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高丽
高丽与隋朝的关系比较复杂。当时的朝鲜半岛处于三国时代。高丽地处半岛最北,与隋境毗邻,一直对隋朝保持戒心。随着国力的增长,高丽王国已经不满足于在朝鲜半岛上称王称霸,开始打起隋朝的主意。开皇十八年(598),高丽王高元发兵进攻辽西,被隋军打得落荒而逃。
高丽犯边,隋文帝大怒,派杨谅、王世积等率领大军讨伐高丽,最终因为隋军军中瘟疫流行和后勤补给吃紧,而不得不罢兵。高丽国王高元也不愿意跟隋朝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于是趁机送来谢罪表。隋文帝见高丽服软,就同意赦免高丽国王的罪行,从此两国相安无事。
与隋文帝不同,隋炀帝是个好大喜功的帝王。他上台后,雄心勃勃,军事上斩获颇丰,外交上捷报频传。隋炀帝有些飘飘然了,自居为周边国家的宗主国。周边其他国家慑于大隋强大的国力而不敢不给隋朝面子。只有高丽国王高元不来朝见隋炀帝。隋炀帝大为震怒,并以此为借口发兵攻打高丽,想以此惩其不来朝见之罪。
大业八年(612),隋炀帝集中百万兵力征伐高丽。隋军声势浩大,而高丽无论是国力还是兵力都处于绝对的劣势。
隋军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跨过鸭绿江,登陆朝鲜半岛,很快就打到了离平壤六十里的地方。高丽军因势利导,诈败佯输。隋军以为可以乘胜追击,却不知是进入敌人的埋伏圈。他们刚进平壤城就遭到伏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四万隋军几乎全军覆没,来护儿在千余名卫兵的护卫下逃走。
隋军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领三十万大军刚进入高丽国境,高丽大臣乙支文德来诈降,隋军不知是计,继续进军,不料高丽军突然反攻,隋军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打得大败。
隋军的粮草补给跟不上,军士厌战,与高丽作战又一败再败,损兵折将,只得狼狈撤军。
隋炀帝第一次征高丽以惨败告终,不过他仍不想善罢甘休。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再次下诏出兵讨伐高丽。然而,大隋还没有从上次的惨败中缓过气来,兵力也大不如前。高丽也没有从上次的战争中缓过来。
隋炀帝御驾亲征,水陆并进,隋军的进展还算顺利,打了几个胜仗。但是正当隋炀帝打算攻城的时候,后方传来了杨玄感起兵的消息。隋炀帝大惊,仓促间班师回国。隋炀帝的第二次征讨高丽也这样不了了之了。
▲ 隋炀帝征讨高丽。
将国内的叛乱镇压下去之后,隋炀帝不顾国内形势,又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征高丽。连年对外战争,隋朝已经筋疲力尽了。高丽也已经兵疲财困,故高丽国王高元向隋炀帝递了降表,并遣还因受杨玄感株连而逃往高丽的斛斯政将军。隋炀帝接受了高丽的投降,下令班师。隋炀帝的第三次征伐高丽勉强算是获得了胜利。
但是在隋炀帝班师回国后,高丽国王又拒绝来朝见隋炀帝。隋炀帝恼羞成怒,打算第四次出兵攻打高丽。但此时民变四起,天下大乱,他再也没有时间去打高丽了。
读史学成语
民不聊生: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
例句:黑暗的旧社会,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倒行逆施: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例句:一切违反人民意愿的倒行逆施,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