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纪
曹丕是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他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曹丕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在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并称“三曹”。
争立世子
曹丕,字子恒,中平四年(187)生于沛国谯郡,是曹操的次子。曹丕四岁就开始学骑马射箭,自幼跟随父亲南征北战,过着戎马生活。
曹操有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曹昂在随曹操南征张绣时被射死。曹昂死后,曹丕在诸兄弟中就是长兄了。在诸兄弟中,除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是被立为正室的卞夫人所生,其他都是庶生。而庶生子一般是没有资格被立为世子的。因此,按照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制度,曹丕在争立世子的过程中具有最为优越的条件。但事实并非如此,曹丕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父亲,而且还有几位才识卓越、雄心勃勃的兄弟,世子的桂冠是不会轻易落到他头上的。
最早对曹丕构成威胁的,是他的同父异母小弟曹冲。曹冲聪敏过人,五六岁时,已经有成年人的见识和智慧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便可作证。曹操经常对群臣称赞曹冲,说他既才识明达,又有仁爱之心,加上容貌俊美,一表人才,曹操有让曹冲继承事业之心。不过,这位小兄弟的寿命不长,建安十三年(208),曹冲十三岁,便得病死去。可见,曹冲若在,曹丕能否继位是很成问题的。
在立世子的问题上,真正使曹丕提心吊胆的是三弟曹植。同曹丕一样,曹植也是能文能武、胸有大志的人物,并且才思敏捷,比曹丕有过之而无不及。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邺城(河北临漳县)筑铜雀台,率诸子登台,令他们各自作赋。曹植年仅十九岁,一挥而就,文词通达优美,曹操很是惊异他的才华。曹植平时生活简朴、不尚华丽,每当曹操询问军国大事,他都能应声而答,因此特别受到曹操的宠爱。当时杨修、丁仪、贾逵、王凌等人都向曹操进言,劝曹操立曹植为世子。
曹丕自然不敢放松,也与一帮亲信官吏积极谋划。曹植虽然文才优于曹丕,但在政治斗争方面却不是曹丕的对手,朝廷里许多官吏依附在曹丕门下。曹丕看重的是有政治谋略而在朝掌握实权的人物,这与支持曹植的多是些文人学士是不相同的。支持曹丕为太子的有贾诩、崔琰、吴质、桓楷、卫臻等,他们根据古制,认为曹丕是年长的嫡子,理应立他为世子。
面对曹植的威胁,曹丕问太中大夫贾诩,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的地位?贾诩告诉他,要宽厚仁德,平时简朴勤勉,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长子的规矩。曹丕听了他的话,时时注意自己的修养,使曹操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好。而曹植任性而行,饮酒无度,行为不检点,又不注意掩饰,因多次犯了曹操的禁忌而越来越失宠。
当然,曹操仍然认可曹植的才华,在立世子的问题上举棋不定。一天,曹操屏退左右,询问贾诩的意见。贾诩只是微笑,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曹操问他:“你在想什么?”贾诩说:“我在想袁本初、刘景升的事。”袁本初即袁绍,刘景升即刘表,他们都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诸子纷争,内乱不休。聪明的曹操一听就明白了,哈哈一笑。其实他内心已经做了决定。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终于被立为魏王世子,时年三十一岁。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在洛阳病逝。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丞相之位,袭封魏王,领冀州牧。
代汉建魏
曹丕任魏王兼丞相、领冀州牧后,成了汉王朝的实际主宰者。曹丕上任之初,即提拔为自己当世子出过力的官员。他首先提升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把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一党手里。鉴于汉末宦官乱政的教训,决定宦人不能做官,只能做跑腿服侍的杂役。
