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佩里为何来日?
“黑船”来
黑船来矣,黑船来矣,锈迹斑驳、药研般的四艘黑舰惊现相州城崎海上,彼时嘉永六年六月三日未时上刻,正是夏日袅袅南风,吹入午睡人酣梦之际。
这是一九一五年(大正四年)熊田苇城所著的《幕府瓦解史》(上、下)开头的一句话。书中熊田一改往日立足西南雄藩、对幕末维新史展开批判的立场,将视角转移到幕府和会津,在时间上紧随幕府视角下的幕末史——福地源一郎(号樱痴)的《幕末衰亡论》(一八九二年刊),描绘之后的幕末维新史。
这么一写,嘉永六年六月三日(一八五三年七月八日)一个令人昏昏欲睡的和平的午后,四艘军舰在江户湾入口浦贺忽现巨影,瞬间惊动整个日本的情景便跃然纸上。
《美国海军将领佩里之肖像》,幕末时期日本人作(神奈川县立历史博物馆藏)
这是关于佩里来日的一般性描述。
而“黑船”则是指近世初期以来颜色漆黑的外国船只。面对着锈迹斑驳、药研般发黑的巨大轮船,人们心中升起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这种“黑船”之前不仅出现在日本的太平洋沿岸,也屡屡出没于日本海。然而,四艘海船组成的佩里舰队给人们带来的压迫感是无可比拟的。从此,“黑船”成为佩里舰队的代名词,外来压力的标志。
它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从上图的佩里画像亦可略知一二。肖像虽然整体采用了诙谐的描绘手法,却隐约间透露着一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一股对妖魔鬼怪的好奇感。而整体上的诙谐手法不正体现了一般民众的坚忍强大吗?
佩里是突然来的吗?
正如开头引用的那句话,明治之后,“黑船惊现”成为对佩里来日的普遍表述。不过事实果真如此吗?诚然,对于远离信息源的一般民众来说,它确实是“惊现”,然而对于幕府当局者来说,它早已是了然于心之事,绝非“惊现”。
早在一八四四年(弘化元年),荷兰国王威廉姆二世便给将军递送了亲笔信,谈到了工业革命后欧洲形势的变化和欧洲势力进入亚洲,特别提到英国和清朝的关系,劝诫幕府放弃锁国政策,对外打开门户。对此幕府于次年回信予以拒绝。幕府的拒绝被荷兰理解为是对其一直以来垄断日本贸易所取得的既得权益的认可。但一八五二年(嘉永五年),美国的对日派遣计划一传到荷兰,荷兰马上向幕府递送了包含有同样内容的《荷兰风说书》,并提议日荷之间缔结条约。又一次遭到幕府的拒绝。
为了应对外部压力,幕府早在一八四五年(弘化二年)七月就设置了海防小组。
海防小组聚集了以老中为首,若年寄、大小目付、勘定奉行、勘定吟味等幕府内的能人贤士,在安政五年(一八五八年)七月因设置外国奉行、海防小组被废除之前,对幕府的海防政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佩里舰队和亚洲战略
那么,佩里舰队从何而来?我们展开世界地图看一看(参照下页地图)。
美国的东海岸有个港叫诺福克。佩里乘的军舰“密西西比号”于一八五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嘉永五年十月十三日)由此出发,往东横跨大西洋,从非洲西海岸马德拉群岛南下,途经圣赫勒拿岛、开普敦、毛里求斯岛、斯里兰卡岛、新加坡。一八五三年四月七日,“密西西比号”驶入香港港口。
在这里,它与先到的东印度舰队会合,之后到上海集结。
率领“萨斯喀那号”“密西西比号”等四艘军舰的是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海军准将马休·卡尔布莱斯·佩里(一七九四年~一八五八年)。这支从上海出航的舰队并非一路直指日本,而是先到琉球,后停靠到小笠原群岛,再返回琉球,随后北上抵达日本。
佩里舰队在抵达日本前,为何要先去琉球呢?因为如果日本拒绝开国,佩里打算将琉球作为自己的基地。在他看来,占领这些岛屿、确保那霸港的安全从道义上讲具有正当性,也是为了应对紧急局势的万不得已之策。同时他认为帮琉球摆脱萨摩藩的压迫、促使日本开国是自己的使命。
佩里舰队航线。舰队于嘉永六年(一八五三年)七月十七日(阴历六月十二日)离开江户湾,经过琉球返回香港,但次年二月十三日(阴历一月十六日),以“波瓦坦号”为旗舰的舰队再次现身江户湾
佩里的这一意图在他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神奈川条约》,安政元年三月三日(一八五四年三月三十一日)〕两年后写的意见书中有更明确的体现。这封意见书的主基调是对美国政权轮替(从辉格党第十三届总统菲尔莫尔变为民主党第十四届总统皮尔斯)后政府对外扩张呈消极态度的批判,不过从这里,我们亦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胸中所绘的亚洲战略。
佩里对在亚洲正一步步巩固地盘的英国保持着强烈的警惕,主张尽快将英国还未来得及染指的日本以及中国近海太平洋小岛纳入美国势力范围,并把台湾作为美国的贸易据点。除日本、琉球外,佩里还把从中国沿海到越南、柬埔寨、泰国、菲律宾等国都纳入未来的规划中。
而日本是这一亚洲战略中北太平洋上横卧的一条重要列岛。因此佩里对箱馆的重视不亚于对琉球(包括小笠原群岛)的重视。翌年(一八五四年)他再次来日时,一签署《日美亲善条约》,便到访了箱馆。因为该地不仅在军事上很重要,在贸易、经济上也属要塞之地。琉球——下田(相模湾)——箱馆(虾夷地)两两之间距离相等,对此佩里了然于心。一旦下田、箱馆二港与琉球(一八五四年七月十一日,《琉球美国修好条约》缔结)一道开港,对佩里舰队来说,“我们将同时拥有三处非常便于疗养和恢复体力的场所”,在《佩里日本远征记》中,他本人如是写道。
