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染整工艺学(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合成纤维的结构和主要性能

一、涤纶的结构和主要性能

(一)涤纶的结构

涤纶的结构包括外观形态结构、分子链的化学结构和大分子链排列的超分子结构。

1.涤纶的形态结构

涤纶的纵向是光滑、均匀而无条痕的圆柱形,横截面基本上是圆形实体。

2.涤纶的化学结构及其特点

涤纶大分子的化学组成是聚对苯二甲酸酯类,常见的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TT)等,平时所说的涤纶一般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即PET。PET分子结构式表示如下:

从以上结构式可以看出:

(1)涤纶的大分子上不含有亲水基团,只具有极性很小的酯基-COO-,属疏水性纤维,吸湿性、染色性差。

(2)酯基的存在使分子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能力,但由于苯基和亚甲基的稳定性较好,所以涤纶的化学稳定性也较好。涤纶大分子中含有刚性基团—OC—Ar—CO—(Ar代表苯环),它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振动,使分子具有一定刚性。涤纶的分子中尚存在一定的柔性链—OCH2CH2O—,其内旋转能力较强,故与纤维素分子相比,涤纶分子的柔性要大,所以它的分子链不像纤维素分子链那样挺直。

(3)涤纶大分子为线型分子链,分子上没有大的侧基和支链,因此分子间容易紧密堆砌在一起形成结晶,使纤维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形态稳定性。

(4)大分子中苯核与羰基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具有较高的几何规整性,因而分子间易借范德瓦尔斯力紧密敛集,具有良好的结晶倾向。

3.涤纶的超分子结构

涤纶熔体喷丝成型后的初生纤维是完全无定形的,没有实用价值,只有经过拉伸和热处理,才出现结晶结构。成品涤纶属于半结晶高聚物,结晶度在40%~60%,并且有很高的取向性。涤纶的超分子结构可用棉纤维超分子结构的缨状原纤理论来说明。原纤是涤纶的基本组成单位,原纤之间有较大的微隙,由一些排列不规整的分子联系着。原纤又是由侧序度高的分子所组成的微原纤堆砌而成,微原纤间可能存在着较小的微隙,并被一些排列较不规则的分子联系起来。但由于涤纶分子结构与纤维素不同,所以这两类纤维在超分子结构上也存在差异。在棉纤维中,微原纤基本上是由伸直的分子链所组成,而在涤纶中由于涤纶分子链的柔顺性较纤维素大,所以还可能存在着由分子链折叠所形成的微原纤,形成折叠链结晶,涤纶是伸直链和折叠链晶体共存的体系,可用“折叠链缨状微原纤”模型来解释,如图1-10所示。

图1-10 折叠链缨状微原纤模型

(二)涤纶的性能

1.热性能

涤纶的耐热性和热稳定性在几种主要合成纤维中是最高的。这不仅表现在有较高的熔点和分解点,而且在较高温度下,强度损失较少。涤纶的玻璃化温度Tg随其聚集态结构而变化,完全无定形的Tg为67℃,部分结晶的Tg为81℃,取向且结晶的Tg为125℃。Tg对纤维、纱线、织物的使用性能,如硬挺性、弹性、可伸长性有很大影响。涤纶的软化点温度也较高,在230~240℃,在此温度下涤纶开始解取向,但晶格尚未破坏,还没有熔化。在255~265℃时,晶格被破坏而熔融。由于软化点较高,使染整加工中的定形温度提高,这对提高定形效果十分有利。在150℃的空气中,将涤纶加热168h仍不变色,其强度下降仅为15%~30%,即使在150℃下加热1000h,也只是稍有变色,其强度下降也不超过50%,而其他纤维在此温度下,一般200~300h即行分解。如棉纤维在150℃下仅加热1h,强度几乎下降一半,所以对涤棉混纺织物进行热加工时,应着重考虑棉纤维的耐热稳定性。

