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天下三分:公元208—22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远征之前——性格决定了命运

(一)组建水军

漫长的寒冬终于过去,建安十三年(208)的春天来了。温暖的春风轻拂大地,被封冻一个冬天的大地终于苏醒,嫩绿的小草钻出地头吐出一丝新绿。寒冷的北方也有了暖意。农民们开始准备一年一度的春耕,又一年的劳作就要开始了。

此刻,邺城的曹操也开始出来活动,这是一个注定闲不住的人。五十四岁的曹操年龄上早已进入暮年,但此刻的曹操却丝毫没有一点儿老态,相反,刚刚扫平中原的他正雄心万丈即将开始新的征战。

曹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苦涩。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犹怀壮志。

建安十三年(208)年初,曹操写下了他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首《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以神龟、螣蛇为喻,说明神物寿命虽长,终究逃脱不了死亡。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应幻想长生,而要用有限之年,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与天争时,建功立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曹操内心的真实写照,也只有真正的英雄才会有如此豪迈的情怀!

“有生之年,一统华夏!”是他最大的梦想。现在这个梦已实现大半,幽州、兖州、豫州、司州、青州、并州、冀州、徐州,帝国最富庶的几个大州已被他收入囊中,但曹操并不满足,他把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南方。虽然那里与中原相比仍旧落后,但只要是帝国的土地,就必须臣服于他的脚下。曹操对那片土地向往已久。

北方已是曹操的天下,但南方益州、荆州、扬州还在别人手里,曹操不能允许帝国的疆域之内有其他势力的存在,于是一场对南中国的征服战争即将开始。

对一线排开的三个南方军阀,益州刘璋、荆州刘表、扬州孙权,先打哪一个?益州山高路远,从邺城到成都相隔万水千山,不打仗往返一趟也要一年,中间还隔着一个小军阀汉中张鲁,而关中的马腾、韩遂等将领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拥兵自重。打刘璋,必须穿越马腾、韩遂的防区。很显然,马腾、韩遂等人是决不会轻易让曹军从自己的地盘通过的,假途灭虢的典故,他们未必知道,但形势却显而易见,一旦放曹军进来,最先被消灭的很可能不是张鲁,而是他们自己。曹操暂时还不想动马腾等凉州众将,很快便打消了进军益州的念头。

接下来只剩下荆州的刘表与江东的孙权,孙氏是儿女亲家,这几年对朝廷(曹操)还算恭顺,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主要是孙权割据江东,有长江天险,孙权打陆战不在行却擅长水战,江东水军实力强大,而自己虽然兵精将勇,但部下多是北方人,骑战、野战是长项,只有水战是短板,平灭江东,必须要有一支实力堪与之匹敌的强大水军。曹操很纠结,攻杀野战,他横行天下,鲜有敌手,但水战不论是他还是他的部将们全是外行,生长在北方平原的他们平时连船都坐不上几回,更别提水战了。

南下势在必行,但水军是技术兵种,训练水师,投入巨大,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战斗力。临阵磨枪,带着习惯了骑马的人去跟从小在河边长大的南方人打水战,以己之短攻敌之长,那不是勇敢而是嫌自己命长。所以,孙权暂时也不能动。

那就只剩下荆州刘表了。刘表之前与袁绍父子过从甚密,属敌对阵营,政治上必须打,军事上可以打,那就是他了,非打不可。而且,刘表虽在南方,但他的活动范围却在长江以北,他的部队主力也是陆军,虽说水军数量也很可观但却是配角。荆州最富庶的郡县都在长江以北的襄阳、南阳一带,这里与曹操的豫州鸡犬之声相闻,南阳郡甚至已在曹操手里。

这就好办了,既然早就是敌人也没亲戚关系,那就不用留情面了,而且对方还是陆军,这对以陆战见长的曹军来说,打起来更得心应手。双方离着又近,不需渡江过河,简直是最理想的打击对象。就这样,荆州刘表成了曹操南方之行的第一个目标。

曹操的如意算盘打得很精,面对三个一字排开的对手,首先中央突破,分割孤立刘璋、孙权,先拿下中间的刘表,将荆州水军收为己用。收编荆州水军就有了打孙权的本钱。攻取荆州后,就能与江东孙权共饮一江水,占尽上游优势,孙权赖以凭借的长江防线也将不复存在。水军从荆州江陵顺流而下可以直达江东。到时,水陆并进,没有了长江天堑的孙权只能束手就擒。

