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流量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维流量思维:操纵市场时空的杠杆

流量是基础,用户是核心,打造超级用户、忠诚用户才是企业发展的王道和基石。没有用户,企业就没有未来。没有流量,企业就无法聚集人气和用户。

就像《引爆点》一书中说的:流行的事物首先本身要有很强的“附着力”,才能很容易地得到传播。

我们常说,这世界上最赚钱的办法都写在刑法里。那么在社交网络中最容易收割流量的方法,一般都写在微信的禁令中,尤其是令创始人张小龙深恶痛绝的“诱导分享”。

当然,如果企业不想沦为一个纯粹的公关公司,产品还是要过硬,一次次的流量引爆,最终还是要有一个自己的平台去“托底”,去聚拢所有的流量、构筑宏大的事业。如果只是沉醉在“增长黑客”的炫技中,你赢得多少流量,最后都是要还回去的。

拼多多在微信端爆发之后,又发力App端,以之作为其流量承接的主阵地。在中老年群体中火爆的美篇,早已转战小程序。而All-in打造的小程序矩阵,则是通过各种方式把流量引向小程序,App则是辅助工具。

说到底,互联网生意就是基于流量的规模生意,App、小程序或公众号,本质都是流量汇聚和转化的手段。过去大家看好App,因为它是边际成本最低的流量汇聚转化手段。现在App的红利不在了,微信流量矩阵或许可以成为新的利器,“裂变”的魅力在于边际成本的无限压低。

不管是流量还是用户,抑或打造引流矩阵,说到底,都是流量思维模式下的思考和行动。如果你连流量思维都不懂,何谈成交?

流量思维比流量更重要

实体店把流量叫顾客,进店的顾客其实就是流量,只不过流量在互联网中指的是用户访问数量,在实体店指的是进店顾客数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流量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还有比流量更重要的,那就是流量思维,因为流量思维会让你找到对的方向。

互联网有了流量,就可以利用流量做转化,最终达到成交、营利的目的。转化的意思就是用户进到网站,有多少流量会购买商品。有了一定的用户访问,就一定会有部分用户购买商品,从而创造网站盈利。这一点与实体店进店的顾客一样,到你店里来就是有需求,想购买你的商品,只不过互联网流量会比较多,实体店明显受制于区域覆盖的广度,流量就会被限制。

所以,企业要有一个可以展示商品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线下门店、线上淘宝、微信等,只要具备用户量比较集中、可以展示商品、可以沟通、可以收付款等功能就可以作为企业的平台,这就是为什么QQ、微博、微信成为微商聚集地的原因。

淘宝作为一个购物平台,在中国已经拥有大量的用户,这个大流量是“淘宝”这两个字带来的,那么在淘宝里开店就要去获取与店铺商品相符的用户流量,即店铺流量。淘宝的站内流量,是淘宝店家的主要流量渠道,因为这里聚集了淘宝所有的流量。只要能将淘宝上亿的流量引入一点到店铺就可以获得精准转化。淘宝搜索是最大的流量入口,人们在搜索所需产品的关键词的同时也会看搜索下拉框关键词,通过关键词进入,如果你的店铺宝贝的销量高、好评多、权重高,就会排名靠前,越靠前越容易让用户点击进入,达成咨询,最后产生购买行为,这就是淘宝店铺的流量思维。

实体门店的流量思维非常清楚,就是本地渠道广告引流,也就是传统的宣传页、电视、纸媒、墙体等,通过以上渠道把顾客流量引入店铺,再进行转化成交。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主要的流量阵地,用户非常多,虽然微信好友上限为5 000人,但你可以拥有多个微信号,另外公众号作为流量入口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它没有人数限制。当淘宝获取流量成本越来越高时,很多商家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微信上,因为微信初期获取流量几乎不花钱,所以微商才会形成。

实体门店、淘宝、微信三者获取流量都是以用户量居多的平台为主要渠道,其实都是相互获取流量,百度作为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平台。