2.吸湿性和染色性

涤纶在标准状态下的吸湿率很低,为0.4%~0.5%,原因在于涤纶大分子链上缺少亲水基团,这也使涤纶在干湿强度上几乎无差别,在服用方面有易洗快干的优点。但另一方面也带来导电性差、易产生静电和沾污、染色比较困难、服用时因为不吸湿而发闷等缺点。

涤纶染色困难,主要是因为纤维结构紧密,分子链间空隙小,纤维吸湿性又小,在水中溶胀度小。另外,纤维的化学结构中缺少极性基团,难于同染料结合,所以涤纶染色常采用分子量不太大、水溶性很小的分散染料。染色条件要求更高,如在130℃左右高温染色,以增加分子链段的热运动,使纤维微隙增大。此外,还可使用涤纶增塑剂,如有机酚,使纤维分子链间作用力降低并发生溶胀,达到染色的目的。

3.化学性能

在涤纶大分子中,苯环和两个亚甲基是比较稳定的,唯有酯基较活泼,具有反应性能。酯键在酸和碱的作用下,容易水解而使分子链断裂。然而,涤纶大分子因物理结构紧密,大分子有较高的取向度和结晶度,因此化学试剂不易扩散到纤维内部,所以涤纶抵御酸、碱、氧化剂、还原剂等的能力在常用的合成纤维中是非常突出的。

(1)与酸的作用。涤纶无论对无机酸还是有机酸都有很好的稳定性。例如40℃时,30%以下浓度的盐酸和硫酸对涤纶没有损伤,用70%硫酸处理28天,强度下降不超过1%。以20%硫酸于100℃浸渍72h,强度仅下降7%。涤纶大分子在酸中的水解反应如下:

由于酯键的酸性水解是可逆的,故水解不易进一步发生,再加上涤纶的物理结构紧密,所以耐酸性比较好。

(2)与碱的作用。酯键在碱中比在酸中易水解,反应是不可逆的:

水解生成的酸与碱作用生成钠盐,水解反应能一直进行下去,故涤纶耐碱性较差。一般在温和条件下,稀的纯碱和烧碱对纤维的损伤微不足道,但浓碱液或高温稀碱液会侵蚀涤纶。如在10%以上的烧碱液中长时间沸煮,纤维会逐渐水解,分子量降低,纤维在碱液中的溶解度提高,强度降低。但必须注意涤纶具有较大的疏水性,结晶度和取向度高,所以涤纶与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在纤维表面产生水解反应,并由表及里进行。当表面的分子水解到一定程度后,溶解在碱液中,纤维基本上保持圆形,只是纤维逐渐变细(这种现象称为剥皮现象)。利用这一方法,可将涤纶进行“碱剥皮”,使纤维变得细而柔软,制成有真丝绸效果的织物。

(3)与其他化学试剂的作用。还原剂对涤纶基本无损伤。涤纶对在染整加工中遇到的硫代硫酸钠、保险粉等还原剂有很高的稳定性。如将涤纶放入保险粉的饱和溶液中,80℃下处理72h,强度无损伤。涤纶对各种氧化剂也有较高的抵抗能力,即使用高浓度的氧化剂在高温下长时间处理,也不会使纤维发生显著的损伤。

(三)PTT纤维的结构和主要性能

1.PTT纤维的结构

PTT纤维的全称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是由1,3丙二醇与对苯二甲酸通过缩聚制成的芳香族聚合物经熔融纺丝而成,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PET纤维)同属聚酯纤维,分子结构式表示如下:

PTT纤维的分子结构单元中含有奇数个亚甲基单元。研究表明,奇数个亚甲基单元会在大分子链间产生“奇碳效应”,使苯环不能与三个亚甲基处在同一平面上,邻近两个羰基不能呈180°平面排列,只能以空间120°错开排列,由此使PTT纤维的大分子链呈螺旋状排列,呈现明显的“Z”字形构象,如图1-11所示。这种构象使得PTT纤维的大分子链具有如同线圈弹簧一样的弹性形变,从而使得PTT纤维具有较高的拉伸及回复性能。

