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六.女权
欲女权社会,必高女占国人之率。二男三女,男权虽力不从心,然仍可主导;若一男二女,则男权安可控女权乎?三女常不胜二男。但若加之以兵训,自幼崇兵、崇武、崇勇,则二女安不可控一男乎?夫生一男,教之以学,殴暴之行若多可为害,殴暴之行若无可为利,利害常不知,其险也大。夫生一女,纵无大利,常不可为害,或借男之力害男,岂不因男多乎?
医若高进,可早测孕之性别而决之,若弗欲之,妊娠约在半月,服药则可,何必堕胎?若欲女权社会,则必增女之生率。生女数可不限,费皆可免;生二男,费再贵之,三则禁,弗则以法拘,检举有奖。夫古重男轻女,不过因男可传宗接代耳。男娶女嫁,其子女可从父姓;若女娶男嫁,其子女必从母性,且其裔之女必娶并以世代相传,如此女亦可传宗接代。若果近一男二女,可选十一服兵役,不分男女。
自古母以子贵,吾弗以为然。自古重男轻女,非唯教育,使遗传之进大受碍。母传子四三,而父传子仅占四一,而传女父母各占一半。夫遗传者,男孙不过二世,竟不及传女四世所遗传之多,且常情下女易教子难教,故体貌、智质、才德、思想等更易传也。若定女传之氏,非困经济之增,而必进之。何也?盖能维社会之和也。夫智高妇甚,必传女也;及传女,常则智高其之夫也。夫妇智力均等,子女皆可传;夫低妇甚,方传子也。
夫借男兵而维女权,难也;若女兵之数为难兵之二倍,则何不可使女权主导乎?然为官者,男之率必远高女,次盖理判所致,然女为官者可从十一至十三,可维女治。夫为国者不可以色摄政,必以非常之才干、非常之胸怀、非常之贤能、非常之政治、非常之名威、非常之手腕,昔武曌临朝,治天下二十载,为皇十五载,非其之奇才,何能为之?然其末昏,亦不治也,可见理判之要。夫徒以色摄政,常挑拨离间使人相仇杀,实害国也,必遇抗者成众,不能存也,似卫女权,而遇理学反扑,反害女权也,何也?因其害国。若苟能使武曌治才而又能终不昏,何可不利国乎?何可不振女权乎?故女权需以数取胜,而非以色取胜。
夫孔子,正封建礼教之名者,而今竟居社会主义国家名威之首位,何可也?其本不正,末亦难学。何可不正其本,必以墨学盖治也。必以赏罚分明、爱憎分明、辨是非分明、识人之德才以广较之及理判之能教民。亦宜以植树造林为国策遍国力行。
于国行女权社会,实不易也,果欲行必先于小国治,其亦易于共产社会也。
若果能近一男二女,亦必以一夫一妻制,而励女与外国婚,必以徕外国之民而维女治。
欲倡女权,不可压迫男性,必倡平等也。夫压迫乃至奴役必遭男权反击,是适得其反也。权愈大,责愈大。欲兴之,必承责愈多。夫兵、官,权之柄也。欲为官治民,必有强判之能,能不徇私枉法、顾全大局,一切皆以是非为准,而不为私情左右,此兴权之必经也。女嫁亦宜自立,非赖人而生,不求人媚语,相敬如宾而不存等级,夫妻无谁更显贵。女婚可多择贫户或多生。
很多人厌恶孔子是因为他们认为孔子是压迫妇女的象征,今天,我要替他翻个案,因为我认为他非但不是压迫妇女的象征,而且很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权主义者。
孔子有三句名言似乎与这相悖,分别是“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吾未见有好德如好色者也。”虽然不全对,但却都是近乎事实的。
前面两句话都是批判,但最后一句话出了批判,还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点,孔子允许好色。
孔子认为能做到像好色一样去爱好美德就很难得了,但是他没见到统治者是这样的,他们好色都超过了爱好美德。所以,孔子认为不是不能好色,但不要看得比爱好美德还重要,能放在一样的位置,孔子他老人家也就满意了。
孔子首创了三年守丧的制度,这个制度在孔子之前并不存在,历代典籍中在孔子以前的世道没有出现过守丧的制度,是孔子假托周礼制造的。《孟子·滕文公》记载孟子让鲁国百姓守丧三年,鲁国百姓不肯执行,他们说就是国君也从来没有执行过,这可以看出孔子的伟大。
那么他究竟伟大在什么地方呢?从他的守丧制度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守丧制度把妻子和父母放到了同种重要的地位上。他让子女在父母死后守丧三年,又让丈夫在妻子、嫡子死后也守丧三年,除此以外的人最多也只有守丧一年的,如伯父,叔父、弟兄、庶子之类的。