以上三种流量思维已经清楚了,但是它们获取流量的内容完全不同,这才是重点。比如,微商不是只做熟人的生意,而是和实体门店、淘宝一样,做有需求用户的生意,所以获取流量的出发点至关重要,无论是招商,还是零售,流量对了,才能进行下面的展示、黏度、转化、成交、传播等步骤。

那些红包引流、礼品引流、集赞引流、投票引流等方式不是不能用,而是需要先产生黏度内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内容转化以促成成交,虽然同样都是做成交,但是正确的流量思维方向,已经使顾客对你这个人,对你的产品,对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些流量本身就已经产生黏度,产生黏度内容步骤完全可以省略了,而对于思维方向不对的引流内容,后期是要大量删除的。

有了对的流量思维,就会有丰厚的后期收获。流量思维是指获取流量,实现流量变现。

为什么有人说流量思维不行了

我们知道,早期流量思维效果很好,不管你拿钱投百度、投导航,甚至免费做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都可以很成功。再辅以微博、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应用商店优化)和微信大号,效果好到惊人。一千元的成本可以带来几百万的销售额,这不是神话。要知道,百度效果最好的时候,能达到50%的转化率,也就是两个点击就有一个购买,而一个点击的成本才几毛钱。微信大号效果好的时候,一个大号一千元,能带来几百个购买用户。

很多人会说,现在这些做法都不行了。是不行了,小品牌或没有品牌的商家,投这些渠道,效果都很差。但如果去投其他的渠道,可能效果依然很好。比如快递渠道,它的优势在于用户群体非常精准,展示场景比较强势,转化路径要好过分众传媒这种强势的纯线下媒体,因为客户取件都是通过手机接收信息的。

再比如基于消费升级的Shopping mall,里面的休闲茶饮店、咖啡店、娃娃机,都是很不错的流量渠道。

所以,流量思维不是不行了,而是流量的利差渠道会不断变化。当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涌向同一类渠道时,这个渠道的利差空间就会不断减小。就像微信大号,由一开始的效果很好,到效果一般,再到微信大号只跟品牌企业合作,就是非常典型的利差空间缩小的现象。每一个流量渠道,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企业而言,要做的是不断寻找新的利差渠道,如果你跟大公司在明面去竞争那些常规流量,必定毫无胜算可言。

而对于绝大部分企业而言,都是从流量思维开始,一开始谁都不会有固定客户群。你必须先拥有一批客户,服务好他们,将其中一部分转化成固定客户,然后不断形成自己的口碑与品牌。

五维流量模式下,不管是对实体门店还是线上商城而言,花钱买流量就是找死,不引进流量就是等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实体经济不振,互联网竞争太过激烈。如何才能避免陷入这种死循环呢?

(1)比流量更重要的,是企业要熟悉自身的项目产品、优势及体系,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流量类型和引流方式。

大街上行走的每一个人,互联网上每一个流量,并不都是你的潜在用户或者消费者,并不是所有的引流方式和流量类型都适合你,认清这点对于创业者和项目运营者至关重要。在新项目运营前,企业首先要思考清楚的是:你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流量类型,你准备花多少成本去获得这些流量。

(2)流量并不是一组冷冰冰的数据,更不是供你成交、赚钱的工具,它可以建立长期互动的、有黏性的客户关系。很多电商领域的初创企业,要花大量的成本去引进流量,有些平台,流量搞了一批又一批,项目做了一个又一个,仍然收效甚微。为什么一个电商平台运营了几年,还需要不断地引进流量?这个问题是需要创始人来思考的。

(3)建立自己的流量体系和成交体系更为关键。有人把流量与成交比作钓鱼,这个比喻不一定对,但能启发我们。与其老是从别人的鱼塘买鱼、钓鱼,不如建立自己的流量池塘与自己的流量体系,这才是管道经营的办法。

虽然“得流量者,得天下”这句话有夸大之处,但毫无疑问,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流量思维显然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