2.PTT纤维的主要性能

(1)物理性能。由于“奇碳效应”,PTT纤维的熔点和玻璃化温度明显低于PET纤维,这两种涤纶的基本物理性能如表1-10所示。

图1-11 PTT纤维的分子链构象

表1-10 涤纶的基本物理性能

(2)力学性能。PTT纤维的初始模量明显低于PET纤维。PTT纤维大分子链呈螺旋状排列,这种弹簧般的排列赋予了PTT纤维良好的弹性回复性,其弹性回复率明显高于PET纤维,呈现优良的拉伸可逆性。而且由于纤维的模量较低,使得PTT纤维具有柔软的手感。

(3)染色性能。PTT纤维的染色性能优于普通涤纶,即使在无载体常压沸染的条件下用低温型分散染料也能染成深浓色,而且具有较好的染色牢度。

二、锦纶的结构和主要性能

锦纶是聚酰胺纤维的国内商品名称,品种很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二元胺和二元酸缩聚得到的锦纶66:

另一类是由ω氨基酸缩聚或由己内酰胺开环聚合得到的锦纶6:

(一)锦纶的结构

1.锦纶的形态结构

锦纶的形态结构基本与涤纶相同,纵向光滑、无条痕,横截面近似于圆形。

2.锦纶的分子结构

锦纶6、锦纶66的大分子主链都是由碳原子和规律相间的氮原子构成,主链上无侧基,易结晶,在晶体中分子结构形成伸展的平面锯齿状:

锦纶6

锦纶66

相邻大分子链间可借羰基和亚氨基形成氢键结合:

3.锦纶的超分子结构

锦纶纺丝后的初生纤维与涤纶不同,具有结晶结构。在锦纶后加工中,受到拉伸和热处理,纤维取向度大大提高。锦纶大分子间排列很规整,结晶度为50%~60%,甚至高达70%,结晶度随纤维拉伸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锦纶的微结构与涤纶基本相同,具有伸直链和折叠链晶体共存体系,用“折叠链缨状微原纤”模型解释较为完满。

(二)锦纶的主要性能

1.热性能

在锦纶加工时,必须考虑温度对纤维性能的影响。锦纶的耐热性较差,在100℃以上的热空气中,锦纶强度损失明显,这是由于在热的作用下,纤维分子发生氧化裂解之故。若无氧存在进行加热时,则强度损失很小。温度升高还会使锦纶收缩,接近熔点时收缩严重,纤维变黄。锦纶6的Tg为35~60℃,锦纶66的Tg为40~60℃。

2.吸湿性和染色性

锦纶属于疏水性纤维,但锦纶大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弱亲水基—CONH—,分子两端还有亲水基—NH2和—COOH,因此锦纶的吸湿性高于除维纶以外的所有合成纤维。锦纶66中由于残留有低分子物,吸湿性略高于锦纶6。在标准状态下,锦纶6和锦纶66的吸湿率分别为4.0%和4.2%。

锦纶的染色性不如天然纤维,但在合成纤维中又属容易染色的。从锦纶分子结构上看,大分子上含有相当数量的—CH2—疏水链,因而锦纶可采用疏水性的分散染料染色。

锦纶大分子末端含有氨基—NH2和羧基—COOH,链中含有亚氨基—NH—。将这些特征变成简化结构式:H2N—NH—COOH,在不同pH时有如下结构:

因此,锦纶也具有两性性质,有类似羊毛的染色性能。在酸性介质中,锦纶大分子具有阳荷性,可用阴离子染料染色。

3.化学性能

锦纶的化学稳定性较好,特别是耐碱性更为突出。在10%氢氧化钠溶液中,85℃处理10h,纤维强度只降低5%。

锦纶大分子中含有比较活泼的酰胺基,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水解。酸可使锦纶大分子水解,使纤维聚合度降低。在150℃以上的水中,锦纶大分子也会发生水解,酸和热起催化作用,反应如下:

稀的无机酸在温度低、时间短时,对纤维破坏不明显,但浓度高、时间长,破坏很明显,如浓的硫酸、硝酸、盐酸在室温下就能破坏锦纶大分子,使纤维发生溶解。有机酸对锦纶的作用较缓和,甲酸和醋酸对锦纶有膨化作用。

强氧化剂能够破坏锦纶,如漂白粉、次氯酸钠、过氧化氢等都能引起纤维大分子链的断裂,使纤维强度降低,而且用这些氧化剂漂白后织物容易变黄。所以锦纶需要漂白时,一般用亚氯酸钠或还原型漂白剂。

三、腈纶的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能

(一)腈纶的组成

由于均聚丙烯腈制得的聚丙烯腈纤维不易染色,手感及弹性都较差,还常呈现脆性,不适应纺织加工和服用的要求。为了改善纤维的性能,在聚合时需加入少量其他单体。一般采用三种单体共聚。通常将丙烯腈称为第一单体,它是聚丙烯腈纤维的主体,对纤维的许多化学、物理及机械性能起着主要的作用;第二单体为结构单体,可以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或醋酸乙烯酯等,这些单体的取代基极性较氰基弱,基团体积又大,可以减弱聚丙烯腈大分子链间的作用力,改善纤维的手感和弹性,克服纤维的脆性,也有利于染料分子进入纤维内部;第三单体又称染色单体,是使纤维引入具有染色性能的基团,改善纤维的染色性能。第三单体又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含酸性基团的单体,如丙烯磺酸钠、苯乙烯磺酸钠、对甲基丙烯酰胺苯磺酸钠、亚甲基丁二酸单钠盐(又称衣康酸),加入这类单体的聚丙烯腈纤维可以用阳离子染料染色;另一类是含碱性基团的单体,如乙烯吡啶、丙烯基二甲胺等,加入这类单体的聚丙烯腈纤维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显然因第二、第三单体的品种不同,用量不一,就得到不同的聚丙烯腈纤维,染整加工时应注意。

目前国内生产的腈纶基本上都是三元共聚的。第一种是以丙烯酸甲酯为第二单体,用量为7%,以丙烯磺酸钠为第三单体,用量为1.7%左右,其余均为丙烯腈。第二种是第三单体为衣康酸,其余的同第一种。三种单体在共聚体分子链上的分布是随机的。上述两者的差异在于用磺酸型的单体,染色的日晒牢度较高,而羧酸型的日晒牢度差,但染浅色时色泽较鲜艳。

(二)腈纶的结构

1.腈纶的形态结构

腈纶的纵向表面比较粗糙,并存在沿轴向的沟槽。纤维横截面的形状随纺丝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湿法纺丝纤维截面呈圆形或腰圆形,干法纺丝为哑铃形。

腈纶形态结构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纤维截面内有空穴存在,有利于染料向纤维内部的扩散。经高度拉伸的纤维,空穴明显变小,机械性能提高。

2.腈纶的超分子结构

腈纶的超分子结构还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腈纶具有结晶高聚物的一部分特性,大分子排列侧向有序,但缺少正规的结晶结构,又强烈表现出非晶高聚物的特性,不存在垂直于纤维轴的晶面,也就是说沿纤维轴(即大分子纵向)原子的排列是没有规则的,纤维纵向表现无序,所以腈纶仅是二维有序。腈纶的这种侧向有序的二维结构被称为“准结晶结构”。因此,腈纶的超分子结构与涤纶、锦纶不同,它的晶体并非真正的晶体,它的非晶部分经拉伸后,又比其他纤维规整性高。

(三)腈纶的主要性能

1.热性能

腈纶的热稳定性不如涤纶和锦纶,由于它没有真正的结晶,所以对热处理比较敏感,具有较大的热塑性。温度升高时,分子间力被严重削弱,通过分子链段的运动,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收缩形变较大。