守丧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守丧期间不能吃荤的,不能喝酒,必须在墓地前搭个茅草屋,睡觉要和衣睡,要经常在墓地前大声哭泣。在这期间天天守在墓地前,可以读书写字,但不能外出、旅游、做官甚至从事生产,不能吃白米饭、穿花缎衣,不能吃美味、听音乐和闲居,在这期间如果还增重了一定会被人看成不孝的举动。但是孔子虽然制定丈夫为妻子守丧的制度,却没制定妻子为丈夫守丧的制度,而身为妻母者可享丈夫、儿女加起来六年的丧礼,这可见孔子为女权主义作出的贡献之大,是后人极少能赶上的。
另外墨子称儒家这些人娶妻,要亲自迎亲,穿着黑色礼服,端庄恭敬的态度好比仆人,拉着马缰绳,亲手将车上的拉手绳递给新娘,像为父母驾车般恭敬。婚礼的隆重程度也如同祭祀祖先一样。这可见孔子那时的儒家把娶亲看成是一件多重要的事情。
有人说儒家不是提出了三纲五常吗?其中还有一条夫为妻纲。但这并不是孔子提出的,而是董仲舒提出的。不是还提出了三从四德吗?那恐怕也是程朱理学家所重申、强调的,孔子并未提出这种主张。封建礼教加强是在董仲舒这时候,等到宋朝接到理学家手里已经是变本加厉成封建恶魔了,哪里还是孔子那具有光明性的最真实的儒家呢?儒家到理学家手里早就变质了,却又把孔子这一伟人给蒙蔽了。
孔子还主张先仁后礼,要先让人民富裕起来,才用礼仪教化他们。如果肚子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礼仪呢?所以他的礼仪当时主要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包括做官的),并没有强迫人民从事周礼的意思。
孔子大力倡导《诗经》这也客观上体现了他的女权主义。《诗经》有很多篇讲爱情、提倡男女平等的,孔子大力倡导《诗经》是大大有利于妇女地位上升的,另外孔子认为君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天然合理的,这才是关雎之义。《诗经》中还有像《氓》这种妇女控诉男子始乱终弃的无耻行为的文章,更是大力维护了女权。
说实话,孔子是很崇拜周朝制度和文化的,特别像嫡长子继承制,孔子认为这种制度特别有利于社会稳定。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是正妻生的长子才能继承君位,这非常有利于丈夫重视妻子、善待妻子,那些不立嫡子却立庶子的君王向来是孔子所瞧不起的。
孔子是十分主张父母媒妁之约的,也就是古代的包办婚姻。包办婚姻有什么好处呢?至少不会发生像《氓》那种悲剧。妻子既然是父母精心挑选的,那么重视、善待妻子就等同于孝顺父母,如果你不重视、不善待妻子那你就是不孝顺父母了,如果是包办婚姻,很少有人敢背着大逆不道的不孝顺之名不善待、不重视自己的妻子的。夫妻和睦相处,孔子认为,这比遵从周礼都重要的多。这就好比先仁后礼,重仁亲礼,礼不过是包束在仁之外为了点缀仁的一层外壳罢了。
三字经有言:“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背。”五伦之中,夫妇之伦理最重要,即便是比君臣之伦理都重要的父子之伦理,在夫妇之伦理与父子之伦理两者不可兼得时,还要遵从夫妇之伦理,这也是孔子所向往的。
由这些看来,孔子的的确确是一个伟大的女权主义者,这也许和他与妻子的深厚感情有关,也确实很重视女性的存在。至于他门下为什么没有一个女弟子,大概是因为当时社会太重男轻女了,平民百姓人家没有愿意送女儿去读书的,如果真有孔子一定会收。就是当时贵族能读书写字的也很少,春秋时大概也就一个庄姜既有才气又有名气,《诗》中就有好几篇是她写的。
孔子还是很爱他母亲的,不然为什么会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找父亲的坟,将他死去的母亲和父亲合葬的呢?
孔子虽然是女权主义者,后人却很少注意这一点,因此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还同时反对束缚妇女的三纲五常,
宰我问:“为妻守丧三年,期忒久矣。为父母守丧三年,期已久矣,为父母守丧三年,期已久矣,为叔姑守丧一年,然叔故之尊反不如妻乎?”
子曰:“予若为叔故守丧三年,叔姑亦不介。”
宰我曰:“吾之意,为妻守丧不宜逾一年。”
子曰:“五伦者,予知之乎?”
宰我曰:“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
子曰:“正若次序,夫夫妇之伦先于父子之伦,奚三年多乎?”
宰我曰:“不多。”乃退之,不复拜孔子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