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18:小心唠叨引发代际“战争”
“唠叨”几乎是中国式家长的一种“文化符号”。改变“唠叨”的习惯,应当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把钥匙,因为教育的秘诀是三分教,七分等。
唠唠叨叨、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这些行为不仅极大地伤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还会引发两代人之间的“战争”。
尽量少唠叨,可以避免代际“战争”,优化亲子关系。
父母都希望和孩子的关系融洽。可是,我们成天对孩子唠叨、抱怨,孩子能愿意吗?我们希望能得到孩子的理解,但是,我们却没有想过要去理解孩子。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天津市第十七中学的学生李晓睡懒觉11点才起床。母亲打心里不痛快。催问他作业写完了吗?复习了吗?唠唠叨叨一大堆,像小钢炮似地轰了过来,大有炸平庐山之势。李晓毫不示弱,暴跳如雷,大声吼道:“你别管,就不写作业,就不复习!”他气急败坏地一下子把书包里的书全部抛了出来,不但撒了一地,铅笔盒还把厨房的一块玻璃也砸碎了……
有些父母对孩子干涉过多,整天唠唠叨叨,千叮咛,万嘱咐,结果适得其反,使孩子的依赖性更强,性格更孤僻,遇到不顺心的事更容易发脾气,亲子间的关系也会逐渐僵化。
孩子已经是一个有自主能力的人了,他不希望父母对自己的生活有过多干涉,他相信自己能处理好这些事情。如果父母整天像监控器一样注视着孩子的每一个举动,稍有不满意就开始唠叨,这种声音也就成了亲子沟通的阻碍。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不一定就是打骂,很多时候,父母的唠叨也会给孩子带来难以言传的刺激。
2000年发生的“徐力杀母案”,震惊了整个社会。为什么一个17岁的高中生会亲手杀死自己的母亲?《中国教育报》的记者周大立采访了监牢里的徐力,揭开了这场凶杀案背后的故事:
徐力的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孩子永远都是最优秀的。因而不断地给徐力施加压力,每次考试都规定他应该考到全班前几名。徐力不想辜负母亲的期望,也十分努力地学习。母亲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对他的要求也更加苛刻,时常在嘴边唠叨着他的学习,连唯一的爱好——踢足球也被她严厉禁止了。可母亲从不过问他的烦恼,有时徐力想说上几句,她就会开始没完没了地唠叨。
久而久之,徐力也不愿意和母亲沟通了。有一天,母亲又开始了她的唠叨,徐力竟找到了一把木柄榔头,毫不犹豫地向母亲的后脑勺猛击过去……
显而易见,徐力杀害母亲的导火线就是母亲的唠叨。母亲的唠叨让他感觉到沉重的心理压力。是这种压力又没有任何突破口让他得以释放和发泄。母亲唠叨在这一天再一次刺激了他,他积压已久的心理压力终于爆发出来,对母亲的怨恨彻底让他丧失了理智和情感,作出了疯狂之举。
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厚重的爱,而爱的表达方式应当是孩子愿意接受的。唠叨只会引发争吵,使孩子稚嫩的心灵受到伤害。孩子无法接受这种爱,反而会逃避父母的爱,最终怨恨父母的爱。父母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就应当选择一种合适的表达爱的方式。
要想改善亲子关系,关键在父母。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带来的影响,避免因唠叨引发代际“战争”。
怎样才能减少唠叨,避免因唠叨引发代际“战争”?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 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父母在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时,喜欢唠唠叨叨。其实孩子并不喜欢任何唠叨。作为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如果的确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以为孩子想想,他们需要的是开明的父母,而不是事事干预的监控器。
- 重视身体语言。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信任、尊重、欣赏……许多时候也不需要言语表达,赞赏的微笑,善意的拍拍肩膀,信任的注视,温柔的爱抚……这些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 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有的父母常根据自己的意愿,无论孩子是否愿意,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他们,使他们无法承受这些压力。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何必要苦逼孩子做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事?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目标。
- 对待事物要乐观。父母可以找些有趣的事做,跟朋友诉苦,写日记……什么都可以。在自己心情低落时,最好别教训孩子,不妨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调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