腈纶的耐热性能较好,在125℃热空气中,放置32天,强度不变,在150℃热空气中经20h,其强度下降不到5%。随着第二、第三单体的加入,耐热性有所下降。腈纶在空气中长时间受热会变黄。

腈纶不像涤纶、锦纶那样有明显的结晶和无定形结构,只有不同序态的区别,所以腈纶没有明显的熔融温度,软化温度范围也比较宽(190~240℃),更特殊的是它有两个玻璃化温度:Tg1为70~80℃,Tg2为140~150℃,分别代表低序态和高序态内分子链段开始转动的温度。

由于腈纶分子中引入了第二、第三单体,所以纤维序态降低,Tg2降到80~100℃,在含有较多水分或膨化剂的情况下,将会降到75℃左右,了解这一温度对腈纶的染整加工有指导意义。

2.吸湿性和染色性

腈纶的吸湿性是比较差的,在标准状态下,其回潮率为1.2%~2.0%,在合成纤维中属中等。

聚丙烯腈均聚物纤维很难染色。但在纤维的组成中引入了第二、第三单体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纤维结构的规整性,并且引进了少量酸性或碱性基团,而能采用阳离子染料或酸性染料染色,使腈纶的染色性能得到改善。染料在纤维上的染色牢度与第三单体的种类密切相关。

3.化学性能

聚丙烯腈属碳链高分子物,其大分子主链对酸、碱比较稳定,然而聚丙烯腈大分子的侧基——氰基在酸、碱的催化作用下会发生水解,先生成酰氨基,进一步水解生成羧基。水解的结果使聚丙烯腈转变为可溶性的聚丙烯酸而溶解,造成纤维失重,强力降低,甚至完全溶解。例如,在50g/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沸煮5h,纤维将全部溶解。水解反应过程如下:

在水解反应中,烧碱的催化作用比硫酸强。碱性催化时,水解释出的NH3与未水解的氰基反应生成脒基,产生黄色,这就是聚丙烯腈纤维在强碱条件下处理易发黄的原因。

腈纶对常用的氧化性漂白剂稳定性良好,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使用亚氯酸钠、过氧化氢进行漂白。对常用的还原剂,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和保险粉也较稳定,所以与羊毛混纺时可用保险粉漂白。

四、氨纶的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能

氨纶的学名是聚氨基甲酸酯弹性纤维,在美国称为Spandex纤维,在欧洲普遍称为Elas-tane纤维,杜邦公司生产的聚氨基甲酸酯弹性纤维的商品名为Lycra(莱卡)。

(一)氨纶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生产氨纶的聚氨基甲酸酯是由软链段和硬链段组成的嵌段共聚物,氨纶的优异弹性正是由这种特殊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决定的。

聚氨基甲酸酯的合成,首先由1mol长链二羟基化合物和2mol芳香族二异氰酸酯(OCN-R-NCO)进行加成反应,合成分子链两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预聚体“OCN—预聚体—NCO”。预聚体再与分子链两端含有氨基的链扩展剂二胺化合物(H2N—R′—NH2)进行链扩展反应,得到相对分子质量高的嵌段共聚物,其反应过程如图1-12所示。

图1-12 氨纶的合成过程和化学结构示意图

长链二羟基化合物(大分子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3000,熔点低于50℃,长度15~30nm,具有很低的玻璃化温度(Tg为50~-70℃),组成分子链的“软段”。

长链二羟基化合物有两类,一类为聚醚二醇,另一类为聚酯二醇。根据分子链中软链段是聚酯型二醇还是聚醚型二醇,聚氨酯纤维分为聚酯型聚氨酯纤维和聚醚型聚氨酯纤维两大类。

分子结构中的“脲基结构”(—NH—CO—NH—)熔点高,可以形成较强的氢键,易结晶,组成分子链的“硬段”,使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强度、模量和耐磨性。

