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4次/近11年]
(一)哲学概述[0次/近11年]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谁?
(1)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是什么?①②
(3)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4)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②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本点是什么?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世界是否可知问题的不同回答)。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①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立的根本点是什么?
(3)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对立的根本点是什么?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①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②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根本点是什么?
(二)物质及其存在形态[9次/近11年]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观的历史发展。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三种物质观对物质的不同理解是什么?①~③
(2)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①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②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恩格斯指出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列宁界定物质定义的角度是什么?
★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是什么?①~④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含义的理解是什么?
(1)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什么?①②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对静止的含义是指什么?
(2)运动和静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什么?①②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及特点是什么?①②
(3)物质运动与时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②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空的基本属性有哪些?①~③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什么?
时间和空间具有:①客观性。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②有限性和无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③绝对性和相对性。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3.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飞跃和区别归根到底是通过什么完成的?
(1)物质世界两种存在形态。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按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地发生演化,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而人类的产生使自然界的演化发生了新的飞跃,世界从此有了自然与社会的区别。这种飞跃和区别归根到底是人们通过实践完成的。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①~④
(1)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实践基础上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源于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方式。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恩格斯也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拓展和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6次/近11年]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①从意识其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应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②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人类意识的形成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是什么?
☆在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什么?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①~④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活动的重要动因。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①②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应做到什么?①~③
(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3次/近11年]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什么?
(1)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那些内容?①~③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①~③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①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②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〇☆马克思主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①②
二、事物的联系和发展[23次/近11年]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7次/近11年]
★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联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联系的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有哪些特点?①~④
●★普遍联系的内涵是什么?
☆如何理解联系的条件性?
(2)联系的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其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其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其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③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其一,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①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3.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一定形式的运动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4.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1)发展的实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之所以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因为什么?①~③
(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①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〇马克思主义关于过程论的思想是什么?①~④
5.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1)事物发展的过程性。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①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②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④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
(2)过程论的方法论意义。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事物发展过程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6.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〇五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它们“是各种事件的世界性的相互依存、(普遍)联系和相互联结的环节,只是物质发展这一链条上的环节”。
(1)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①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②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二者的辩证关系表现在:①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②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是什么?①②
内容和形式的方法论意义。在把握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时,①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②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2)本质与现象。本质与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
本质与现象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①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②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③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另一方面,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①本质决定现象,本质问题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②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现象和本质的方法论意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①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②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现象和本质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3)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其中,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②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因果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①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②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③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因果关系的表现有哪些?
原因和结果的方法论意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因果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4)必然和偶然。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①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②偶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与偶然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二者是有区别的:①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②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③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必然和偶然又是统一的:①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②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③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必然和偶然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和偶然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5)现实与可能。现实与可能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①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②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①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②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①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新的可能;②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
☆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的依据是什么?①~③
把握事物可能性的原则。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①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区分的依据是现实中是否有根据和条件;②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区分的依据是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③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区分的依据是对人是否有利。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现实和可能的辩证关系,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0次/近11年]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③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因此,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自觉坚持和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含义是什么?①②
●矛盾辩证转化的原理是什么?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①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①~③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的对立和同一;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3)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或者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①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第二,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②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第二,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5)自觉运用矛盾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内涵和要求。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人的思维中的矛盾是客观世界矛盾的反映。只要我们从事物的内部,从联系和运动中看事物,就会发现矛盾。“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科学都是研究事物矛盾的,科学每前进一步都是以揭露和认识新矛盾为内容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从横向讲,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各种运动形式相互区别,都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从纵向讲,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过程和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特殊性含义、表现及要求是什么?①~③
●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原理是什么?
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④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就在于,它既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哪些?①~④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什么?①~③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①~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③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认识到个别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三)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6次/近11年]
1.量变质变规律
●★对度的原理的正确理解是什么?①~④
(1)质量度及适度原则。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①事物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质和量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②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③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了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④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什么?
☆区分事物质变和量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
(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③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①~③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什么?
(4)量变质变规律的内容。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②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〇☆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①~④
(2)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内容有哪些?①~③
(3)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则认为,①否定是外在的否定,②主观任意的否定;③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既割断了事物的联系,又使发展中断。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事物辩证发展的一个周期是什么?
(4)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有哪些?①②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①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②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5)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什么?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次/近11年]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含义。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方面?
(2)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是什么关系?
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唯物辩证法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他所说的人们在活动中所受支配的“理论思维形式”其实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恩格斯指出,在辩证哲学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正是基于这种批判的、革命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含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一系列规律、范畴和原理,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诸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古代哲学家总结过矛盾观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对我们掌握矛盾分析法具有启迪作用。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什么?
4.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①归纳与演绎。归纳与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包括哪些?①~④
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断出个别结论。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补充、交替使用的。归纳虽然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所得结论还不是充分可靠的,要由演绎来补充和修正。演绎所依据的前提是事物的共性,但共性只大致地包含个性,个性也不能完全地进入共性,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个别事物的多方面的属性。可见,归纳和演绎都具有局限性,需要借助更为深刻的其他思维方法。②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分析与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③抽象与具体。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所以,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对辩证思维而言,重要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这是一个以抽象为逻辑起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逻辑中介,达到以思维具体为逻辑终点的运行过程。马克思的《资本论》是成功地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杰出典范。④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的方法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又有内在关联。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思维具体的含义是什么?
☆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是什么?①②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果—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5.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①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②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③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④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⑤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体现在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这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创新性运用的产物。习近平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多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体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