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1.1.1 物流理论的背景
什么是物流? 自从美国人在20世纪初提出物流这个概念后,物流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科学已经把现代技术科学与现代经济科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它融汇了资源配置科学、仓储科学、流通科学、环境科学、运输科学、搬运科学、营销科学、信息技术科学及系统科学等,是一门综合学科,这种综合学科的出现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以物的动态流转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物流活动(运输、配送、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的内在联系,现已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范围,而物流的活动构成了新的物流产业。物流科学是管理工程与技术工程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了系统工程的科学成果,提高了物流系统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了物流的时间效益和空间效益。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了物流的概念,但人们一直没有很好地重视它,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物流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物流的认识也还处于启蒙、初级阶段。尤其是中国物流领域的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现代物流管理和现代物流技术方面的系统科学的培训,这是中国物流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近些年,由于“物流”特别是“现代物流”对社会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明显而引起人们的关注。纵观当今世界,凡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国家,物流的发展较快、水平也较高,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也较大,物流业也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即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标志。
1.1.2 物流的起源
物流的形成是源于人类经济活动对货物移动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物流这种形态就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了。但是,由于人类初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一阶段的物流组织处于早期的原始状态。物流概念是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才出现的,即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生产率。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总的产品数量还很有限,一般来说,产品生产出来总可以分销出去。所以,人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怎样改进生产技术和多生产产品上,而不必过多担心产品分销不出去,进而也就不关心分销及其运输成本和效益,因此也不会产生物流的概念。
1.“PD”的出现
现代“物流”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被称为“Physical Distribution,PD”,即“实物分配”或“货物配送”。当时西方国家已开始出现生产大量过剩、需求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迫切需要解决商品的销售和物资流通问题。直到20世纪初,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其生产力发展到较高的水平,社会总产品数量达到比较饱和的程度,社会的总需求也相应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一定都能分销出去,而且再靠提高生产技术已经有一定难度。这时,人们不得不关心分销工作,希望通过抓分销来打开市场。这样,降低分销成本,提高分销经济效益就成为企业关注的大事。由此,人们才逐渐关注分销物流,物流的概念开始萌芽。在这种背景下,1915年,美国市场营销学创始人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了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有人把它译成“实体分销”,也有的译成“物流”,这就是最早的物流概念,其实质是“分销物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进一步阐述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这一过程被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2.“Logistics”的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针对战争中的物资供应问题,美国提出了“Logistics”的概念,其原意为“后勤”,也就是所谓的“军事后勤学”。它是指将战时的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统一部署,使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随后,在企业中开始广泛应用“后勤”的概念,它同时包含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物流管理。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于是社会进入了大量生产、大量销售时期。这时候,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降低流通成本,企业和社会就更加关注“物流”,使PD的概念更为系统化和普遍化。所以这个时期人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狭义的物流,是与商品销售有关的物流活动,因此通常采用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词。
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对“物流”的概念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认识,认为原来的Physical Distribution作为“物流”的概念已经不够确切,而Logistics与Physical Distribution不同,Logistics的概念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不仅仅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这是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大型的制造商往往把成品零部件的生产任务包给其他专业性制造商,自己只是把这些零部件进行组装,而这些专业性制造商可能位于世界上劳动力比较便宜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不但与流通系统维持密切的关系,同时与生产系统也产生了密切的关系,这样将物流、商流和生产三个方面连接在一起,就能产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正式把“Logistics”作为物流的概念。此后,Logistics逐渐取代PD,成为“物流”的概念和英文名词,这也是物流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1.1.3 世界物流的发展阶段
根据物流实践的内容、应用技术、实现手段和方式特点等,可以将物流活动的发展分为两大阶段。其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以作为一个发展的时间阶段标志。
1.传统物流阶段
传统物流阶段以手工作业、机械作业为主,重视物流的各项功能。从物流整体发展过程分析,初级物流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其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专业化、机械化发展,以提高运输、仓储、配送、外购等各种物流环节的效率、效益为重点。
2.现代物流阶段
现代物流阶段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注重服务、人员、技术、信息和管理的综合集成,是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管理手段、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在物流领域中的体现。同一物流活动中,各运作主体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使物流活动能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多企业之间、区域、全国乃至国际展开经营活动。现代物流是在现代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准时制(JI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与现代经营管理,如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它是现代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论综合应用的产物。
1.1.4 我国物流的发展阶段
我国物流业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反映了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1.第一阶段——创建阶段(1949—1952年)
创建阶段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当时由于刚解放,百废待兴,物流业也刚开始创建,其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及部分公路。其特点是:多数是商物合一型、兼营型的物流企业,附属于专业公司或批发站(一些大城市除外)。在生产部门,物流问题还未提到日程上来。
2.第二阶段——发展时期(1953—1965年)
发展时期的初期,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这一阶段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交通运输建设也有了较大进展,通车里程大为增加,因此物流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物资、商业、供销、粮食、外贸等流通部门相继成立了商物分离型、专业型的物流企业(如储运公司、仓储公司、中转站等)以及附属于各专业公司、批发站的商物合一型、兼营型的物流企业,初步形成了物流业。
3.第三阶段——停滞阶段(1966—1977年)
由于受到国内大发展环境的影响,物流业的发展在这阶段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4.第四阶段——改革、开放阶段(1978—1998年)
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建设也加快了步伐,物流业有了很大进展,不仅流通领域的专业性、兼营性的物流企业增加,在生产部门也重视物流合理化的研究,建设和加强了国有物流企业,还出现了集体和个体的物流企业或储运专业户,国内横向经济联合加强,物流打破了部门、地区的界限,更加专业化和社会化。
5.第五阶段——大发展和国际化阶段(1999年至今)
1999年11月25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在现代物流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指出:现代物流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系统工程,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重要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重要讲话标志着我国政府开始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随后各地区和城市纷纷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并积极开展国际物流业务,使物流向国际化方向迈进。
各国物流业的发展史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物流业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而发展了的物流业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繁荣与发展。当然,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技进步、物流技术提高等,都会对物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1.5 中国物流发展的展望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从物流的区域市场发展来看,经济发展迅速和比较活跃的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将快于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等将成为区域物流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基地。
从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来看,一是更多的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我国已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公路货运、仓储设施等领域的开放,将为从事物流服务的外资提供多样化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这些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以服务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和采购等方面的物流活动为主。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但同时也为国内物流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其先进物流管理技术、经营经验的可能,对促进中国物流产业的整体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二是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发展迅速。这类企业的经营观念、管理方式能够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合理使用和组织各种物流资源方面优势明显,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扩展都十分迅速,是中国未来产业发展进程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三是国有经济中的部分传统运输、批发企业,在其原有业务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向物流服务领域延伸,成为物流产业中强有力的竞争者,从中也会有一些企业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
可以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物流产业将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其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