因此,最后形成的聚合物是由“脲基结构”的“硬链段”通过氨基甲酸酯基(—NHCO—O—)与“软链段”交替相接的大分子,氨基甲酸酯基自身仅起辅助性的连接作用。

在氨纶弹性体中,硬链段较短,起结点作用,防止大分子链受力时产生滑移;软链段较长,约为硬链段长度的10倍,分子间作用力小,弯曲不规整,易伸长。正是这种软、硬链段嵌段的结构,使氨纶产生弹性。

(二)氨纶的弹性结构模型

氨纶是软、硬链段的嵌段共聚物。聚醚型氨纶中的软链段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或聚四氢呋喃的聚醚链段,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范德瓦尔斯力,不能形成氢键,作用力很弱。

聚酯型氨纶中的软链段主要是混合二元醇的聚己二酸酯聚酯链段,和聚醚相比,分子链中存在较多的酯基,作用力比聚醚大一些,但也不存在可以相互形成氢键的基团,作用力还是不强。

因此,软链段分子链间的作用力很弱,类似于液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在常温下受力后可以自由移动。

氨纶中的硬链段是易于结晶的氨基甲酸酯基和脲基,分子链间的亚氨基和碳基可以形成较强的氢键,亚氨基之间也能形成较强的氢键。

硬链段中还存在易于结晶的异氰酸的芳环,也使分子链的柔性降低。因此硬链段易于形成小的晶区,起结点作用,这些结晶结点属于物理性交联,相当于橡胶中的化学交联。

图1-13 氨纶的弹性结构模型(伸长200%)

氨纶的弹性可以用图1-13的结构模型描述。氨纶大分子链中的硬链段相互整齐排列,形成晶区。结晶状态的硬链段一般不发生滑动,起结点作用;软链段分子链未受到外力作用时,呈松弛状态(弯曲或卷曲),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软链段分子链间的作用力很小,产生伸长。当纤维伸长至200%时,部分软链段分子链被拉直,也整齐排列,甚至发生结晶。但由于分子链间的作用力很弱,当外力去除后,被拉伸的软链段分子链又会自由回缩到松弛状态,直至内应力最小,表现出高弹性。但硬段中物理交联结点的作用力有一定限度,当温度较高或作用时间较长时,部分结点破坏,弹性回复性会明显降低。

(三)氨纶的主要性能

1.氨纶的力学性能

氨纶具有很高的弹性,断裂伸长率大于400%,高者可达800%。氨纶的弹性回复率很高,聚醚型氨纶在伸长500%时回复率达到95%,聚酯型氨纶在伸长600%时回复率达到98%。氨纶的弹性模量较低,但模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降到0℃时,模量显著增加,永久形变也随之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模量下降。氨纶有很好的耐疲劳性能,在50%~300%的伸长范围内,可耐100万次拉伸收缩疲劳,而橡胶丝仅能耐2.4万次。氨纶的耐磨性很好,远高于锦纶。

氨纶湿态的断裂强度为0.35~0.88cN/dtex,干态的断裂强度为0.44~0.88cN/dtex,是橡胶的3~5倍,达到聚酰胺类纤维强度的数量级。氨纶在最大伸长时线密度变小,在该线密度下测出的强度称为有效强度。氨纶的有效强度可达5.28cN/dtex。

2.氨纶的热性能

聚醚型氨纶的Tg为-20~-65℃,聚酯型氨纶的Tg为25~45℃,聚酯型氨纶较硬,聚醚型氨纶柔软。由于生产方法的不同,氨纶的耐热性能有较大差异,一般在95~150℃,短时间内不会有损伤。但聚醚型氨纶在150℃以上会泛黄,175℃以上会发黏;聚酯型氨纶在150℃以上热塑性显著增加,弹性减小。当温度超过190~195℃,纤维的强度会明显下降,最终断裂。这是由于氨纶中的硬链段被拆散,交联结点被完全破坏所致。因此,纯氨纶的处理温度不能超过195℃,加工时间长时,150℃也会引起氨纶变形和弹性丧失。包覆丝在180~190℃热定形的时间不能超过40s。

