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民办大学的创新
(2017年2月15日)
我很高兴第一次参加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年会。作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参与者,我想介绍一些近期创新人才教育来自民间的努力。
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来自全社会的努力。我国的民间力量对教育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不过迄今为止,民间力量还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方面。近年来,民间力量在高端创新人才教育方面起步,虽然只是开始,但是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下面我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民间对创新人才教育的投入正在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亮点。民办学校的优势体现在可以建立新体制,探索新模式,创造更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这些正是创新人才得以产生的重要因素。
第一个例子是2015年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它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为目标的教育机构,目前还只是举办培训班。但是不可小觑。从2015年3月27日第一届开学典礼开始,至今已经录取三届学生,每届40人左右。从第一届数百人报名,到第三届就超过2 000人报名,录取率不到2%,还低于新开办的清华大学苏世民全球学者项目创纪录的3%的录取率。
湖畔大学的名称源于1999年阿里巴巴创业所在地杭州湖畔花园小区,2003年淘宝也在湖畔花园诞生,所以湖畔这一名称就代表了一种创业精神。湖畔大学是商业管理教育,但是在培养目标定位、招生录取方式、培养教育模式三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它不是培养传统的职业经理人,而是培养新一代企业家。在录取方式上,湖畔大学采取保荐人推荐制度,通过小组面试,小组成员间互评,综合考察录取。保荐人大多是创业者、投资者等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在培养教育模式上,它不是办MBA项目,而是集中精力搞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家精神教育。湖畔大学邀请标志性企业家授课,马云本人也亲自授课。讲授的案例多是企业家的亲身经历。与商学院通常只讲成功案例不同,湖畔大学讲的案例大多是失败案例,因为创业与管理不同的是,失败是常态,只有懂得失败,才能更好创业。
马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师,所以他对教育情有独钟。他的梦想,不仅仅是阿里巴巴。他最珍惜的头衔,既不是马总,也不是马老板,而是马老师,马校长。他对阿里巴巴公司的期望是至少延续102年,从1999年开始,至少到2101年,这样就可以跨越三个世纪。但是他对湖畔大学的期望是至少延续300年,从2015年到2315年。我是湖畔大学的校董,参加过招生面试,参加过开学典礼,我感受到湖畔大学的激情活力,就像阿里巴巴一样。
第二个例子是2016年12月10日成立的“西湖高等研究院”。这一天,恰巧是每年诺贝尔奖颁奖的日子。西湖高等研究院是为正在酝酿成立的“西湖大学”做准备的依托主体,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兼任首任院长。我是西湖大学筹办委员会委员。
西湖大学是一所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获得政府教育部门支持,并由浙江省和杭州市大力投入的民办研究型高等教育机构。西湖大学将是一所小而精、高起点、高水平、国际化的大学,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
目前,作为西湖大学依托主体的西湖高等研究院已经开始运行。研究院下设四个研究所,包括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理学研究所以及前沿技术研究所,分别由施一公、饶毅、潘建伟、陈十一担任负责人。这四位教授目前分别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担任领导工作,他们同时参加西湖高等研究院的建设。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西湖高等研究院的起步是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与浙江省合作共建的一个民办研究机构,这是它能够顺利举办的重要原因。
西湖高等研究院目前有如下进展。第一,研究院正在面向海内外招聘学术人才,预计到今年秋季将有十余名优秀青年学者和资深科学家正式入职。第二,西湖区为研究院提供了近10万平方米的科研、教学、办公用房及研究生公寓;杭州市对研究院的四个研究所分别给予亿元级经费支持;浙江省正在考虑为研究院出台配套政策,帮助高端人才落地和聚集杭州。第三,为支持西湖大学和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了“西湖教育基金会”和“千人教育基金会”,并获得多位国内知名企业家和众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的慷慨资助,提供需要的财务保障。
施一公、饶毅、潘建伟、陈十一这四位科学家都是具有海外长期教学研究经历,世界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其中三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多年前他们放弃海外教职,回国任教,都在国内顶尖大学中担任行政职务。他们不仅取得过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而且也都积极推动国内大学的改革,取得了不凡成就。在所有人看来,他们都已功成名就。但是,他们一直都有在中国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办民办大学的梦想,这两者的结合就是办西湖大学的梦想。他们希望把西湖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和创新人才教育的一个改革试点,探索在中国民办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路。
我在这里介绍的两个例子——湖畔大学和西湖大学,似乎是两个极端:湖畔大学是由企业家,而且都是本土企业家创办的,而西湖大学是由科学家,且均有海外执教背景的科学家创办的,一个很“土”,一个很“洋”,一个很“商业”,一个很“科技”。虽然这两所大学非常不同,但它们都是民办的,目前都还不是教育部定义下的“大学”,但都致力于创新人才的教育。如果说湖畔大学是为了培养具有世界级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那么西湖大学是为了培养具有世界级创新水平的科学家。这两所刚刚起步的民办学校都是教育领域的创新,都是寻求以创立新的教育机构的方式,探索创新人才教育的新途径。
我参与并推动这两所大学的建设,是因为我认为它们都是中国需要的,都是对中国发展有利的,都是代表了时代方向的。创新人才是多种多样的,中国既需要大量的施一公类的人才,也需要大量的马云类的人才。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和教育机构也应该多样化,中国既需要清华北大,也需要西湖湖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需要更多的民办大学,既需要普及性的,也需要高端性的。
也许人们对民办高校,特别是民办精英高校的前程还看不清楚。这里面确实充满挑战和风险。不过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民营企业刚刚诞生时,它们也只是作为补充短缺经济带来的供给不足。但是,又有谁能想到,在1987年创立的民营企业华为,在30年后的今天,年收入5 200亿元,企业研发投入名列全球第八、中国第一,成为中国企业科技创新领域在全球的一个响亮品牌?所以,30年后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也是很难预测的。
民间对创新人才教育的热情还不仅体现在办学上,也体现在民间设立的鼓励科技创新的奖项上。我在过去两个月就参加了两次这样的活动。去年12月18日,我在清华大学参加了东润丘成桐科学奖颁奖,这是由陈东升和孔东梅夫妇创立的东润基金会支持,由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组织,专为鼓励青少年科学研究而设立的奖项。我还在上个月的1月15日参加了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的颁奖典礼。这个奖设立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数学与计算机”三个奖项,每个奖项奖金100万美元,由四位企业家共同赞助。这是一个鼓励在中国本土原创性科学研究的民间大奖。这两个奖项的设立都说明了民间对科技创新的热衷和支持。
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创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创新人才教育。我们缺乏的不是重视,也不是投入,而是一些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做法。创新人才教育,公办大学非常重要,但不能只靠公办大学,也应该有民办大学。而民办大学,也应该是各种各样的,不能是单一模式的。不同的思路和不同的做法两者的结合,就是创新人才教育的新探索。
中国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创新人才,并不局限于科学家和企业家。这些人才不能依赖同一种教育模式,也不能从同一类教育机构中走出。
创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创新的人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