界面,和用户交互,和云端数据传输,大量的计算,在云端。有点前面说的C/S的意思。
另外一类是浏览器应用程序。有点前面说的B/S的意思。不管是哪类应用,都可以方便的通过网络升级。
这三种应用程序运行模式,会并行很多年的,但客户端日益变轻,计算重新朝服务器端集中,这个大趋势不可逆转。朋友们,你就不要纠结你的电脑里是i3还是i5了,都一样,目前终端的性能,总体来说,是过剩的。CPU分为i3和i5,不过是一种营销上的设计。需要高性能的,请购买Xeon工作站。
这三种应用形态,长期并存,但也会走向统一,何时统一,很简单,当基于Web网络服务的性能和体验,能达到现在服务器虚拟机+客户端View的感觉,就完成了。我一度思考过,第一种虚拟机模式会不会走向第二种模式?就是在客户端会有一个专用程序和服务器上一个专用程序来互相配合。有可能,但有时候习惯之下,这样还不如第一种模式来得简单。所以,应该是第三种模式的体验提升后,最后网上全部是各种应用和服务,我们去访问,得到相同的体验,网络管理员再也不用烦恼客户机上的软件版本不一致的问题了,网络管理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客户端的各种软件,都有了一个浏览器的内核,然后,在浏览器内核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独特的客户端应用。把网络和自己的特色融合在一起了。
未来最后会走向我多年前说的,所有的应用都有在多种设备上运行的界面模式。你在任何设备上登录,基本可以得到比较统一的应用体验。但各个设备上略有不同。
在自己的手机上登录,主要使用某些应用,典型的是电话通话应用。
在自己的平板上登录,主要使用某些应用,比如导航应用。阅读应用和手机基本一致,但也会略有差别。
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登录,同样使用这些应用,比如文字处理,和你手机上的交互方式略有不同。现在印象笔记就比较典型啊。
在自己的办公室上的一体机上登录,可能也有通话应用,因为座机连接在一体机上。
在自己家的一体机上登录,可能就有了视频播放应用,像电视。
在自己家的电视机上登录,可能就有了类同打xbox游戏的应用。而手机上的xbox应用,有时候只能帮你做一些足球队队员买卖组队等等这些简单的事情,打游戏这件事,只能在性能强大的游戏机上进行。但是在手机/平板上呢,可以回顾播放过去精彩的比赛视频回放……
……
在不同的硬件设备上登录,根据你的需要,剪切相应的应用和服务,但体验都是比较一致的,比如邮箱。但也许在各种硬件设备上,略有不同,比如同样的文字输入服务,假设电视没有接键盘,就只有语音输入一种提供。
就目前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运算环境,逐步走向云计算是比较可行的事情。很多计算机专家认为,企业走向集中计算,恐怕第一件事,也是比较低成本的事情,应该是使用文件服务器。因为很多PC之所以升级,不过是因为硬盘太小了。因此而把一个小组的电脑都更换了,这个成本太高了。假如一个小组不超过10个人,都是80GB或者160GB的硬盘。确实可能空间不够用。增加一个文件服务器,不过2000~3000元左右。一台电脑的支出,增加1TB、2TB共享空间,合适。不过,如果这个文件服务器还提供一些文件访问功能区别就好了。比如在一个工作小组里,可能某些文件,最好只给小组中某些成员只读功能,以免他们更改,比如一些标准合同,甚至有些文件,为了安全,不让外传,连复制都不容许。
现在SSD电子硬盘开始普及。迟早我们的C盘就会变成电子硬盘,装操作系统和软件,然后其他DEF盘,其实就转移到了文件服务器上。就是C盘,也被同步到文件服务器上备份了。加上光驱确实在企业环境中不再需要,看来这是大势所趋啊。只等128GB或者256GB的mSATA接口电子硬盘价格下降到300元以内。
可以估计,中小企业的云计算之路,肯定是这样的。2006年后购买的电脑,采用了core内核的电脑,会一直使用,当发现有些电脑,硬盘空间实在太小,会增加文件服务器解决。当继续发现,性能空间不够用,会购买添加服务器,
然后这些老的PC和新员工加入所购买的PC,会逐步过渡为SSD硬盘的终端。价格便宜,更加稳定可靠,管理维护方便。使用年限更长。
当整体运算性能出现不够用的时候,继续升级添加服务器即可,也可以根据需要申请网上云计算资源。云计算的弹性性能增加优势,这就体现出来了。服务器和PC,都只会在确实坏了的情况下被淘汰,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用两三年之后,性能不够用了而被淘汰。
当企业计算环境,或者说PC局域网计算环境,在朝这个“客户端日益变轻,服务器端日益变重”的新格局进化的时候。基于各种互联网的云计算应用,也在日渐成熟。所以,企业计算环境,同时也在向互联网的云计算中心转移。
比如,以前还有企业自己买电脑做Web服务器,现在也有不少有点规模的企业自己“养”Web服务器,以后不会了。现在不少企业自己的服务器上管理邮箱,提供邮件服务,以后也不会了,云计算中心会提供这一切。甚至有些企业,如果外地有分公司,为了管理的方便,会把自己的机房,建立在网上,把文件服务,也外包给网上的云计算中心,伴随在线办公软件的发展、日益成熟稳定,很自然的,连办公软件,也采用网上的系统。
这是我们可以看见的未来之路,这是一条从PC时代,走向云计算时代的路,使用更加便利,管理维护更加简单,系统更加安全,也更加节约和便宜。
今天,年轻的网络技术学习者,要充分注意到这个趋势。从这里学习一些技术基本概念之后,要从今天开始不断学习云计算相关知识,也许未来,你正好用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