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成衣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服装成衣设计课程是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综合服装设计能力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其目标是以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服装设计的能力。

2014年7月,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更好地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发展壮大的。

伴随着我国服装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服装企业已从单一的服装来样、来料加工逐渐向服装品牌开发转型。众多企业需求一批服装产品设计人员、服装工艺师、服装板型师以及技术和生产管理人员等高技能专门人才,服装成衣设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组织了一批在教学一线从事服装设计理论教学和服装成衣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操,汲取借鉴成功经验,经过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缺乏贴近企业实践的现象。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服装设计教学理念中对“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通过服装成衣实践将创新理念转换为企业产品成果,为社会所用。对于中等职校来说,怎样才能运用创新教学法及方式,达到服装设计学科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这样特质的创新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实现中职服装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真正与企业无缝对接,是职教工作者一直在实践摸索的问题。其关键点在于服装专业的教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教法和学法的独特设计,在于校企互动教学行动中对小项目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实践、反思、分析和总结,并通过各种调研、竞赛、展示、交流、分析、教学检验等一系列活动,一边总结、一边探索研究,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二是服装设计教学手段的滞后和教学环境的局限。许多中职服装专业不能在教学实际中搭建起学生就业“真实性”空间和教师教学“有效性”平台。例如模拟提供企业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等真实环境,完善专业技能训练过程,这是一种实际生产环境中完成项目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学习、生产技术、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真实的实训环境。教师可以直接从生产实际、产品研发过程中提取教学素材,提炼、完善教学内容,把开展教学研究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把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利用其双重身份,通过直接参与企业成衣研发,获取最新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形成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堂成果转化。

本着“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职业态度,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准,以培养成衣设计、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宗旨,多所学校多位老师合作编写了适合中等职业教育服装专业的。本教材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大量的校企合作真实案例为依据,同现有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具有以下鲜明的特色。

(1)超越教室生成设计的学习与成长。这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要走的一个方向,是一种超越课堂、超越教室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体现校企合作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和地点设置上,力求与现代服装企业实际工作相吻合,实现学习训练环境与实际场景的高度“仿真”。

(2)关注价值顶层设计的增长与培育。中等职业教育精神是通过教育的持久价值来实现学生就业的创造价值。职业学校的教育梦想是希望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形成专业化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本教材,教育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应用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挖掘自身潜力、见识、专业及技术,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学习的方式,甚至直接关系到就业后的成败。

(3)把握教学灵活设计的需求与手段。职业教育给予学生的能力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可以直观感受到、可以学习掌握的某一职业技能;二是行业领域内的通用技能;三是在行业和领域内所有人必备的核心技能。而核心技能是最高层次的能力,不仅决定从业者当下的工作绩效,还决定其日后的发展和终生成就。

全书共分八个单元,单元一、单元二、单元五由江苏省南通中等职业学校的王懿老师负责编写;单元三、单元四、单元六、单元七学习任务一由江苏省南通中等职业学校的施捷老师负责编写;单元七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单元八由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李军老师负责编写。施捷老师负责全书的总繤及修改。

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纺织出版社、上海赛晖服饰有限公司、江苏唯路易实业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本书编写历时两年,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在有限的撰写时间中,难以达到尽善尽美,书中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读者指正。

施捷
2017年10月