为了广泛培植势力,曹丕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创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对汉代实行的州郡察举选官制度的改革,即在各州设“大中正”,在各郡设“小中正”,由贤能有见识的人来担任,让他们品评本地的人才,依照才能分为九品,送入吏部,任命为官。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好的,最初也确实选拔了一些人才,可是由“中正”来决定人才的高下,实在是过于主观的事。而且中正都是由本州郡的名门贵族担任,他们选拔的人,无非也是名门贵族,平民百姓是很难被他们选上的。这种选举制度,导致魏晋时期出现了门阀政治。
为了建立功名,曹丕在继位当年六月兴兵南征,想让臣民们知道新的魏王也是一位抱负宏伟、能治国将兵的大才。八月,曹丕率领大军来到亳州。孙权忙派使者向曹丕奉献古玩珍宝,求和结好。这正中曹丕下怀,如果真打,还不知道胜负如何;现在孙权主动求和,使他既不必交战,又在臣民面前树起了威信,何乐而不为?不久,又接到报告说,刘备名将孟达领众来降。曹丕继位不过半年,在与孙、刘对抗中接连占据上风,高兴至极。
权位的巩固、威望的增加,使曹丕取汉而代之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东汉延康元年(220)十月,当了几十年傀儡、整天担惊受怕忍辱偷生的汉献帝,在众臣威逼下,被迫禅位给魏王曹丕。曹丕见到玉玺和印绶,内心欣喜异常,表面上却假意谦让一番,然后才举行了禅让典礼,正式登基称帝,国号为魏。
这时,曹丕三十三岁。
曹丕在继位当年六月便兴兵南征,想让臣民们知道新的魏王也是一位抱负宏伟、能治国将兵的大才。
贬抑诸弟
曹丕虽然在权力争夺中接连获胜,却没有忘记那些曾给自己带来很大威胁的兄弟。尤其三弟曹植,素有才名,身边又有一帮文人推波助澜,实在是一个心腹之患。曹植自知过去对这位兄长多有冒犯,因此更不敢有任何违逆的表示,只得悲悲切切地离开京城,去当他的临淄侯了。
曹植在临淄十分郁闷,终日饮酒,借酒浇愁。醉后行为自然有些把握不住。封地的监国官就上奏,说他醉酒闹事。曹丕不禁大怒,想治他的罪。曹丕的母亲卞太后急忙出来阻止,说你连同胞兄弟都不放过吗?曹丕也就想放他一马。可曹丕的心腹华歆说:“人们都说子建出口成章,我不太相信,皇上可召他进来,试试他的才华,如果不能出口成章,就杀他;如果真如此,就从轻发落,贬他。”曹丕同意了。
一会儿曹植进来拜见。曹丕说:“我和你情分上是兄弟,但道义上是君臣,你竟敢倚仗有才就蔑视礼仪。以前先王在世时,你常常向别人夸耀显示你的文章,我怀疑你是找人代笔写的。现在我限你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能做到,就免你一死,否则从重治罪,决不宽贷。”曹植说:“请出题目。”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此为题,但不许涉及‘兄弟’字样。”曹植连想都没有想一下,即随着曹丕的话音赋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动了骨肉之情,禁不住落了泪。他母亲从殿堂后走来说:“你为兄的为什么要对弟弟如此相逼呢?”曹丕慌忙说:“我们虽是兄弟,但国法不可废弃。”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随后迁为鄄城侯。曹植在母亲的庇护下,以超群的文才总算逃过了一次危难。
曹丕为了削弱诸弟的力量,采取了分封诸王的方法,对他们多方限制,处处防范。他分封诸王并非为了保卫中央,而是为了防止诸弟争权,这个目的确实达到了,曹魏政权始终没有出现过外藩强盛、欺凌中央的局面。但这也造成了皇室孤立无援的弊病,从而使日后司马懿父子能够比较容易地篡夺曹魏大权。
临终遗患
黄初七年(226)正月,南征归来的魏文帝曹丕,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文臣武将的簇拥下,返回许昌。这次伐吴,数千战舰,十万铁骑,何等气势!可除了对着咆哮的江水示威外,仍没有动着东吴一根毫毛,反而在班师时遭到吴兵突袭,弄得手足无措,真是气煞人!曹丕脸色阴沉,心情沉重。眼前就是许昌城,将要进城时,城南门却突然平白无故地崩塌了。曹丕不由脸色煞白,这可不是吉兆!他心中一惊,命车驾转向洛阳而去。
弥留之际,曹丕下令立曹叡为太子,并为其选择辅政大臣。
曹丕到了洛阳就病倒了。弥留之际,曹丕立曹叡为太子,并选择辅政大臣。也许是神志恍惚,也许是司马懿平时的干练忠顺给了他良好印象,曹丕在这关键时刻忘了先王曹操的嘱咐:“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鹰视狼顾,是说司马懿长着一双鹰眼,可以像狼一样向后扭头,阴险贪婪的样子。曹丕选择了四位辅政大臣,有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还有抚军大将军司马懿。
其实,这时的司马懿并无异志。司马懿为魏王朝办了许多漂亮事,在三国争战的多事之秋,的确是个难得的人才。曹丕死后,多亏司马懿为曹魏挡住诸葛亮的多次北伐,平定各地叛乱。没有司马懿,魏明帝曹叡的日子会更不好过。可是明帝死后,羽翼丰满的司马家族就要取而代之了。不过曹丕看不到这一天了。
黄初七年(226)五月,曹魏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在洛阳嘉福殿病逝,终年四十岁,葬于首阳陵。
读史学成语
伯仲之间:比喻二者才力相当,不相上下。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例句:杜甫《咏怀·古迹》曾有诗曰“伯仲之间见伊吕”。
恬淡寡欲:安于淡泊的生活。
例句:曹丕《与吴质书》说,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