解决了孙权,剩下躲在益州窝囊老实的刘璋,就更好办了,根本不用打,只要把军队开到关前,炫耀一下北方兵马的雄壮,刘璋就会被吓破胆,写降书递顺表,乖乖投降。如此天下可定,大业可成。曹操陶醉了,为自己近乎完美的进兵方略。

但既然是南下作战,水军必不可少,即使不担当主攻,出于协助陆军,水陆并进,协同作战的需要,曹操也要组建一支自己的水军。

于是,趁着春暖花开,曹操动用大批民工将邺城的玄武湖挖宽挖深,修造战船,准备在这个北方的小湖里训练“水军”。

到了春天,玄武湖上一队队战船排列开来,士兵们在船上紧张有序地操练着。但就连曹操自己也清楚,这种在平静的湖面上训练出的水军跟常年在大江上打仗见惯风浪的南方水军战斗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自己手下这些由步兵临时转行当水兵的部下们,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尚且站不稳,更别说风高浪急的长江了,但有总比没有好,这种内湖水军也就是起个心理安慰作用,吓唬吓唬人。

(二)请君入瓮

在南征之前,曹操还有几件要紧的事要办。首先就是稳固大后方,保证自己远征之后,后方不会受到威胁,这是曹操最担心的事。当年征徐州打陶谦,吕布便乘虚而入;官渡战袁绍,又有刘备在后方骚扰,给前线曹军造成相当大的压力;为不重蹈覆辙,曹操非常重视大后方的稳定与安全。

曹操的优点就是善于总结经验,能吸取教训。如今,吕布被平灭,刘备被赶走,袁氏父子在河北的势力也被消灭殆尽,能给自己后方造成威胁的只剩下关中的马腾、韩遂,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马腾、马超父子。

马氏父子的凉州兵勇猛善战闻名天下。而这时,马腾虽然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一直处于独立状态,在关中过着土皇帝的逍遥日子。

虽说这几年马腾的表现还算不错,高幹造反时,马腾还派儿子马超带兵助战平叛,但军阀像唯利是图反复无常的墙头草,惯于见风使舵。一旦有风吹草动,难保不会反水。为以防万一,曹操决定还是用对付宗族首领的老办法,请马腾到邺城“做官”,顺便把家属也带来“享福”,将马腾弄到邺城就近看管,实际就是人质,只要马腾和他的家眷到了邺城,那他也就掀不起什么浪了。

但让马腾乖乖来邺城做人质,估计他没这个觉悟,这就需要忽悠了,曹操想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此人就是关中司隶校尉钟繇的助手张既。

当年高幹造反也曾派人拉拢马腾,马腾之所以后来倒向曹操,不能不说是张既努力游说的结果,考虑到张既跟马腾是老熟人,张既又特别擅长做说客。于是,张既再次出马,在张既的忽悠之下,马腾被说动了,答应前往邺城。出发不久,马腾又犹豫了,张既看出苗头,催促沿途郡县前接后迎,在各级官员前呼后拥下,马腾就这么被半请半绑,推推搡搡地“礼请”到了邺城。从马腾进入邺城的那一刻,他就彻底成了笼中之鸟,只能听任曹操的摆布。

曹操对远道而来的马腾十分热情,上表朝廷,保荐马腾为卫尉。当然,曹操这么做只是想让马腾的人质生活过得体面一些。马腾走后,留下的部队归儿子马超统领,继续在关中屯驻。

马腾被控制住了,关中暂时无忧。曹操又把目光投向了许县的朝廷,虽然曹操的政治中心已经搬到邺城,但许县还有一个大汉朝廷。虽说那个朝廷只是徒有其表,职能早已被曹操的邺城架空,军国大事都要到邺城去办,但许县朝廷毕竟在名义上才是正朔所在,对汉献帝的小朝廷,曹操仍很重视,特意安排亲信荀彧留守许县。

(三)孔融的结局

许县朝廷里尽是一些坐而论道的士大夫,自从曹操掌权后,小朝廷就更无事可做了,军国大政都有坐镇邺城的曹操处理,汉献帝跟手下官员每天无所事事,实在闲得发闷就看书。汉献帝爱看史书,读史可以明智,反正也没事干,那就多读点儿书。汉献帝专门让史学家荀悦将卷帙浩繁的《汉书》加以精简,方便阅读。

