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痛越不动声色,越苦越保持沉默
有人说:“沉默,是最大的哭声。”
说的是一个人习惯了痛,挣扎过,内心撕扯难受极了的妥协,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再也不想争辩。
是放弃,是看清,是无力,是失望更是绝望。
当你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
01
沉默,是尽力后的释怀
这是个流行离开的世界,大家却不擅长告别。
在电影《后来的我们》里,还记得方小晓决定离开的那天,林见清像往常那样埋头打着游戏。方小晓简单地交代了几句,背起了书包就出了门。
林见清自始至终都没有抬头,直到第七感促使他冲出了门,一个上了电车,一个站在车门外,相对无言的那几分钟,好像就注定了结局。
也许有些感情只能到这里刚刚好,也许有些人只适合留在回忆里。
都说真正要离开的人总是安静,平静一天的上午,你以为她只是出门买了包盐,没想到她就再也没有回来。
那句没有说出口的回应,那句关门后的宁静,是叹息,是追忆,是释怀。
《西部世界》有这样一段对话,男人说:“也许有一天我会带你去。”
她问:“有一天……不是今天明天或者下周,很多人都这么说,其实是永远不会。”
你看,话语里那许多美好的假象,我们都懂,只是不说,或者说总是心存一丝幻想,期盼着昙花一现。
后来慢慢发现,就这样吧,美丽的谎言也罢,纵然左右不了结局,尽力过就好,只要多年后回忆,自己内心知足,没有丝毫亏欠,没有任何本可能的遗憾,这已足够。
其他的一切,不说、不问、不答,失望攒够了,就选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出门就好,晒晒太阳、散散步、再不回去。
02
沉默,是经历后的一种选择
李咏的突然逝世,震惊了无数人,周玄毅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你感慨名人扎堆去世,是因为你老了。小孩子就算知道这些人,也没什么好感慨的,因为只是些名字,跟他们的生活没有交集。只有我们记得,我们曾经跟这些有趣的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慢慢散去,世界慢慢黯淡。
是啊,我们真的长大了,当耳熟能详的人一个个地离开,猛然间意识到自己都这么大了。
罗京曾说:“少和让你生气的人在一起,少和事多的人在一起,少和不懂感恩的人在一起,少和敷衍你的人在一起,少和谎话连篇的人在一起,让自己多活几年!”
被人质疑,只管专注内心就好,你不是替别人活。
有人要和你争持吵闹,笑笑让让就好,别和不值得的人浪费情绪。
当你经历生死,当你真切地失去,你会发现太多执着的事情根本不算事。
上海复旦的于娟老师记录了自己抗争癌症的全过程,她说: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都是浮云。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幸福。
这时候你会发现,沉默是包容,是共情,是放过自己的淡然。
生活的乐趣那么多,一笑而过的不慌不乱,真诚体验的沉浸享受,是经历过后的一种选择,是给自己最好的体面。
03
沉默,是不动声色后的成长
王小波的杂文《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世界太过荒诞,所以暗下决心保持沉默。
他说:“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沉默是针对公开秘密的态度,是避免滥用话语权力的善意,是表达自己独立尊严的方式。
观念冲突时,耐心地听完,是尊重;明知道对方说话内容带有夸张成分,不戳穿,是修养;选择性沉默,是懂得、是通透、是由内而外的善意。
谦谦君子,笑而不语。猛然间,看破不说破时,才发现,我们真的是长大了。
很喜欢电影《艋舺》,真诚、无奈、义气、爱情,讲的是一段黑道兄弟纠葛。
记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你知道吗,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赵又廷饰演的蚊子说:“17岁那年,我为了一根鸡腿,加入了黑道。1987年,我们一起走进大人的世界,并且一去不回。”
小的时候总是盼着长大,想不被管着,想无法无天,想过肆无忌惮疯狂享受的日子,等真的长大后,才发现生活多无奈,选择多难做,无数人多在被动。
微博上看到一位素人留言:“有时候,觉得什么都是假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发自内心地相信,并爱着这个世界。”
成年人的世界,从没有容易两字,有时候总是会怅然若失,你看,总是要做个大人了啊,你已经是个大人了啊。
是啊,某年某日的某个瞬间,我们一起走入了大人的世界,一去不回。
是时候学会沉默,是时候不动声色专注内心,是时候在成长岁月里、埋头做事,大步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