3.氨纶的耐光性能

氨纶在光照下会逐渐脆化,强度下降。氨纶的耐光稳定性比常规合成纤维差,但比橡胶丝好。引起氨纶光降解的主要是波长为190~350nm的紫外线。紫外线会引起含芳环氨纶的氧化降解,也能使氨纶产生交联、变脆和不溶解,使纤维泛黄,甚至变为棕色。

4.氨纶的吸湿性

聚酯型氨纶的吸湿率为0.5%~1.2%,聚醚型氨纶的吸湿率为1.2%~1.5%。水对氨纶有增塑作用,使纤维的拉伸强度下降,聚酯型氨纶下降10%,聚醚型氨纶下降20%。

5.化学稳定性

氨纶的化学稳定性一般较好,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较稳定,可以在稀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漂白,或进行还原漂白。但氨纶不耐含氯氧化剂,在次氯酸盐溶液中会形成氮——氯结合而使纤维损伤,聚醚型氨纶的损伤更严重。氨纶的耐酸性较好,但两种氨纶的耐碱性差异很大,聚酯型氨纶不耐强碱,在热碱溶液中快速水解,因此在染整加工中应特别注意。聚酯型氨纶的防霉性较差,霉变不但影响外观,而且会降低纤维的力学性能,缩短纤维的使用寿命。

6.氨纶的染色性能

氨纶可以用分散染料、酸性染料和金属络合染料染色。

五、聚乳酸纤维的结构和主要性能

(一)聚乳酸纤维的结构

聚乳酸纤维是一种兼具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优点、能生物降解的新型纤维,从化学结构上看属于脂肪族聚酯纤维。

聚乳酸纤维以淀粉为原料。淀粉经淀粉酶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再经乳酸菌发酵生成乳酸。乳酸分子中含有反应性较高的羟基和羧基,在适当的条件下能聚合成高纯度的聚乳酸。乳酸的聚合有直接缩聚法和间接缩聚法(又称丙交酯开环聚合法)两种,目前都采用间接缩聚法,首先由乳酸脱水环构化制得丙交酯,再由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得聚丙交酯,即聚乳酸,简称PLA,然后采用熔融法或干法纺丝纺制成纤维。

(二)聚乳酸纤维的主要性能

1.力学性能和化学性能

聚乳酸纤维呈高结晶性(结晶度83.5)和高取向性,有较高的耐热性和强力,熔点175℃,结晶温度105℃,玻璃化温度57℃,断裂强度3.9~5.4cN/dtex,断裂伸长率20%~35%,杨氏模量31.5~47.2cN/dtex。聚乳酸纤维日晒500h后仍可保持强力的90%,而一般涤纶日晒200h后,强力降低60%左右。

聚乳酸纤维的耐碱性较差,碱减量处理时碱的用量应慎重选择。聚乳酸纤维的熔融温度较低,熨烫时需注意。聚乳酸纤维可用分散染料在100℃染色,由于聚乳酸纤维的折射率低,容易染得深色。

聚乳酸纤维有很好的弹性恢复性、卷曲保持性、形态稳定性和抗皱性,也有较好的穿着舒适性。聚乳酸纤维有一定的自熄性。

2.生物降解性

聚乳酸纤维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聚乳酸纤维在人体内可逐渐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对人体无害无积累,对皮肤无刺激和过敏。聚乳酸织物埋在土壤中8~10个月,虽然重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强力已完全失去(棉和黏胶纤维织物土埋3~4个月完全分解),比聚酯织物的生物降解性要好得多。在活性污泥中1~2个月强力完全损失,这与活性污泥中存在大量微生物有关。聚乳酸纤维的降解是由于微生物作用和主链上的碳-氧(C-O)键水解引起的,同时纤维的微观结构也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