看到荀姓,诸位应该不陌生,没错,这个荀悦即是出身颍川名族的荀氏家族的成员之一,与荀彧是叔伯兄弟。

荀悦(148—209),字仲豫,豫州颍川郡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与荀彧都是荀淑的孙子。荀淑有八个儿子,荀悦是荀俭的儿子,荀彧是荀绲的儿子。兄弟俩一个主持朝政、一个陪皇帝读书,也算是各得其所。

如果许县朝中官员都像这兄弟俩勤勤恳恳忠于本职,那曹操就省心多了。但事实是,虽然朝廷里都是一些耍笔杆的书呆子,但让曹操不放心的不安定分子大有人在。

如果把曹操这一生最痛恨的人弄一个排行榜,那么孔融一定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这位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又喜欢跟当权者作对的大才子,一向非常有个性。

董卓当权的时候,孔融就跟董卓对着干,恨得董卓直磨牙。因为这位老兄名气实在太大,不好直接杀,董卓就把这位送到黄巾闹得最凶的北海,想借黄巾军之手除掉他。好在孔融命大,被刘备所救,躲过一劫。

曹操得势后,孔融老毛病不改,又跟曹操作对。官渡之战,前方本就吃紧,孔融还在后方大唱反调蛊惑人心,搞得曹操十分不快。要不是忙于打仗,曹操的刀早就架到孔融脖子上了。

曹军攻进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看上了倾国之色的袁熙之妻甄氏,便顺手收编了。孔融得知后为挖苦曹操,特意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当年武王伐纣得胜之后把妲己赐给周公。曹操开始还没明白孔融的意思,居然认真地去翻书查看,原来奸雄曹操也有很傻很天真的时候,结果自然是查不到。带着疑惑,曹操就问孔融是从哪本书上看到的。孔融的答复让曹操怒火万丈,从今天的事联想到古人大概也是如此吧。曹操知道上了孔融的当,对孔融怀恨在心。

这以后,孔融依旧不改,还是我行我素。当时连年打仗,粮食紧张,为了节约粮食,曹操下令禁止酿酒,孔融就跳出来反对,上书争辩。虽说孔融的反对并不能阻挡曹操的法令,但也让曹操恶心了好一阵,曹操授意部下山阳高平人郗虑搜集材料弹劾孔融,并以此免去孔融少府之职。

曹操之所以让郗虑出面也是有原因的,第一,郗虑是自己人,这种事必须让亲信干,第二,郗虑与孔融一样也是名士,有学问,郗虑是名儒郑玄的学生,与王朗、华歆齐名,而且,郗虑与孔融素来不和,文人相轻,这两位向来看对方不顺眼,早就有矛盾,曹操让郗虑弹劾孔融,郗虑自然愿意。

孔融被免官后,无官一身轻,每天在家呼朋引类,举行家庭宴会文化沙龙,好不自在。他时常对人说:“座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孔融与蔡邕相交深厚,蔡邕死去多年,孔融对故友依旧念念不忘,有一位虎贲士兵长得跟蔡邕很像,孔融怀念故友,每次喝酒都把这位请来作陪。孔融与朝野的名士们每天谈经论道,日子过得比从前还滋润。

曹操听说后,气不打一处来,想起孔融往日的“种种劣迹”顿起杀心。这次,收拾孔融的任务曹操又交给了郗虑。郗虑心领神会,对孔融搞死是不够的,搞臭是必须的。考虑到孔融在社会上的影响,郗虑在给孔融定罪名时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汉代推崇以孝治天下,郗虑想如果能定孔融一个不孝的罪名,那就不仅仅能在肉体上解决孔融,也能彻底让名士孔融声名狼藉。郗虑搜集到孔融当年跟祢衡的一番对话,祢衡是个狂妄无知的家伙,经常语出惊人,且为人孤傲,谁都看不上,谁也瞧不起,就跟孔融对眼。

一天,祢衡跟孔融天马行空地聊天,又冒出一句浑话。祢衡说,父子之间哪有什么亲情,不过是情欲的产物,母子也一样,好比是寄存在瓦罐中的东西,一旦离开就没关系了。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第一流的禽兽言论。