佩里的对日要求
佩里对日本的要求有三点:
第一,日方应保护在日本沿岸避难的美国船员的生命、财产。第二,向上述船舶供给饮用水、燃料和食物。第三,促进日美两国贸易。
第一条和第二条的规定与美国的捕鲸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美国捕鲸业急速发展,到四十年代后半期迎来黄金时期。因此巡游于北太平洋、日本近海的捕鲸船数量也急剧增加。而当时补给港和避难港对船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条的背后则是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随着纺织行业迅速腾飞,美国开始将目光投向位于西部开发延长线上的太平洋远端,试图挤入中国这个散发着无限魅力的亚洲市场。于是,跨太平洋航线的开发被提上日程。在此之前,通往中国的大西洋航线需要花费一百三十天左右,而太平洋航线能将这一时间一下缩短到原来的六分之一甚至七分之一。为了开辟这条跨太平洋北方航线,中途必须设置停泊港。而箱馆南边的日本各港便是绝佳的候选地。另一方面人们相信日本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佩里在接手前任提督奥利克的任务的同时,根据自身设计的亚洲战略,试图靠军舰大炮威慑下的海军主导型“外交法权”实现日本开国。就这样,处于锁国体制下的日本,在“武力”外交的胁迫下,被迫打开了国门。
亚洲形势
这里,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佩里来航前的亚洲形势。
在一窝蜂涌向亚洲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打头阵的是英国。十八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拉开大幕,这波浪潮到十九世纪席卷欧洲各国,并延伸向美国。此时,不断积聚的工业资本开始寻求用于机器量产的原料和更为广阔的销售市场。而它实现的形式首先就是将印度变为殖民地。在与东印度公司股东、官僚、军人等土地贵族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英国工业资本悍然对印度及周边地区发动侵略战争,将印度变为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粮食的供给地。然而,随着殖民统治对以农民为首的各阶层压迫的加剧,反英情绪日渐高涨。英国征服印度不久后的一八五七年(安政四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土兵兵变)爆发。土兵指隶属于东印度公司的印度佣兵。当他们听说新发的手枪弹药包上涂了牛油和猪油时,认为自己受到了宗教侮辱,便在德里近郊起义。起义军迅速占领德里,战火燃烧到了北印度一带。靠着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英国夺去领地的土著王侯、地主等的支持,他们一度将英军逼入绝境,虽然两年后遭镇压,但印度民众朝着推翻英国统治、走向民族统一这一共同的目标,切实迈出了第一步。
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信息
中国的屈辱史以鸦片战争拉开序幕。一八四〇年(天保十一年),面对清朝在鸦片进口方面表现出的强硬态度,英军用先进的武器大破清军,并于一八四二年(天保十三年)签订《南京条约》,继拿到香港后又强迫中国开放了广州、上海等口岸。
一八五六年(安政三年),“亚罗号事件”发生。该年十月,持有英国香港执照的食盐走私船在广州海域接受中国水师临检,船上十二名中国船员被拘。以此为借口,英国联合法国再次对清朝发动战争(亚罗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六〇年(万延元年),占领北京并签订《北京条约》。至此,香港对岸的九龙半岛也被英国蚕食,清政府被迫承认贸易自由、设立租界,列强对中国的半殖民统治进一步加深。
鸦片战争让中国社会更加动荡,地方治安一片混乱,催生了以洪秀全为核心的反清武装起义。一八五一年(嘉永四年),太平天国政权建立。在均分土地、减轻租税、男女平等政策的感召下,以贫农为首的普通民众亦纷纷加入。
佩里来日的一八五三年(嘉永六年),正值太平天国占领并定都南京之时。清军结盟英法与太平天国军对抗,战争超出了清朝与太平天国的角逐,更将外国势力拉入其中,呈现出一种民族战争的特点。然而由于太平天国高层内部分裂,一八六四年(元治元年),南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
有关鸦片战争的信息以多种形式传到了日本。斋藤竹堂(出身于仙台藩的儒者)的《鸦片始末》(一八四四年),岭田枫江(丹后田边藩士)的《海外新话》(一八四九年)、《海外新话拾遗》(一八五〇年)等各种出版物层出不穷,向民众广泛宣传了鸦片战争中清军的惨败和英国的威胁。与此同时,由于对幕府海防的批判,岭田遭到关押和流放。
俄罗斯也从中国北方压境而来。一八五八年(安政五年),清朝与俄罗斯签订《瑷珲条约》,规定将黑龙江以北的领土割让予俄,由此俄罗斯获得了入海口,将其作为进入太平洋的据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走上了开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