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创新驱动的核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秉持精确思维,杜绝“差不多”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在做事时,秉持严谨的态度,具备精确的思维。

麦当劳能把汉堡卖到全世界,它的成功背后,就离不开“严谨”与“精确”。

麦当劳严格要求牛肉原料必须挑选精瘦肉,牛肉由83%的肩肉和17%的上等五花肉精制而成,脂肪含量不得超过19%。绞碎后,一律按照规定做成直径98.5㎜,厚度5.65㎜,重量47.32g的肉饼。

麦当劳的柜台高度都是92㎝,根据科学测定,无论高矮,人们在92㎝高的柜台前掏钱感觉最方便。柜台必须设在后门入口处,顾客可以不经过柜台到达餐桌,这样就能够免除不购物者的尴尬。

麦当劳的可口可乐均为4℃,因为这个温度的可乐味道最甜美。麦当劳的面包厚度是17㎜,面包中的气泡均为0.5㎜,这样的面包在口中咀嚼时味道最好,口感最佳。

这些仅仅是挑选出的一部分内容,但我们已经能够明显地感受到,麦当劳对食品和服务的每一处细节的要求都十分精确。而很多中餐食谱,往往都是这样的表述:油适量,盐根据口味酌量添加、料酒少许……这就是差异。

当然,差异不是对错,中餐食谱给了每一个做菜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所以中餐好吃不好吃,不是看馆子,而是看厨子。一人一味,或许也是中餐博大精深的地方。但也正因为此,才使得中餐难以形成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很难创造出世界级的连锁餐饮店,这就是缺少精确思维带来的弊端。

今天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精确,不仅是对科研工作者的要求,也是对绝大多数人的总体要求。遗憾的是,在这方面,很多人还没有“转过弯”。胡适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传》,里面有这样的描述: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现在距离1919年胡适写就这篇文章,已经一百年的时间了。然而,差不多先生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吗?恐怕并没有。

有人乘坐高铁,耽误了发车时间,就顺手殴打阻拦他进站的工作人员,还强行扒着火车不让火车出站。他之所以会这样做,就是因为他认为:高铁三点钟停止检票,我三点零五分来的,这不是“差不多”吗?

有人在高铁上占了其他人的位置,还坚决不让,原因也是他认为:我是11B,你是10B,这不是“差不多”吗?我坐你的座位,你坐我的座位,又有什么分别呢?

从过去到现在,“差不多先生”一直都存在。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缺乏精确思维,更缺乏对精确的敬畏。实际上,“差不多”思维,是一种反科学的思想。“差不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混沌不清,意味着不够严谨,而科学必须是精确的,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