本来这话是祢衡说的,但此时祢衡已死去多年,郗虑翻旧账也不是为了跟死人较劲,而是想找活人孔融的麻烦。于是,就把这话安到了孔融身上。

孔融跟祢衡曾经互相吹捧,祢衡说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夸祢衡是颜回复生。这在当时也是大逆不道的反动言论,竟然敢自比至圣先师,这还了得。这些材料被郗虑收集并加以整理,写成材料,这就是孔融的罪状。

考虑到自己此前已经弹劾过孔融,而且自己跟孔融不和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不好亲自出面,于是郗虑找到了曹操的另一个亲信部下笔杆子丞相祭酒路粹,让他出面弹劾孔融。

路粹(?—214),字文蔚,兖州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路粹是著名学者蔡邕的学生,建安初年因才学出众被提升为尚书郎,后被曹操看中成为后者的御用文人,与著名的建安七子陈琳、阮瑀一起为曹操掌管文书。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曹丕的总结却有道理,路粹与同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素来不和,路粹虽不是建安七子但此人文笔极好,特别善写公文,不然曹操不会选他作自己的点校秘书。郗虑没看错人,路粹做这种事轻车熟路,很快一份足以让孔融身败名裂的奏章便写成。

这时,大汉王朝的皇帝虽然姓刘,但掌权的却姓曹,曹操大权在握,他想杀谁只需一句话,只是孔融名气甚大,不能轻易杀戮,落得一个害贤之名。正因为在对待孔融的问题上,曹操始终犹豫,所以才拖到今天,如今罪名有了,至于审批,那只是程序而已,曹操很愉快地批准了对孔融的死刑判决。

但曹操不想担负害贤的恶名,特意指示郗虑、路粹等人,待自己远征之后再上报执行。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曹操出征一个月后,孔融被下狱处死。孔融的两个孩子,一个九岁男孩儿,还有一个七岁女孩儿,不久也被斩首示众。曹操故意在处斩孔融之前走人,意思让大家知道,这事跟我无关,虽然谁都知道幕后主使就是这位曹丞相,但又能如何。这就是曹操,有仇必报。

曹操对与自己作对的名人文士,向来不会亲自动手,总是借刀杀人。对孔融如此,对孔融的好友祢衡也是同样的待遇。相比孔融,祢衡对曹操的挖苦讥讽更为露骨,也因为如此,祢衡死得更早。

(四)击鼓骂曹——狂生祢衡

三国时代牛人猛人层出不穷,可谓群星璀璨,人才济济的三国不光出人才也出怪胎,祢衡就是三国中的奇人怪胎,其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祢衡性格古怪孤僻,恃才傲物,纵观他短暂的一生,其中不乏喜剧成分,但最终却是以悲剧收场。性格决定命运,祢衡的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他那种不合时宜的性格,以他的为人生在哪个时代也免不了遭受贬斥。

祢衡(173—198),字正平,青州平原郡般(今山东临邑)人。

祢衡自幼聪颖好学,过目成诵,是远近闻名的神童。成年后的祢衡博学多识,才华横溢。祢衡有才但并非经世之才,其所擅长的也不过诗词歌赋。但祢衡自以为才能出众,有经邦济世之才,因而目空一切,而这也正是造成他悲剧的根源,他这辈子到死都没弄明白自己的定位。

董卓之乱,接着又是李傕、郭汜的叛乱,中原烽火连绵,祢衡为躲避战乱也随着当时南下的人流到荆州避难。曹操在许县重建朝廷之后,征召天下名流士大夫入朝,一时之间,许县冠盖云集,四方学者纷至沓来,作为帝国临时首都的许县因而学者云集人才济济。

曹操对各方远道而来投奔自己的士大夫,也敞开怀抱,委以官职。饱尝离乱之苦的士大夫们终于可以安定下来谈诗论道,对目前的幸福生活十分满意。许多流离失所的士大夫在曹操的朝廷里找到了位置。建安初年,自以为满腹才华自视甚高的祢衡也来到许县谋求发展。

