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我国传统典籍浩如烟海,经史子集蔚为大观。秉承儒家先圣先贤教诲的历代士人,都将明德修身视为第一要务,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有淑身淑世之言流传于世。《逸周书·序》载:“周公会群臣于闳门,以辅主之格言作《皇门》。”可见早在周公辅政之时,汇编众家良箴宝训以为劝诫之用的工作已然开启。相对具体的修身格言之书的初兴可以追溯到两汉时的“诫子书”,孔臧、东方朔、马援、郑玄等皆不乏晓谕子孙后代为人处世的金玉之言,此后逐渐产生两个分支:一支恪守家族先人教诲,成为“家训”“族规”,世代相传;而另一支则抛开一家一姓之私,杂取百家,兼收经史,经两宋发展,至明清臻于极盛,编撰者或博采汇编历经岁月积淀之佳句,或潜心独撰阅尽世事沧桑之箴言,《格言联璧》便是该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格言联璧》是清代金缨编纂的一部格言集成。金缨,字兰生,浙江山阴人,主要活动于清道光、咸丰两朝。出身书香世家的金缨,自道光二十六年(1846)起,继承先人志向,辑录《几希录续刻》,待此书付梓之后便着手格言集成的编纂工作。金缨遍览群书,凡遇名言佳句便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渐成规模,名为《觉觉录》,后因《觉觉录》卷帙浩繁,刊刻费用巨大,于是金缨在此基础上删繁就简,选取其中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部分于咸丰元年(1851)先行刊布,取名《格言联璧》。

《格言联璧》共分为学问、存养、持躬、摄生、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言、悖凶十一类,意蕴深厚,内容广博,不仅涵盖了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更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传统中国社会各个时代的思想精髓都有涵盖。厚重睿智的思想通过简练的话语得到了明晰的呈现。此外,《格言联璧》的篇类编排也体现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和顺序。全书的编排除最后的“惠言类”和“悖凶类”两章属于“善言善行”和“恶言恶行”的分章总结外,前九类大体上遵循着宋代以来君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脉络。

虽然《格言联璧》有十一类,但是每类的首要思想都是告诫人们要立德为先、修身为要,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先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这种立德修身又不是靠空谈得来的,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不断约束改进自己来实现的。比如“学问类”一章主要讨论的是“治学修身”的问题,开篇便提出“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编者首先肯定了“第一人品”即立德修身的重要性,更指出“第一人品”的最终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从研习圣贤之书中得来。

《格言联璧》虽然成书于清朝中晚期,但因书中的许多格言侧重生活实际,所以直至今日读起来仍不失实用意义。“摄生类”中的格言都有着中医理论依据,对当下人的身体保养仍大有裨益。“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等章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指导和告诫,对现在人们的交往仍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编者在编纂该书时由于受到其自身时代局限的制约,受到传统农业社会落后生产力的束缚,亦偶有封建迷信的落后思想夹杂其中。因此,我们在努力学习传统思想精华的同时,还要对那些落后的思想加以摈弃。

《觉觉录》的全貌我们无从窥知,唯有“原序”中“卷帙繁多”四字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本次《格言联璧译注》作为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在整理、注释、翻译工作之外,还新增了对文中每条格言“源流”的探究与考察。这既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又对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格言联璧》提供了可能。“源流”的探究为格言含义的深入理解提供了帮助。《格言联璧》中收录的有些格言,语言精练,意蕴深厚,然而若纯然脱离上下文意和原始语境,则无法准确理解其内在含义。如“接物类”有“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如若仅就该句径直阐发意义不免有失允当。而考察其“源流”后,可知该句实采自明代吕坤的《呻吟语》,且原文为“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清虚所通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感也。舍是无明道矣”。在结合原文的基础上,就能更加清楚地体会原句中三个“明”的准确含义了。此外,在文献的编撰与生成方面,通过对《格言联璧》全书收录格言“源流”的梳理,不难发现《格言联璧》涉猎文献极广,上到先秦诸子,下至明清小品,经史子集四部之外,更兼儒释道三家之说,可以说是博采众长。并且,通过对《格言联璧》中每条格言“源流”的探究,可以发现金缨在编纂格言集成时充分发挥了“就近原则”,即充分利用了宋代以来,尤其是明清两代学人的格言编撰成果,如《呻吟语》《菜根谭》《五种遗规》《楹联丛话》等前人成果都得到了充分地整合与利用。因此,结合“源流”梳理成果逆推删节之前的《觉觉录》,山阴金氏实欲以一己之力,成就百代格言长编,如若得以刊行,也许将是我国历史上格言汇编的第一集成。

虽然《格言联璧》是由《觉觉录》删节而成,但自《格言联璧》问世,就因其内容广博、思想深刻、语言优美而得到广大学人的认可。自咸丰元年(1851)刊行以来至清末,历经半个世纪长盛不衰,刊本多达十余种之多,据不完全统计,同治年间有:二年、六年、十一年等刊本;光绪年间有: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九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三十一年等刊本;民国间亦有:五年、七年、二十年、二十二年等刊本。不难看出,平均每三到四年就有新刊本问世,几乎成为每代读书人处世修身的必读书目,这些都从侧面再次印证了《格言联璧》的价值与意义。当然,我们也应当客观地看到,在《格言联璧》不断重刊传世的过程中,历代学人已渐次不满足于格言本身的传承,进而围绕格言的评骘之语也逐渐附于其中一并刊行。这些评骘之语,虽有助于读者体悟格言意蕴滋味,但版本不一、内容不同,且又不免有喧宾夺主之嫌。本次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格言联璧》,我们选择了流传较广、仅录正文且不含评语的光绪丁酉本作为底本,以时代较早、内容完整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同治二年本为参校。在注释和翻译方面,以方便读者阅读为首要目标,结合“源流”部分,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务求做到文字晓畅通达。

囿于个人学力有限,书中难免有一些错讹之处,尤其是“源流”部分,尚无法做到穷尽式梳理,还请广大读者谅解并给予批评指正,以待他日得以逐步完善。中华书局责任编辑胡香玉老师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深表谢意。

马天祥

己亥孟秋于咸阳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