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读本·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9 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

甲午战争期间,在广大的劳动人民和一部分爱国的知识分子中间,广泛地流传着两句歌谣:“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这两句民谣中,“倭寇”是指日本侵略强盗,“中堂”是指当时清政府军事和外交的实际负责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反”是反叛祖国的意思。这个民谣,表示了中国人民对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妥协投降、破坏抗战、叛卖祖国的罪恶行为的巨大愤怒和深刻讽刺。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自始至终采取着妥协投降的方针。

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的侵略野心就已明目张胆地暴露出来了。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同声要求清政府积极备战,抵御侵略。但李鸿章却竭力宣传中国军力武器不如日本,陆军兵力空虚,“海上交锋”又“恐非胜算”,所以根本就不能抵抗。李鸿章用这种宣传,灭中国的志气,长敌人的威风。在这种论调下,他不但不积极备战,反而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乞求帝国主义的“调停”上。他先后向美、英、法等国请托,要求他们劝告日本不要发动战争。同时,他又游说和日本有矛盾、企图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沙皇俄国,可耻地想利用沙皇俄国的力量去牵制日本。美、英、法等国本来就是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他们一面假意对中国表示“同情”,一面又在表面上宣布要“严守中立”,实际上是一方面敷衍中国,一方面怂恿日本。沙皇俄国见整个形势如此,也就宣布“中立”了。

李鸿章像

依靠帝国主义“调停”的幻想破灭了,李鸿章又把希望寄托在说服日本侵略者的首脑人物身上。他打电报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赞他是“明大局”的人,请求他不要和中国“绝交动兵,以致掣动大局”。对于侵略者越是乞求退让,就越是鼓励了他们的侵略野心,日本统治者在李鸿章卑躬屈膝的请求下,更加积极地做发动侵略战争的准备。

李鸿章对于帝国主义是百般摇尾乞怜,对于爱国人民和士兵则是多方压制、束缚,他一再告诫军队不准“多事”“不要妄动”,并说:“只要我们不先开枪,仗就不会打起来。日本是不敢先动手的,如果他们先开仗,就会违反万国公例,引起各国公愤!”

但是日本侵略者却不管什么“万国公例”,1894年7月25日,他们不宣而战,首先挑起了战火。

在日本军队的无理进攻面前,李鸿章仍然不准爱国军民进行抗战。当时的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激昂的士气鼓舞下要求海军出海迎战,李鸿章却蛮横地说:“现在我用你不着。将来等到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再让你的舰队开出去观战,长长胆识。”他命令中国海军只准在渤海湾内活动,说什么这样可以“作猛虎在山之势”。

封建统治阶级对帝国主义的屈膝退让,并不能避开这场战争,战火越烧越大,清政府被迫于1894年8月1日正式宣战。但李鸿章在被迫迎战时,仍采取消极抵抗的方针。在他的妥协投降的方针之下,军队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补给,弹药不全,粮饷不足。指挥军队的将领又大部分是李鸿章的亲信,他们坚决执行李鸿章的方针,有的甚至临阵脱逃,不战而溃。虽然有少数爱国将领和广大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战事仍然节节失利。

前线的失利使得清政府的投降活动更加活跃起来。美国为加强对清政府的影响并讨好日本,愿意充当中日之间的唯一联系人,力图操纵和议。

1895年初,在美国的指使下,清政府果然派了两个“议和大臣”前往日本,但日本政府嫌这两个人的地位(卖国资格)和经验(卖国技能)太差,拒绝接待,并指名要卖国老手李鸿章为议和的全权大臣,才能谈判。清政府赶快满足了日本侵略者的要求,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谈判。

李鸿章果然不负侵略者的“期望”。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在侵略者的蛮横要挟之下,签订了《马关条约》,出卖了大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

《马关条约》签订后,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人们纷纷痛骂李鸿章是“卖国贼”,要求严办李鸿章,很多爱国人民甚至表示“恨不能食中堂肉”。李鸿章完成了卖国勾当后,不敢回到北京,借口养病,在天津躲了起来。但他还怕《马关条约》因为全国人民反对而不批准,所以他又竭力催促清朝皇帝赶快签字用印,还无耻地宣传卖国的奇谈怪论,说“日本素来愿意东方常保太平,这次和中国交战,也是为了立太平之基”;同时威胁说,假使不赶快批准《马关条约》,恐怕战祸仍难避免。

(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