二十四岁的祢衡初来乍到,也写了一份名帖(相当于今天大学生找工作用的简历),到处投递。但令祢衡失望的是,尽管他到处拜访投帖,却几乎没人理睬他。这让自认为身负经天纬地之才的祢衡很委屈,更觉得憋屈。四处碰壁后的祢衡每天无所事事东游西荡。更令他气恼的是,在他看来才能平平的人,大都有了职位,只有他还是孤魂野鬼没人收留。时间一长,祢衡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他那孤僻冷傲的性情也愈发严重,平时看谁都不顺眼,大家见了他都躲着走。

就在祢衡人生处于最低谷的时候,他终于遇见了自己的贵人孔融。祢衡一向自恃才高,不把旁人放在眼里,因而人缘极差,大家都烦他,刚来的时候还有几个朋友,时间长了,大家都了解他是个什么德行的人,也就不再搭理他。只有时任少府的孔融对祢衡的诗才颇为欣赏,孔融也是个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人,反而这两位比较能谈得来,成为至交好友。

孔融见祢衡一直四处奔走却四处碰壁,也替他着急,孔融向来看不起曹操,这时为了好友也拉下脸亲自给曹操写表章,向曹操推荐祢衡。在表章里,孔融把祢衡狠狠地吹捧了一番,一个脾气古怪的万人烦在孔融笔下成了朝廷不可多得的社稷之才。祢衡被孔融夸得天花乱坠,连一向精明的曹操也被孔融忽悠了。

曹操见一直不搭理自己的文坛领袖孔融居然也开始走自己的门路,开始颇为欣慰。说心里话,曹操还是爱才的,对孔融这样的名士也一直礼遇有加,想跟名士们合作,在许县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但之前,孔融对曹操不买账,曹操也暂时拿他没辙。这次见向来孤傲的孔融也放下身段来求自己,意外之余,也很惊喜。

孔融的面子还是要给的,看在孔融的情面上,曹操决定召见祢衡,看看这人是不是真有才。孔融得到消息,第一时间跑去找祢衡告诉他这个好消息。谁知,祢衡这时因为多次求职碰壁,心态已经失衡,面对这难得的咸鱼翻身的机会却无动于衷,嘴里还嘀嘀咕咕。孔融费劲唇舌,祢衡才终于同意前去拜见曹操。孔融这边劝好祢衡,赶紧又去向曹操报告。

孔融义气深重,为好友多方奔走,不辞劳苦,但他却想不到,他的这番举动正将其好友一步步推入深渊。

曹操也早就听说许县有这么一位狂生,也想会会祢衡。于是,双方在一个约定的时间见面了。本来,曹操愿意接见祢衡,这本身就说明了曹操的诚意,但祢衡居然当场发飙,对曹操出言不逊,惹得曹操老大不快,打发了祢衡后,又把孔融找来训了一顿。

在这场会面中,最郁闷的人就要数孔融了,自从上书推荐祢衡后,孔融便为了祢衡的事,来回奔走,结果却吃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曹操责备他,祢衡也不领情。祢衡给曹操脸色看,这就将好友孔融卖了,孔融也是一片好心,却好心不得好报。所以说交朋友要看对人,祢衡这种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死活的人根本不值得交。

曹操与祢衡的会面不欢而散,孔融又不得不赔着笑脸两边讨好。最后,曹操终于同意聘用祢衡。但曹操对之前的经历仍耿耿于怀,为表示对祢衡的惩戒,曹操给了祢衡一个在读书人看来纯侮辱性的职务——鼓吏。这就为不久之后发生的一场好戏埋下了伏笔。

祢衡终于到曹操的司空府报到了,但他来还不如不来,因为之前的过节,想受重用是不可能了,被穿小鞋倒是肯定的。以曹操有仇必报的个性,不收拾祢衡就不是曹操了。

以曹操的身份,想收拾一个小小的祢衡易如反掌,但就这么明显地报复实在有失身份,更主要的是这也不是曹操的风格。很快,报复的机会来了。建安二年(197)八月,曹操在自己的司空府里大宴宾客,如此重大的场合,自然要有乐队奏乐助兴,新人祢衡也被叫来击鼓助兴。

照规矩,每个鼓吏在表演之前都要更换衣服,换上专门的演出服才能上台,以示对主人及在场宾客的尊重。本来这也没什么,但到了祢衡这儿就出了问题。轮到祢衡表演了,这位仁兄不屑于穿演出服,穿着平常的衣服就上去了。

只见这位不慌不忙表情轻松地走到台前,虽是初次表演但一点儿也不怯场。祢衡拿起鼓槌敲了一曲《渔阳三挝》,鼓点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鼓曲音节慷慨高亢,在座的宾客无不陶醉,沉浸在乐曲之中。祢衡虽说性格古怪,但精通音律,在这方面的确是一个人才。

一曲过后,祢衡正要演奏下一曲,这时负责礼仪的官员走过来大声呵斥祢衡,斥责他击鼓之前为何不更换衣服。祢衡本就心怀怨气,自己才华超群,本应是座上宾,却被大材小用当了一个为士大夫们不齿的鼓吏。心气本就不顺的祢衡,被人当众辱骂,又被激怒了,他用了一种让在场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被呵斥的祢衡,也不争辩。这时,曹操就在主座上离祢衡很近,祢衡的表演以及被辱的整个过程,曹操都看在眼里,但他却一言不发专等看好戏。祢衡没有让他失望,好戏很快上演。

祢衡当着曹操和在场众多宾客的面,开始宽衣解带一件一件往下脱衣服。众人对此全然没准备,在崇尚礼仪的时代,在朝廷三公之一的司空府,光天化日之下脱衣服,如此举动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在场众人谁也未料到,在宴会上有如此举动,一个个目瞪口呆、瞠目结舌,祢衡就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完成脱衣穿衣,整个过程中,祢衡表情自然,虽然当众裸体穿衣却一点儿害羞难为情的意思都没有。

换好衣服的祢衡再次走到乐鼓前,又打了一通鼓,这才从容离去。只剩下嘴巴大张的宾客们还傻愣愣地坐在那里,仍不敢相信刚才发生的一幕是真的。这里最尴尬的就数曹操了,毕竟祢衡是他的手下,宴会是在他的府里举行的,祢衡这么胡闹明摆着是没把曹操这个主人当回事。

受到戏弄的曹操又不好当着众多宾客的面发火,只好给自己打圆场,略带自嘲的口气笑着对在座的宾客说:“我本来是想教训一下祢衡,没想到反被他戏弄了。”说完,很尴尬地笑了笑。宴会被祢衡如此一番搅闹也草草收场。

宴会过后,就连一向欣赏祢衡的孔融也坐不住了,来找祢衡,将后者狠狠训了一顿。孔融素来袒护祢衡,这次也被祢衡此举大为光火。受了孔融的斥责,孤傲的祢衡的表现出乎意料的好,并未反驳,而是连连点头认错。孔融让祢衡去向曹操认错致歉,祢衡也答应了。孔融这才放心走了。

但孔融也没想想,以祢衡的性格他哪是那种肯认错的人。十月的一天,孔融上朝遇见曹操就说祢衡很为当初的事悔恨,请曹操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曹操看在孔融的面子上也同意了。

这天晚上,祢衡果然来到曹操府门外,但他并没有进去,而是拄着一根拐杖坐到了大门口,坐下之后就开骂,一边骂还一边用拐杖敲地。之前说过,祢衡精通音律擅长击鼓,这会儿祢衡以地为鼓,拿拐杖当鼓槌,又敲了起来,边敲边骂,很有节奏。

守门人忙向曹操禀报,曹操一听勃然大怒。这时,孔融也在。曹操看着孔融说:“祢衡这小子,竟敢如此放肆,他以为我不敢杀他吗?我杀他就如同杀死一只麻雀、老鼠,只是他很有些才名,为这事杀他,别人会认为我心胸狭窄,我可以饶他,但我这里是不能留他了。听说荆州刘表喜欢结交士大夫,我这就派人把他送到刘表那儿去。”孔融这时候还能说什么呢,也只好点头称是,再不敢为祢衡讲情。

许县的名流士大夫听说祢衡要走,个个喜形于色,甚至有人还要庆祝一番,祢衡的人缘有多差,就可想而知了。祢衡之所以不讨人喜欢实在怪不得别人,祸全出在他那张讨厌的臭嘴上。

祢衡初到许县时,有人劝他与司马朗、陈群结交,这两位都是当时中原数一数二的名士,司马朗是司马懿的大哥,陈群之前说过,此人一家三代都是名士。本来人家劝他也是出于好心,谁知祢衡却冒出一句,你这不是教我跟贩夫走卒为伍吗?敢情祢衡并未将两人放在眼里。有人又说那荀彧如何?祢衡说荀彧可以做个操办红白事的司仪。有好事者见祢衡谁也看不上,就说那依你看当今许县谁可称得上人才?祢衡想了想说:“大儿孔融孔文举,小儿杨修杨德祖勉强算是人物。”听听,没一句人话。祢衡跟孔融、杨修算是谈得来的朋友,这就把人家当儿子,如此人性,也难怪不招人待见。

但讨厌归讨厌,士大夫讲礼数,祢衡就要走了,送行还是要送的。大家在城南为祢衡饯行,人都到了,祢衡却还没来。有人就出主意说祢衡向来恶语伤人,等他到了,咱们谁也不搭理他,让他下不来台,众人一致赞同。商定之后,大家席地而坐。

不久,祢衡来了,见大伙谁也不理他,不跟他说话,就明白了众人的意思,他老兄也不吱声,一屁股坐在地上就开始哇哇大哭。祢衡这么一哭,把在场的人都给哭蒙了。大家不知道这位又在搞什么名堂,就问祢衡为何痛哭。祢衡装模作样地擦擦眼泪(其实只是干嚎也没有眼泪),故意叹口气说:“我来到尸体堆中坟墓之间怎么能不哭。”众人一听鼻子都气歪了,好你个祢衡,把我们当尸体了。大家见祢衡还是那副德行,气得不再理会祢衡,祢衡也觉得无趣,灰溜溜离开许县,南下荆州。

祢衡对荆州并不陌生,早年他就来过这里避难,去许县之前就一直住在荆州,这回南下也算故地重游。荆州的刘表也是当代名士,年轻时参与清流士大夫反对宦官干政,也曾名噪一时,喜欢与士大夫交友,谈经论道。董卓祸乱京城之时,很多士大夫都到荆州来避难,刘表都给予妥善安置。

祢衡来荆州后,刘表一开始对祢衡也十分热情,祢衡也一改往日傲气凌人的脾气,收敛了许多。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祢衡目空一切的毛病又犯了,虽说对刘表还算恭敬,但跟刘表的手下的关系搞得很僵,这些人就向刘表打小报告,以祢衡的个性,小毛病自然不会少,久而久之,刘表也对祢衡有了看法。

于是,刘表又把祢衡打发到了江夏黄祖那里。黄祖虽是个粗人,但对小有名气的才子祢衡也很尊敬,但也仅此而已。武将黄祖自然不会欣赏祢衡的词赋,但在这里祢衡也难得遇上了一位知音——黄祖的长子竟陵太守黄射。

黄射对祢衡的诗才颇为欣赏,两人形影不离。一日,黄射宴请宾客,有人进献鹦鹉一只给黄射,黄射当即请祢衡写赋以助酒兴。祢衡思虑片刻揽笔而作一挥而就,这就是流传后世的《鹦鹉赋》。《鹦鹉赋》词旨清颖、情高致雅、文境深阔,堪称魏晋抒情赋的代表作。这也是祢衡存世不多的作品之一。

一天,黄射与祢衡到郊外游览,路上看到一块蔡邕所作的碑文。黄射很喜欢蔡邕的词赋,回来后,很后悔没抄录下来。祢衡说:“不要紧,碑文我虽只看了一遍,但内容还记得。”当即把碑文默写出来。黄射后来专门派人去抄写,回来与祢衡所写的一核对,一字不差。

祢衡虽有文采,但却不善于搞关系,到了黄祖这儿依旧本性难移,跟黄祖的主簿关系搞得很僵。在一次宴会上,祢衡再次发飙,对黄祖出言顶撞。黄祖是个粗人,上来脾气,哪还管你才子不才子,当即命令手下拉出去砍了。黄射当时不在场,听到消息连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跑来营救,谁知黄祖的主簿早防备这手,还没等黄射赶到,就下令刀斧手行刑。可叹,一代才子祢衡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祢衡死后十年,孔融最终也难逃一死。曹操终于报了当年的受辱之仇。许县的朝廷里再也无人敢触怒曹操。

曹操铲除异己,安排好后方,这才进兵南下要一统华夏。

北方的曹操已做好战斗准备。南方的兄弟们此刻又在忙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